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不能脫離文化獨存,探索舞蹈與文化的關系,是領悟舞蹈本體、舞蹈審美的不二法則。本文以擬人手法構架開篇。先剖析湫川腰鼓因湫水河的孕育而至誕生,因黃土地的哺育而至成長,因獲得黃土地給予的生命本源能量而挺起脊梁,因湫川人的喜愛使其經歷脫胎換骨而邁向成熟;再深挖鼓舞動律代表詞“戳”所蘊藏的文化深意,助力闡釋湫川人頂天立地氣度寬廣的精神形象與湫川腰鼓灑脫、豪放之穩(wěn)健剛毅氣質乃同根生長,意指湫川人原始氣質與鼓舞原始形態(tài)這兩大文化主體,在農耕文化背景影響下實現(xiàn)的完美結合,必然導致延續(xù)性結果,即醇水厚土釀就湫川腰鼓豪邁氣質并深深扎根在黃土地上。
【關鍵詞】農耕文化;湫水河;湫川人;湫川腰鼓
【中圖分類號】J72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16—039—03
鼓似春雷,召喚春雨,企盼豐收;今舞腰鼓,傳達情感,歌頌生活,向往美好,追求幸福。據考,湫川腰鼓舞就產生于人類開始聚居后期,始興于山西臨縣湫水河畔,傳于湫川民眾間,是臨縣傘頭秧歌中經典的秧歌鼓舞,“臨縣傘頭秧歌”,作為晉西呂梁黃土高原上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200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源于古代文化活動,又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歷經千年演變,仍保留“舞蹈、文學、音樂”于一體的完整表演形式,規(guī)模宏大、角色眾多,它的顯著標志——“傘頭”手執(zhí)花傘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具有濃郁的地域性藝術色彩。而湫川腰鼓以其獨特的風格魅力和表演特點,就成為臨縣傘頭秧歌畫龍點睛之鼓舞。
一、湫水河孕育了湫川腰鼓
談及湫川腰鼓,要先了解湫水河。湫水河是黃河在山西臨縣境內最大的支流?!端涀ⅰ酚涊d,湫水河在漢代稱陵水,唐時設臨泉縣得名臨泉水,明清時恢復湫水河故稱,沿用至今。百里湫水流經地兩岸所有村鎮(zhèn)合稱“湫川”,湫川腰鼓就生于斯、長于斯。
(一)湫水河——湫川人的母親河
水是生命萬物之源。古中國以農業(yè)立國,農業(yè)生產,水是關鍵??v觀有史記載的人類進程,不論哪一個民族的存亡發(fā)展,都會與某一條河流血脈相連。湫川人發(fā)展的歷史同樣離不開湫水河的滋潤。湫水河發(fā)源于臨縣境內白龍山下,從東北向西南,流經臨縣湫川,至磧口匯入黃河。黃河作為引導湫水延伸湫川農耕文明之河,世代陪伴著沿岸人民的生產發(fā)展。
湫川人沿湫水而居,生產生活,往大說是對自然密碼的破解利用,往小說是為獲取生產資料、飲水方便。湫川特有地貌因湫水沖刷形成,年復一年,使湫川土壤變得肥沃而適宜耕種,加之湫水哺育,農耕得以發(fā)展,百姓生息不斷,湫川成為孕育湫川文明的搖籃。湫川腰鼓作為開元湫川文明中一個特定的表現(xiàn)形式得以孕育呈現(xiàn),而在湫川腰鼓誕生之初,從事原始農耕的先民們,早已給湫川腰鼓打上了深深的原始農耕生產的印記,湫川腰鼓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湫川農耕文明中鼓舞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呈現(xiàn)出與黃河鼓舞藝術割舍不斷、一脈相承的文化相似性、包容性、姿態(tài)感及審美范式。這都有賴于湫水河奔流不息,滾滾入黃(河)的執(zhí)著和堅定,使得湫川百姓很早就養(yǎng)成了將黃河尊稱為“老河”,更親切地將湫水河喚作“小河”的習慣,而湫川人也自然將清澈的湫水視作湫川人的母親河,看慣了它在身邊緩緩流淌。沿河而行,耳畔回響的是動聽的潺潺流水聲,像極了母親輕聲地哼唱和溫婉的問候。
