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的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李箕永的長 篇小說《土地》是反映朝鮮解放初期土地改革 運動的經典之作,刻畫了具有革命范式的典型 人物郭巴威的形象。本文聚焦革命敘事理論下 的人物建構模式,從敘事邏輯、敘述視角、敘 事空間、敘事張力領域,探究李箕永的敘事藝 術塑造和人物形象意義,分析朝鮮土地改革小 說中對于鄉(xiāng)村權力重建、政治文化進程和個人 命運轉變的歷史書寫,進一步呈現(xiàn)作家的主題 精神和文學自律,有助于豐富朝鮮土地改革歷 史和文學書寫的研究內涵。
革命敘事作為當代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文藝 理論,一直以來被研究者所關注。所謂“革命 敘事”,是為確立革命合理性和正當性而建構 的一種歷史敘事,具有固定的敘事模式,遵循 既定政治標準和敘事成規(guī),反映主流意識形態(tài) 的政治導向。近年來,學界重新回顧經典革命 書寫,并在革命敘事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論 突破和方法創(chuàng)新。因此,在這一基礎上,重新 審視朝鮮近現(xiàn)代文學中的土地改革書寫具有研 究意義。
朝鮮半島從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獲得民族解 放,面對農民最迫切的土地需要,朝鮮用“無 償沒收、無償分配”的土地改革方式,消除封建生產關系,解決土地分配不均和農民的剝削 壓迫問題,奠定了社會主義新國家的建設基礎。 朝鮮的土地改革文學受到蘇聯(lián)的土地改革文學 在主題、人物形象以及敘事模式等方面的影響, 成為推動土地改革的宣傳手段,參與了主流意 識形態(tài)的建構。李箕永倡議朝鮮文學要加強學 習蘇聯(lián)對“社會主義建設和勞動英雄”的宣傳。 由此可見,朝鮮的土地改革文學主要刻畫土地 改革斗爭過程和土地改革后人民生活的巨大轉 變,抒發(fā)對實現(xiàn)人民夙愿的黨和人民政權的無 限感激之情,通過刻畫進步性的革命典范,贊 揚人物在土地改革斗爭中的愛國奉獻精神。
關于《土地》的研究大致分為以下四個角 度:農民立場的身份認同、敘事語言的通俗性、 小說人物形象和跨學科研究。韓國學者洪惠美 通過對《土地》中人物形象的具體分析,認為 登場人物所具有的卓越的進取心和英雄性的一 面足以教育朝鮮大眾,并將成為建設新社會的 基礎。
從敘事學角度來看,在人物形象建構時, 作者往往會根據表達主題意義和人物性格的需 要,采用塑造人物的不同手法?!锻恋亍肪哂?革命敘事的敘事范式,本文一改以往研究所注 重的人物形象比較、主題分析等外部研究,結合敘事學相關理論,深入挖掘革命敘事下典型 人物的建構方式,深度把握深刻立體的歷史情 境和文學語境,進一步體會李箕永在現(xiàn)實他律 下的文學自律書寫與藝術價值。
一、敘事邏輯:首尾接續(xù)范式下人物的成長建 構
研究朝鮮的土地改革文本可以運用布雷蒙 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土地》的敘事邏輯發(fā)展, 歸納其人物建構模式。布雷蒙在《敘述可能之 邏輯》中,根據成全或阻礙這一計劃,將敘事 發(fā)展類型分為兩種:可能得到改善或可能出現(xiàn) 惡化。在此基礎上,布雷蒙將敘事邏輯總結為 三種模式:首尾接續(xù)式、中間包含式和左右并 連式。
從敘事發(fā)展類型來看,按照朝鮮的文藝政 策,文學創(chuàng)作要貼合意識形態(tài),要鼓舞人民的 斗志,宣傳人民的勝利。朝鮮土地改革小說革 命敘事的總體敘事發(fā)展為:要得到的改善—改 善過程—得到改善,一般不可能出現(xiàn)革命失敗 的結局?!锻恋亍芬彩窃谶@樣的敘事發(fā)展中建 構了郭巴威的典型人物形象?!锻恋亍分幸?到的改善是像郭巴威這樣悲慘的農民,亟待進 行土地改革。接著小說出現(xiàn)了改善的過程,朝 鮮進行了土地改革,郭巴威獲得了土地,并積 極帶領村民進行土地開墾。小說的結局是得到 了改善,農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郭巴威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典型。
