[摘 要]《褐衣男子》是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阿加莎運用了第一人稱主人公敘述的方式,通過雙線敘事,將兩位主人公的視角交融,推進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也使得故事節(jié)奏更加明快。同時,阿加莎在小說中,運用了伏筆、敘述性詭計等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讓讀者進一步享受到推理與懸念帶來的奇妙閱讀體驗。
[關鍵詞]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一人稱敘述;《褐衣男子》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國著名的偵探小說家,?她被譽為偵探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阿加莎的作品數(shù)量眾多,?其中包括《?羅杰疑案》?《?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無人生還》?等經(jīng)典作品?!逗忠履凶印冯m然是阿加莎的早期作品,但小說憑借精巧的敘事結構和引人入勝的懸念,贏得了讀者一致好評。
一、《褐衣男子》簡介
《褐衣男子》出版于1924年,是阿加莎創(chuàng)作的第四部長篇小說。之前,阿加莎出版了波洛系列的《斯泰爾斯莊園奇案》與《高爾夫球場的疑云》,以及一部冒險小說《暗藏殺機》。創(chuàng)作本書的靈感來自阿加莎之前的旅行,她同第一任丈夫阿爾奇周游世界,其中包括故事的發(fā)生地之一——南非。后由于阿爾奇失業(yè),家庭財政陷入危機,為了增加收入,阿加莎決定將南非之行中獲得的靈感作為素材,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關于這部小說,阿加莎在自傳中寫道:“《米爾莊園的秘密》或《米爾莊園謀殺案》做題目都不錯?!野盐业呐魅斯枥L成一個歡快、富于冒險精神的年輕姑娘,她是個勇闖天涯的孤兒[1]?!?/p>
小說完成后即將出版前,阿加莎與出版社意見分歧,而《新聞晚報》愿意出五百英鎊,將小說以連載的形式刊出。因為連載改動較大,于是阿加莎將小說另取名為《褐衣男子》,但報社覺得此名不好,建議改為《女冒險家安娜》。阿加莎認為:“這簡直是我聽說過的最傻氣的書名了。盡管如此,我什么也沒說,因為他們畢竟要付給我五百英鎊。”之后,小說單獨出版時,才改名為《褐衣男子》。
從嚴格意義來講,《褐衣男子》并非一部推理懸疑小說,它更像一個冒險故事?!拔铱释半U,渴望愛情,渴望浪漫,但我好像犯了什么罪,注定要過這種乏味的生活[2]。”故事開始,女主人公安妮·貝丁菲爾德對自己平淡的人生給出了上述獨白。安妮渴望冒險,一次地鐵站臺的意外事件,讓她遇到了一場期待已久的冒險。安妮發(fā)現(xiàn),地鐵站臺上一名男子的落軌,米爾莊園里一位女子被謀殺,兩起事件,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她為了追尋真相,更是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冒險夢,登上前往南非的游輪。在船上,安妮結識了尤斯塔斯·佩德勒爵士、瑞斯上校、克拉倫斯·布萊爾夫人等人。最終,安妮在南非發(fā)現(xiàn)了真相,也找到了真愛。
二、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
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進行敘事,是《褐衣男子》最具特點的文學手法。熱奈特指出,人稱即“敘述者與他所講述的故事之間的關系”[3]。敘述人稱一般分為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褐衣男子》的序幕部分,以第三人稱敘述展開。如果《褐衣男子》的余下章節(jié),也是如此敘述,而不采用第一人稱主人公雙線敘述的文學手法,從某種程度上,它只會是一部泛泛之作。然而,序幕之后的第一章以“我身邊的每個人都勸我將這個故事寫下來”開篇,小說由此以第一人稱的自述展開,極大提升了讀者的閱讀樂趣。就第一人稱敘述而言,根據(jù)敘述者的身份,可以進一步分為第一人稱主人公敘述和第一人稱見證人敘述?!逗忠履凶印凡捎玫氖堑谝蝗朔Q主人公敘述的方式,即小說中的“我”既是敘述者,又是所敘述故事的主人公。
然而,當敘述者安妮敘述自己不在場的故事時,敘述視角勢必會受到限制,敘事者也無法洞察其他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針對此困境,阿加莎采用了雙線敘事的方式,彌補了安妮單一視角的缺陷。《褐衣男子》從第八章起,加入了佩德勒爵士的日記,出現(xiàn)了第二位第一人稱敘述者。雙線敘事的出現(xiàn),正如安妮所寫“我不知道的部分可由尤斯塔斯·佩德勒爵士的日記加以補充”,使得安妮第一視角之外的景象瞬間變得清晰,故事的敘述更加自由與舒展。佩德勒爵士的心理活動,由其自己在日記中娓娓道來,顯得直觀真實。從結構上講,除序幕部分外,《褐衣男子》這部小說是由安妮和佩德勒爵士兩人的日記構成,按兩條線進行布局,是從偵探和兇手的視角開展敘事。