(二)湫川腰鼓舞的誕生
湫水河養(yǎng)育了湫川人,湫川人在幾千年的繁衍生息中逐漸將“湫川人的原始氣質”與“鼓舞原始形態(tài)”相結合,締造出湫川腰鼓舞的雛形。
一說,湫川腰鼓舞誕生于湫川上原生態(tài)慶豐收時的腰鼓舞。隨著湫川人對鼓的功能作用的再認識和發(fā)掘,鼓逐漸參與到慶豐收活動中,如遇重大節(jié)日慶典,更是專門將其作為雅樂的定制禮器來使用。擊鼓取聲,聲聲傳遞著精神象征,可感召萬物,教化民眾。
二說,湫川腰鼓舞誕生于古時傳達將令或激勵將士勇往向前戰(zhàn)鼓的衍生。
時間長河流淌,人類智慧賦予鼓更多形態(tài),不同材質的鼓出現(xiàn)。秦漢時,鼓已成為軍事裝備,擊鼓報警或傳遞軍事號令,遇兩軍對壘,擊鼓以助威。此時鼓多以皮革蒙兩端,皮條對穿拉緊皮革,交織鎖緊鼓面,完成鼓的制作。戰(zhàn)爭過后,鼓的作用逐漸向民用、娛樂性轉化,鼓身也變得小巧輕盈,更容易佩戴和敲擊掌握,大規(guī)模表演鼓舞出現(xiàn)。眾多鼓同一時間一起敲擊,獲得更加震撼的聲音效果與節(jié)慶舞蹈相結合的方式被采納認同,鼓與舞實現(xiàn)珠聯(lián)璧合。鼓的引入,也使得舞蹈肢體語言更趨于豐滿,可謂力與藝術美的融會貫通,既延伸了鼓與舞的綜合精神審美,也首開鼓舞文化先河,湫川腰鼓逐漸成為湫水河畔典型的舞蹈文化類型。
二、黃土地養(yǎng)育著湫川腰鼓
黃土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存在,是湫川腰鼓不二成長平臺。它貼近民眾生活,無條件支持百姓對湫川腰鼓的需要和喜愛,是湫川腰鼓幾千年不變的、深厚而廣博的生存土壤。
(一)黃土地哺育湫川腰鼓成長
黃土地上的湫川人,是永不離棄湫川腰鼓的參與者,熱愛著湫川腰鼓所有的表演形式。即使面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陣痛變革,黃土地和湫川人仍在源源不斷生產并無條件提供著養(yǎng)育湫川腰鼓的文化食糧。
回想湫川先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于田間,雖土地貧瘠,卻擋不住湫川人胸懷寬廣的發(fā)展大智;雖水患頻發(fā),也沖不垮湫川人心中向往的幸福家園,還有男耕女織的生活畫面,先秦《擊壤歌》佐證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描述的正是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堯帝制下以農耕為樂之太平盛世景象。憶往昔,黃土地用它寬闊的胸膛迎接湫川腰鼓的誕生,用湫川人的堅韌和剛強喂養(yǎng)湫川腰鼓成長,渴了喝的是營養(yǎng)乳汁般的湫水,餓了吃的是湫川人千百年來積累的生活向往,困了睡的是黃土地剛毅的脊梁,百姓喜愛增強,鼓舞的形態(tài)也逐漸改變趨于清晰明朗,呈現(xiàn)出情緒激揚的新形象。
當湫川腰鼓被更多的人接受,成為更廣泛的情感表達媒介,湫川腰鼓的藝術形象必將獲得長足的升華和成長,成為盛開在湫川上一朵鼓舞文化的嬌艷奇葩,它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滋潤著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激勵湫川人,創(chuàng)造出燦爛輝煌的湫川文化,進而對黃河乃至世界鼓舞藝術,產生非凡的影響。
(二)湫川腰鼓走向成熟