從敘事邏輯模式來看,李箕永《土地》的 革命敘事邏輯在改善過程中,存在著敵我雙方 的斗爭過程,具有惡化與改善相結合的革命敘 事,所以呈現(xiàn)首尾接續(xù)式的敘事邏輯。
解放前,朝鮮人民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苦難 的血淚史。《土地》中的郭巴威就是千百萬受 盡壓榨的農民的典型。李箕永想要說明的是, 郭巴威的經歷是整個農民階層受地主欺壓的濃縮提煉,這樣便可以充分回答“我們?yōu)槭裁匆?進行土地改革”的問題,即土地改革故事有了 邏輯起點,情況需要改善,舊的矛盾需要解決, 現(xiàn)存的地主壓迫農民、農民無力反抗的平衡狀 態(tài)需要被打破。所以,民族解放后,在金日成 的領導下,朝鮮迎來了土地改革,郭巴威分得 了土地,農民階級惡化的處境得到了改善。
郭巴威在獲得土地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 個人,而是一定要不惜一切地保衛(wèi)革命成果, 這種為祖國、為人民的崇高精神,是郭巴威最 可貴之處,也是郭巴威迅速成長進步的強大動 力。但是,事件的進一步惡化則是由于地主的 不斷反撲和改革反對派的不斷破壞。在熱火朝 天的土地改革歷程中,以高秉相為代表的地主 階級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他們合伙反對開墾 建設,試圖動搖農民土地改革的信心,瓦解農 民的基層組織。面對艱難的困境,郭巴威在領 導者的指導下,對抗地主階級,革命敘事又再 次走向改善。
所以小說在改善和惡化的交替滾動中發(fā) 展,農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造成苦難的根源, 知道如何斗爭來擺脫壓迫,即使存在地主的反 撲與破壞,農民階級的力量也越來越大,敵人 的勢力越來越小,最終土地改革以及開墾工作 勝利完成,矛盾解決,無產階級勞動群體成為 國家的新主人,故事的結局也成為敘事邏輯的 終點。典型人物郭巴威在革命敘事下具有艱苦 奮斗、在困難中成長、無產階級革命性和社會 主義建設中群體化典型性的特點,體現(xiàn)了朝鮮 土地改革中“勞動群眾積極爭取自己的權利, 帶頭參與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熱忱,反映了 宏大的歷史進程。
《土地》的開墾篇和收獲篇中,除了土地 改革的情節(jié)之外,還包括土地改革后的社會主 義建設路徑,從整體上看,都是屬于“惡化— 改善—惡化—改善”的首尾接續(xù)式的敘事邏輯, 最后,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標志著鄉(xiāng)村革命秩序的全面建立,推動朝鮮社會主義建設的勝 利完成。在暴力與苦難中,典型人物擺脫陳舊 的思想觀念,全身心地投入土地改革運動中, 成長為革命意識形態(tài)的忠誠戰(zhàn)士和朝鮮勞動黨 政策路線的積極推行者,首尾接續(xù)的敘事邏輯 完善了典型人物的成長建構。
二、敘述視角:全知視角下人物形象的客觀塑 造
在研究小說的敘事邏輯時,會進一步發(fā)現(xiàn) 敘述者發(fā)揮的全知視角干預功能貫穿始終,建 構了小說人物形象。韋恩 · 布斯在《小說修辭 學》中強調, “所謂敘述者是作家在小說中的 代言人”,敘述者給我們的印象是強烈的,因 為只有敘述者在面對我們直接說話,并且敘述 者是小說所有話語行為的主體。敘述視角從人 稱角度進行分類,可分為第一人稱敘事、第二 人稱敘事和第三人稱敘事;從敘事模式進行分 類,敘述視角可分為全知視角、限知視角和客 觀視角。
對于朝鮮土地改革小說來說,作品敘述者 的全知視角具有強烈的直接干預特性。如果使 用作品內部敘述,則會固定在一個人物的視角 上,小說很難展現(xiàn)出多種人物的生活面貌或一 個時代的意義。