小說中,偵探與罪犯的視角不斷重疊,不斷轉換,一同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在《褐衣男子》中,阿加莎通過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進行敘事,收到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首先,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采用,有助于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安妮、佩德勒爵士作為小說的兩位敘事者,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讓自身的性格特點更易被讀者感受到。因為,“第一人稱有助于使讀者產(chǎn)生對故事的親切感,使讀者進入任務的情感之中,同故事中人物共命運,分享主人公的憂慮和歡樂。第一人稱可以使敘述緊湊而有力,賦予敘述以情感色彩”[4]?!逗忠履凶印分?,對安妮這一人物形象的描寫頗多,通過安妮的自述,對其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進行直接描寫,多角度展示了女主人公安妮的性格特征。小說中有一處描寫,顯現(xiàn)了安妮機智過人的特點,第一人稱“我”的使用,讓讀者身臨其境,深切體會到安妮處變不驚的性格特征。在去往南非的游輪上,哈里·雷伯恩(即褐衣男子,真名是約翰·哈德羅·厄茨利)被人追殺,受了刀傷,來到安妮的船艙求救。當時情勢緊迫,“我大約有四十秒的時間采取行動”??团摽臻g狹小,沒有太多地方可供人藏身。于是安妮靈機一動,“我用一只手拉出了床下的大木箱”,讓哈里鉆到了木箱后面的床鋪下?!拔矣窒破鹣渥由w”,擋住了床鋪下的哈里,并且動作麻利地把頭發(fā)盤在頭頂。在追蹤者看來,安妮此刻頭發(fā)胡亂盤在頭頂,正忙著從箱子里找肥皂,準備洗洗脖子,在這種情況下,安妮根本不可能將哈里藏起來。果然,安妮救下了哈里。讀到此處,安妮機智勇敢的性格特點一定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時,此時的哈里,對于安妮而言,是一位陌生人,只是在情急中撞開了安妮的船艙門,并對安妮說:“救救我,他們在追我?!笨墒牵材輩s不假思索,對哈里施以援手,讀者可以看出安妮善良、樂于助人的個性。第一人稱敘述也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走進安妮的內(nèi)心世界,去感受女主人公細膩的感情。此事件后,安妮就向好友布萊爾夫人表示:“我愛他,我想得到他。……我情愿為他死?!倍藭r的哈里,正在蒙冤受屈,是眾人眼中的兇手。通過安妮的自白,讀者能清晰感受到安妮為愛癡狂的特點。同時,《褐衣男子》的另一位敘述者,小說中的反派,尤斯塔斯·佩德勒爵士的形象,也是通過其日記,漸漸變得豐滿。當哈里自薦成為其秘書要隨行去南非時,雖然哈里并不知道眼前的人就是當年陷害自己的“上校”,但爵士知道哈里就是當年的“替罪羊”。對此,爵士在日記中欲言又止地寫道:“不管怎樣,有這家伙同行或許會好一點,但我預感到自己將越陷越深?!本羰康睦现\深算,工于心計,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采用,有助于提高敘事的真實性。《褐衣男子》中的兩位敘述者,即安妮與佩德勒爵士,通過各自的視角,觀察對方,不但進一步展現(xiàn)了兩位人物的性格、品行等,而且極大提高了文本的真實性。初識安妮,佩德勒爵士就夸安妮“是個好姑娘”。后來,爵士多次對安妮贊美,如稱其為“水汪汪的大眼睛”等。爵士甚至提議:“我最喜歡的辦法——就是同我結婚。”最后,爵士陰謀被揭穿,逃亡海外,他依然給安妮寄來自己的日記,讓安妮“隨意使用”??梢?,女主人公安妮極具魅力,即便是其對手,也被其美麗與才智所折服。在安妮眼中,爵士雖是無惡不作的罪魁禍首,但她也承認爵士是“好玩的、親切的旅伴”,并有著絕對的智慧。安妮對于爵士曾數(shù)次對自己痛下殺手,并不耿耿于懷,而是始終認為“他對我很友好”,由此也可以看出爵士的獨特魅力。上述這些細節(jié),都是故事的主人公在談及故事中的人物時,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敘事并非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上帝視角”的俯視,能夠讓讀者感覺敘事的真實可信。
最后,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采用,有助于提升故事的緊湊性?!逗忠履凶印返墓适聲r間跨度大(從一戰(zhàn)前夕的金佰利鉆石失竊案算起),故事發(fā)生地涉及英國、海上游輪、南非等多處,故事中人物眾多,為了讓故事節(jié)奏明快,阿加莎合理運用第一人稱進行敘事。故事中,敘述者安妮、佩德勒爵士不只有第一人稱敘述功能,還有事件見證人的功能。通過他們的視角,不僅對小說中的其他人物進行了更加直觀、親切的描寫,而且也將諸多情節(jié)串接,讓敘事更加緊湊??梢哉f,敘事者“把自己作為一個證人參加到作品里,除給人一種真實感之外,就是為了便于把這些零七八碎的事情組織在一起”[5]。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小說是雙線敘事結構,為了避免讀者在閱讀時會產(chǎn)生混亂,《褐衣男子》一書在排版時,特意將爵士的敘述部分用了斜體,讓讀者一目了然。
三、巧設伏筆
如同其他優(yōu)秀的小說一樣,《褐衣男子》也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小說中,阿加莎在多處巧妙地設置伏筆,“伏筆茍使人知,亦不稱妙。無意閱過,當是閑筆,后經(jīng)點明,才知是有用者”[6]?!逗忠履凶印分性S多細節(jié),在前文稍作提及,讀者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一讀而過,而在后文中,事實經(jīng)作者明示,讀者才猛然領悟,前文伏筆之精妙。