湫水河畔的黃土地,是湫川腰鼓獲取成長能量之本源,和生命原動力。湫川上有一群這樣的湫川人,他們是改造自然的行家里手,他們腳踏著黃土,擁有戰(zhàn)勝困難的豪氣,敢于擔當,從不放棄,世代改造著賴以生存的這片湫川黃土地。唐代李紳見農民農耕,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感慨耕種的艱辛,如今,這首詩早已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了,卻從另一側面見證著百姓改造自然的偉大,和戰(zhàn)勝自然的堅毅。
湫川人幾千年的奮斗沉淀,轉化成為永不折彎的剛強和承載能力,湫川人有勇氣承載湫水河孕育湫川腰鼓的艱辛,湫川人也有骨氣承載湫川腰鼓重生的陣痛,湫川人更有豪氣承載湫川腰鼓成長的煩惱和足跡。湫川人喜愛湫川腰鼓,就去接近他、呈現(xiàn)他,湫川人已同樣汲取到了源于黃土地的生命本源能量,進而幫湫川腰鼓塑造其體魄形態(tài),鍛煉其性格能力,賦予其氣質口碑,實現(xiàn)其夢想希望。
湫水河永遠陪伴著湫川黃土地,湫川上永不離棄的先民們,打著湫川腰鼓禮敬著湫水湫川黃土地,黃土地養(yǎng)育著湫川腰鼓,湫川腰鼓用陪伴來回報世代居住于此的湫川人和湫水黃土地。百里湫川、湫水河、湫川人、黃土地共同塑造著永恒的湫川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影響著跨越時代的湫川大環(huán)境,加上百姓愛戴,必然使湫川腰鼓獲得脫胎換骨的成長,但不忘本,保留了“湫川人的原始豪邁氣質”,邁步走向成熟,最終締造出湫川腰鼓如今完美的鼓舞新形象。
三、醇水厚土釀就湫川腰鼓豪邁氣質
氣質美由內而外,看似無形,實則有形。而培養(yǎng)一種氣質,需要漫長的過程和不斷地自我提升。湫水河畔的湫川人民,就擁有這樣一種氣質,一種幾千年來,于抗爭、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原始豪邁氣質”。
(一)湫川腰鼓舞蹈性格養(yǎng)成
湫川腰鼓的這種豪邁氣質雖屬無形,卻經歷了漫長歷史長河的洗禮和自身發(fā)展演變,由內而外努力迎合著百姓對湫川鼓舞持續(xù)提升的審美追求;實則也屬有形,因為湫川人早已將腳下黃土地的深沉、湫水河的包容、身邊湫川的接納、湫川人的憨直、灑脫、寬廣氣度與豪情賦予了最熱愛的湫川腰鼓,外化于湫川鼓舞的表演。
山西臨縣湫川人把湫川腰鼓的“打腰鼓”,當?shù)胤Q作“戳鼓子”以男角表演為主。一個“戳”字,生動地呈現(xiàn)出湫川腰鼓的擊鼓特征,重點在“戳”,是以“戳”帶“打”,邊打還戳,視作 “戳打”,程度更勝,更難掌握?!按链颉钡膭幼髟从谏钜哺哂谏?,鼓子的高抬腿動作也是如此。湫川屬黃土高原,地形復雜,溝壑縱橫,道路崎嶇,使得當?shù)厝损B(yǎng)成大步跨的習慣,久而久之,結合舞蹈的各種技法,自然產生鼓舞中高抬腿的動作。大幅度的跳躍,踢抬有力,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戳打”的上肢動作配合鼓子的大步跳躍動作,“戳鼓子”就獲得了條件。
“戳”字屬湫川當?shù)胤窖?,與標準普通話讀音相同?!按痢弊质菗艄牧Χ戎行脑~,強調“戳”的程度、角度、高度,以及時機的把握都非常重要,可謂一字千金。一個“戳”字意味深長,它代表著黃土地上湫水河畔湫川人立于天地之間的剛直性格和不屈形象;代表著湫川人面對惡劣自然條件挑戰(zhàn)生存極限的堅韌和自強不息。試想,百人以上一起“戳”鼓子,會是何等壯觀、聲音的質感將是何等渾厚又富有穿透力,似狂飆巨瀾,驚天動地,似烈焰蒸騰,高潮迭起,排山倒海,氣吞山河,張弛有度、持續(xù)發(fā)力,剛柔相濟,還不失細膩。湫川漢子“戳鼓子”時特有的狂野、豪放,將湫川男子漢日常內斂的陽剛之美呈現(xiàn)出來,剛健有力、灑脫粗獷的舞姿,又將湫川腰鼓本身具備的磅礴之勢展現(xiàn)無余。擊鼓瞬間將力集中在一點上,不僅打,還有“戳”,嚴謹表述該是“戳與打”兼而有之;一個“戳”字將“戳鼓子”威武的氣魄與豪情,激蕩于天地、山川間,湫水河都配合舞蹈,波濤涌動、滾滾向前,沖破一切險灘,匯入大海。這就是湫川腰鼓的舞蹈性格,也是最讓湫川人放不下的豪邁的舞蹈性格,這種性格隨著激昂的“戳鼓子”一浪高過一浪的共鳴迸發(fā)延伸開去。