在李箕永的小說中,全知視角下的敘述者 具有全知性和干預性,表現(xiàn)在可以自由出入于 人物的內心世界、干預某一事件的發(fā)展走向, 并且對文本進行評論解釋?!锻恋亍吩诘谌?稱敘事下,敘述者的全知視角介入非常明顯, 這樣的敘述視角下,人物建構更具有單一不 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扁平人物特征。
李箕永《土地》中,敘述者深入人物心 理,細致地揭示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坝辛酥?央,朝鮮就迅速搞起民主建設來,村里的人們 都殷切地期待著。郭巴威雖然感到迷茫,但憧憬著什么,這就是自己應當獲得幸福 —— 一 種巨大的希望?!比暯窍?,讀者有機會跨 越故事的表面去獲悉更多人物內心的信息,而 這機會的賦予恰恰來源于敘述者。上文中“憧 憬”“幸?!薄跋M笔惆l(fā)了主人公郭巴威對 土地改革的向往,作者試圖引起讀者的情感共 鳴,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而在土地改革中平均 分配土地后,農民階級對擁有土地飽含熱情和 感恩,并充滿土地開墾的動力,敘述者進入主 人公郭巴威內心世界。敘述者對典型人物分得 土地的激動心情有著直接地介入,小說對于土 地改革成果的歌頌才更加令讀者信服,人物形 象建構也更加豐滿。同時,敘述者結合時代背 景、社會環(huán)境,干預某一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使 讀者對具體情況能更加清晰了解,合理真實地 解釋人物行為,建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典型形 象,更深一層論證和闡述著土地改革運動的政 治合理性和道德正義性,強調其歷史必然性。
李箕永《土地》中,土地改革建設中郭巴 威的革命情節(jié),體現(xiàn)了外部敘述者的全知性, 干預事件發(fā)展走向。比如,主人公郭巴威與地 主階級的爭辯,對人物進行補充敘述,自始至 終建構了為創(chuàng)造新生活而艱苦奮斗的無產階級 典型形象。因此,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下,敘 述者的干預特性體現(xiàn)了李箕永的創(chuàng)作觀點,塑 造的主人公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注重 文學的教育功能。
另外,李箕永《土地》中,敘述者能頻頻 介入敘述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統(tǒng)攝整個故事的發(fā) 展,并且對其展開直接評論。比如, “用‘枯 樹發(fā)芽’來形容也許會恰當些。長期受壓榨 的他們,的確像獲得了人間的春天,更重要的 是,他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上文中,敘述 者能為敘事發(fā)展提供一切信息,同時介入敘事 話語,隨時直接進入自己的敘述世界。在小說 中直接地用“枯樹發(fā)芽”來形容農民翻天覆地 的變化,預示著農民階級身份地位的轉變,真正成為土地的擁有者和國家的主人,這是全知 視角下的敘述者對土地改革莊嚴政治內涵的直 接評判。
李箕永運用敘述者的全知敘述視角可以對 人物內心和事件發(fā)展全面把握,并做出解釋和 評價。由此,作家可以細致地描述出人物的思 想及變化,把主人公的人生脈絡刻畫得清晰而 且有趣,可以使讀者對典型人物有一個明確的 認知,建構從一而終、性格特征鮮明的典型社 會主義建設者形象,以此來教育和鼓舞人民。
三、敘事空間:三元辯證法下典型人物的革命 形象