在眾多伏筆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有關阿瑟·明克斯的伏筆,這些伏筆主要出現(xiàn)在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之中。阿瑟·明克斯是“上?!钡膸蛢矗绮既R爾夫人說的那樣,“他的化裝術可以以假亂真。”他曾男扮女裝,化裝為游輪上的女服務員,追殺哈里。后來,尤斯塔斯·佩德勒爵士雇用了一位名為佩蒂格魯?shù)呐貢?,在安妮看來她是“一個高個子、大塊頭的女人”,爵士也說佩蒂格魯一點都不迷人,還長著一雙大腳,像個男人。當安妮調侃地問爵士,是否會讓佩蒂格魯牽手時,爵士叫道:“不要。那是我的底線?!弊詈?,當讀者讀到佩蒂格魯小姐是阿瑟·明克斯化裝時,結合前文,便不會感覺突兀,不會認為情節(jié)不合邏輯。如同阿瑟·明克斯的身份與性別,《褐衣男子》中有多處類似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jié),結合閱讀前文一處處精心鋪設的伏筆,讀者在恍然大悟中,獲得了極富張力的閱讀體驗。
四、首試敘述性詭計
從《褐衣男子》的文學藝術手法而言,阿加莎除了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進行敘事,以及巧妙設置眾多伏筆之外,還首次在其作品中使用了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敘述性詭計。隨后,阿加莎在出版于1926年的《羅杰疑案》中,繼續(xù)采用敘述性詭計,并將此技巧推向巔峰,突破了古典推理的高度。之后,敘述性詭計作為一種有效的敘事方法,常常出現(xiàn)在推理懸疑類小說中。
受傳統(tǒng)偵探文學的影響,多數(shù)讀者會認為敘事者,不可能是兇手,其不是偵探身邊的人——福爾摩斯中的華生,就是探案者自己。在《褐衣男子》中,阿加莎利用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對讀者進行了刻意誤導,阿加莎利用讀者對于敘述者的信任,在敘事上設下“詭計”,讓讀者陷入預設的誤導性情境。佩德勒爵士,作為小說的敘事者之一,其實是反派——“上?!?。阿加莎利用爵士的敘述者身份,強化了讀者先入為主的觀念,使讀者認為爵士不可能是兇手,而最后的真相,讓讀者驚愕,進一步增加了讀者的閱讀樂趣,敘述性詭計的使用也是《褐衣男子》在文學手法上創(chuàng)新性的
體現(xiàn)。
值得一提的是,瑞斯上校這一角色的設置,也是阿加莎在《褐衣男子》中所設定的一個詭計。一開始,讀者就知道罪魁禍首是“上校”,但是“上?!本烤故钦l,無從知曉。隨后,瑞斯上校出現(xiàn)了,難免讓人懷疑其就是反派——“上?!薄9适轮?,安妮最初也覺得“瑞斯上校很可疑”?,F(xiàn)在,讀者不會再懷疑瑞斯上校,因為其是一個正面形象,多次出現(xiàn)在阿加莎的作品中,如《尼羅河上的慘案》。然而,《褐衣男子》出版于1924年,這是瑞斯上校這一人物形象首次出現(xiàn)在阿加莎的作品中。當時,讀者閱讀作品時,受到“上?!眱勺值挠绊懀瑧摃岩扇鹚股闲>褪悄缓蠛谑?。
結束語
阿加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持續(xù)了五十多年,共計創(chuàng)作了八十余部偵探小說。她的作品暢銷全世界,累計銷量已經(jīng)突破二十億冊。阿加莎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運用的精湛的文學藝術手法,使得其作品可讀性強。《褐衣男子》中的第一人稱敘事,拉近了讀者與女主人公安妮的距離,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參與安妮的種種冒險,與其共情。同時,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有助于提高敘事的真實性,也讓小說情節(jié)更為緊湊。精巧設置的伏筆,以及敘述性詭計的使用,讓《褐衣男子》更添魅力。
參考文獻
[1]克里斯蒂.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M].王霖,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2]克里斯蒂.褐衣男子[M].趙飛,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
[3]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塞米利安.現(xiàn)代小說美學[M].宋協(xié)力,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5]馬烽.三年早知道[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58.
[6]莊濤,胡敦驊,梁冠群.《寫作大辭典》[M].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陳?。?975— ),男,漢族,浙江寧波人,南京警察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