(二)湫川腰鼓舞豪邁氣質影像下的鼓舞動態(tài)特征
表演時“戳鼓子”表演者姿態(tài):腰鼓右肩左斜,斜掛于左側腋下,左手抱鼓,并持健擊鼓,右手揮動鼓槌擊鼓。“戳鼓子”表演時的動態(tài)(包括但不局限于此):(1)基本動態(tài):雙臂掄、繞、甩,腳下配合踢、抬、跨、跺、跑、跳、轉、蹬、翻、蹲,雙膝(略)存勁兒。(2)基本打法:劃八字打,上戳、下戳、掏腿打、繞頂、纏腰打等;和著鼓點有節(jié)奏地跳躍、扭轉、纏打,擊鼓時以右臂為主力臂擊打前后鼓面,結合右臂的基本打法,細膩的步伐,隨走隨扭,掏腿轉身,纏腰騰挪等。(3)基本步伐名稱:有過路板、小步、大步、上山步、剪子步、拉拉步、小翻身、大翻身、纏腰鼓、三腳不落地、魚躍龍門等。(4)表演者風貌:每名鼓手精神飽滿,姿態(tài)挺拔,儀態(tài)瀟灑健美,情緒奔放激昂。(5)表演風格:起勢穩(wěn)健,步伐輕盈靈活,下碼穩(wěn)扎,常伴騰挪跳躍,隨時爆發(fā)接續(xù)擊打,須一氣呵成,起承轉合有頓挫感,呈現(xiàn)細膩與瀟灑兼具,威武雄壯與狂野豪邁并存,鼓聲高潮部分戳鼓聲略帶殺氣,結束點干脆利落之風格。(6)擊鼓動態(tài):講究“穩(wěn)而準”,特色是鼓點、手勢、步伐三者結合統(tǒng)一。鼓點節(jié)奏多用硬七錘:
依據對鼓點節(jié)奏沒有附點與切分節(jié)奏(音符)做分析,“戳鼓子”平均使用鼓點技法的優(yōu)勢,既可使演奏趨于平穩(wěn)、清晰、鼓點間隔穩(wěn)定,時效明確,更易控制,使得鼓點配合下的步伐節(jié)奏與舞姿更穩(wěn)健、更易復制,動感增強更有效、更明確。加之鑼鼓打擊樂鏗鏘有力的助威鼓點伴奏,就更大程度地渲染出活動的氣氛和繪制出熱烈的、變化的場景。表演中聲、形俱現(xiàn),山鳴谷應,氣勢磅礴,可謂“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威武雄渾的“戳鼓子”過街時的隊列舞者眾多,組織嚴密,既能做到行進整齊劃一,還要保證行進節(jié)奏同步、舞動一致、擊打合聲,形式完整,排山倒海、威武雄渾的氣勢,繪成“戳鼓子”過街的最美畫面。
四、結語
百里湫水奔不停,浩蕩蜿蜒黃土迎;醇水厚土披風雨,彩虹橫亙論古今!斜掛鼓子磅礴勢,臨縣兒女慶節(jié)豐;踢抬跺跑蹬翻轉,纏打繞掏豪邁情!
參考文獻:
[1]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王洪廷.臨縣鄉(xiāng)土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非遺臨縣傘頭秧歌精品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20220947)研究成果;2023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山西非遺秧歌舞的活態(tài)保護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3YY238)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娜,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教師,研究方向為民間舞教學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