塑造人物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通過展示人 物行動來塑造人物性格,其實也跟空間或場所 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1974 年,列斐伏爾在《空間 的生產》中論述“(社會)空間是(社會的) 產物”,并在空間三元辯證法理論中提出,空 間不僅是一種場景,更是一種秩序的規(guī)制。所 以根據列斐伏爾空間敘事理論,朝鮮土地改革 小說《土地》利用空間進行隱喻與象征,在物 理空間、社會空間和精神空間中建構典型人物 的革命形象。
物理空間是小說的背景場地,小說中對 地理景物的描寫反映了文本中物理空間的含義 和關聯(lián)性?!锻恋亍肥抢罨阑谟H身經歷的 寫作,李箕永曾自評道: “我在土地改革后寫 了長篇小說《土地》,這些是我解放前后時期 在農村與農民一起工作、生活的體驗產物。如 果沒有這樣的親身經歷,是很難寫出的。”所 以李箕永在小說中塑造了真實自然的農村空間 和土地改革前后的農村變化。郭巴威在“孤僻 的小屯子、黑黝黝的山田”的自然環(huán)境下做農 活兒,在農村敘事中體現(xiàn)作為農民形象樸實敦 厚、踏實能干的性格特征。隨后,隨著土地改 革的進行,農村開墾建設工作的開展,農民對鄉(xiāng)村空間進行積極改造,自然秩序支配的封閉 的村莊空間轉變?yōu)殚_放空間的場所性重建,“新 的空間與農民積極的行為相結合”,體現(xiàn)了農 民通過土地改革轉變?yōu)樯鐣髁x主要建設者的 隱喻象征。
關于社會空間,首先,列斐伏爾在《空 "間的生產》中寫道: “空間包含了各種社會關 系……空間的矛盾因此使得社會關系的矛盾得 以運轉,即空間的矛盾表達了社會政治利益與 "各種力量之間的沖突?!薄锻恋亍返纳鐣臻g "首先塑造在無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對立關系上。 面對土地改革后,地主高秉相想要把土地要回 "去的無理威脅,郭巴威采取堅決對抗,在社會 "空間中,郭巴威無產階級革命形象凸顯。其次, "依據米歇爾 ·??碌目臻g權力理論,空間受到 "權力的運作和支配,在構建社會空間的過程中, 往往會受到秩序、管制、訓導等一系列權力的 規(guī)訓,從而塑造出統(tǒng)治階級政治話語影響下的 "典型人物。朝鮮的文藝政策要求運用“典型創(chuàng) 造理論”正確地描繪典型形象,人民群眾肯定 "并向往的榜樣郭巴威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其整體人物形象具有“艱苦奮斗,在困難中成 "長,無產階級革命性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群體化 "典型性”的特點,具有政策宣傳和教育引導意 "義,是朝鮮解放初期符合文藝政策的無產階級 "榜樣。最后,家庭空間作為社會空間的延伸, "是以內向視角反映社會空間的場域?!锻恋亍?的女主人公全順玉一開始在地主的壓迫下試圖 自殺,在郭巴威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勞動,而 "后與郭巴威結婚,家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并且 "家庭成員一起參與國家建設,家庭空間的無產 "階級合力是社會空間場域的延伸。
精神空間的主要構成是人們的主觀意識, 可以通過具有支配地位的象征體系再現(xiàn)生產關 系。朝鮮土地改革小說《土地》革命敘事中精 神空間的爭論源頭在于社會話語權的爭奪,體 現(xiàn)在苦難中自我意識的覺醒,不但階級上翻身而且實現(xiàn)精神上翻心,形成了個體認同和群體 認同。郭巴威是苦難的最底層人民,經歷了個 人被誣陷和家庭悲慘命運之后,在姜均領導 下,反抗與民主覺醒,認可“把土地分給農 民”的革命斗爭,開始“擔任執(zhí)行委員”積極 工作,并且收獲群體認同,堅持比別人多做幾 倍的事,讓每位群眾都體會到驚人的責任感, 漸漸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在這樣的過程中 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村莊領導人,帶領 同志們創(chuàng)造新生活。最終,郭巴威在朝鮮民主 普選中被選為江原道代表,一生忠誠于朝鮮勞 動黨的事業(yè)。
以上從列斐伏爾空間三元辯證法的敘事角 度分別從物理性、社會性和精神性三個方面對 《土地》的空間敘事進行了分析,折射出土地 改革社會現(xiàn)實變化和人們的轉變,進一步建構 了人物革命形象,體現(xiàn)李箕永的革命書寫,以 及對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圖景的歌頌和民 族精神風貌的全面展現(xiàn)。
四、李箕永《土地》的敘事張力
說到敘事張力,所謂張力,就是事件背后 的意義、意味、意蘊。朝鮮的土地改革革命書 寫在朝鮮解放初期文藝政策的影響下,具有革 命浪漫主義和典型創(chuàng)造的范式文學特征,但政 治對文學的規(guī)范并不能完全限制文學自身的藝 術審美和藝術自覺,李箕永《土地》的敘事張 力,彰顯作家在政治話語下的文學堅守,既達 到喜聞樂見、深入人心的藝術效果,又達到教 育群眾、宣傳革命的現(xiàn)實目的。
土地改革解決了農民的夙愿,因此李箕永 在《土地》中真實反映了土地改革現(xiàn)實和人民 生活的巨大轉變,是將革命經驗轉為文學文本 的典范,真實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阿多諾在《美學理論》中指出“藝術具有 自律性和他律性”?!锻恋亍窂闹黝}思想、情節(jié)結構到人物形象,在滿足朝鮮勞動黨的文藝 政策要求的同時,彰顯了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個性。 因此,本文進一步挖掘作家的敘事張力,研究 作家革命敘事中的文學自律性,具體在語言運 用、人物塑造及情節(jié)安排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
首先,敘事張力體現(xiàn)在體制化的語言與 農民式語言上。由于《土地》是特定年代產生 的體現(xiàn)朝鮮勞動黨的政策的典范性作品,整部 作品的主導性語言是體制化的語言。但作品中 農民式語言的摹寫卻是其最突出的語言特色, “三十家也好,四十家也好,組織起來,齊心 協(xié)力干下去,準能成功。連大院君都能蓋景福 宮呢”,樸實的語言蘊含朝鮮無產階級群眾艱 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文本中還充斥著眾多的極富當地生活色彩 的詞匯,多種多樣擬聲詞的運用帶給讀者細膩 的感受,與純體制化的語言相比,農民生活語 言尤為幽默詼諧,富有生活情趣和個性化色彩。 “樸老漢舉起一只手,昂著頭,拉高嗓門兒唱 著上歌,咚咚砰砰,瓢點子也隨著調子越敲越 緊。村里人抬頭看看演唱者, 也許是想跳舞了, 不時地抬著屁股。樸老漢越來越上勁,抬著一 只手上下舞動地站起來?!斌w制化語言的刻板 僵硬是政治權力擠壓文學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農民式 方言土語的運用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文本的藝術個 性。前者是文藝政策下革命的進步的文學話語, "后者則是政治權力背后體現(xiàn)文學審美情趣的方 式。雖然兩者之間的敘事張力形成了《土地》 語言層面上的敘事裂縫,但這表明了李箕永在 宣傳政策的同時也在努力地彰顯文學的自律性。
其次,敘事張力還體現(xiàn)在階級斗爭中生活 化細節(jié)的插入,體現(xiàn)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物 的建構不僅僅具有功能性也具有心理性。典型 人物郭巴威的形象并不是一以貫之的刻板,隨 著日常生活化細節(jié)的不斷深入,人物性格也變 得豐富而復雜了。隨著開墾的深入,郭巴威和 全順玉的感情若隱若現(xiàn)地貫穿始終。例如,開墾的深入過程與全順玉爭取自由愛情、美滿婚 姻的過程幾乎是同步的。而且似乎是有了這 個愛情故事的襯托,讓原本充斥著階級性的緊 張關系更加富有藝術魅力。因此,在土地改革 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全順玉總會出現(xiàn)在郭巴威 身邊,或是匯報情況,或是一起開墾,或是提 意見,每出現(xiàn)一次兩人的感情就推進一步。到 土地改革完成、收獲篇的第一章題目就是“結 婚”,文本第一句話就是“這是郭巴威結婚的 一天”。由此,甚至可以說《土地》的革命敘 事是由土地改革運動和郭、全二人的感情發(fā)展 主次兩條線索共同推進的,也體現(xiàn)了朝鮮勞動 黨黨員干部性格的豐富性和人情味,也是敘事 作品的魅力所在。
金日成在“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成立之 后的演講中提出,要加強文化思想上的統(tǒng)一和 團結,并進一步組織巡回劇團和演講來團結人 民群眾,可以進一步明顯看出文學藝術的他律 性被視作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文學作 品服務于當時的革命政治話語并不等同于放棄 藝術上的審美特性。李箕永的文學沒有脫離過 意識形態(tài)主題,但也有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 具有文學的自律性,成為革命敘事張力的誘 因。《土地》中大量的朝鮮日常農民式語言, 傳遞出當地農民土地改革后自然生動的生活態(tài) 度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豐富的生活化細節(jié) 給人物又增添幾分生機,也給整部作品注入活 力。所以,敘事張力的存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 出朝鮮文學的實踐批判精神,體現(xiàn)了土地改革 小說存在的革命性與藝術性,以及李箕永文學 書寫的審美特性與人文精神。
五、結語
《土地》是以反映朝鮮土地改革后的農村
新面貌變化為基本題材的作品,歌頌了解放后 勞動人民的新生活,塑造了典型人物郭巴威的 先進形象。小說典型人物郭巴威在革命敘事下 具有“艱苦奮斗,在困難中成長,無產階級革 命性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群體化典型性”的特點, 體現(xiàn)了朝鮮人民忘我的勞動熱忱,反映了宏大 的歷史進程。
本文補充和完善既有的作家作品研究,從 革命敘事的角度出發(fā),借用敘事學理論為人物 構建提供新研究觀點?!锻恋亍返臄⑹逻壿嬍?首尾接續(xù)式,在不斷改善的過程中體現(xiàn)典型人 物的成長建構;在敘述視角層面,李箕永的革 命小說在第三人稱下,敘述者的全知視角呈現(xiàn), 客觀塑造了典型人物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人物 特征;敘事空間上,小說在物理空間、社會空 間、精神空間方面,進一步建構了典型人物的 無產階級革命性和個體認同性;《土地》的敘 事張力彰顯無產階級作家李箕永歷史書寫的責 任擔當、氣勢宏大的創(chuàng)作格局,以及史詩性藝 術追求與文學自律。
《土地》的人物形象建構凝聚了農民作家 李箕永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通過李箕永的人生經 驗與文學書寫,回顧 20 世紀朝鮮革命的歷史進 程,再現(xiàn)土地改革歷史的深層現(xiàn)實,擺脫殖民 地作品群創(chuàng)作、注重刻畫新國家的社會主義建 設歷程,開創(chuàng)了朝鮮解放后無產階級文學創(chuàng)作 的基礎模范,具有先河意義。啟發(fā)現(xiàn)代文學的 發(fā)展,既要充分立足于文學本身的藝術規(guī)律, 也要把文學放置于社會歷史進程中,給文學以 現(xiàn)實的滋養(yǎng),兼具時代話語與人文精神。
[ 作者簡介 ] 張晶瑩,女,漢族,山東東營人, 青島大學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 為亞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