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釉料是陶藝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釉料的使用造就了中華璀璨的陶藝歷史文化。探討陶瓷釉料中的?;牧霞捌湓陔姼G燒成工藝下的表現(xiàn),通過分析不同釉料與顏色、性質的?;馁|(SiO2)在700℃~1240℃環(huán)境下的效果,揭示釉料組合的藝術創(chuàng)新。第一部分介紹玻化材料的歷史;第二部分探討玻化釉料的獨特表現(xiàn)語言;第三部分展示?;粤系膶嶋H應用。通過改變坯體選擇、釉料制備、施釉手法和燒成溫度,結合?;牧系耐腹馀c冰裂效果,分析這種新型上釉手段在陶藝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應用。
[關 鍵 詞]?;粤?;釉料組合;燒成溫度;表現(xiàn)語言;陶瓷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1-0056-03
文獻著錄格式:牛天皓,李程.?;粤显谔账噭?chuàng)作中的應用研究[J].天工,2024(31):56-58.
陶瓷釉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初是防止器皿滲水的功能性物質。隨著制瓷技術的進步,陶瓷逐漸被賦予藝術價值?,F(xiàn)代陶藝家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釉色,對釉的使用更加自由、大膽,原先被視為瑕疵的“縮釉”“釉裂”等現(xiàn)象成為表達的手段。通過改變釉料配方中的某些成分比例,藝術家可以創(chuàng)造出獨具個性和風格的釉色效果。本研究通過增加釉料中氧化硅的比例,使?;跃哂懈噶痢⒐饣拈_片效果,并探討不同氧化金屬在釉料中的呈色,豐富了現(xiàn)代陶瓷藝術的視覺語言。
一、?;粤细攀?/p>
(一)玻化釉料的概念
?;櫭剂x就是玻璃化,是指陶瓷器皿表面一層晶瑩、細膩、堅硬的玻璃質上釉。?;Ч叩腿Q于燒成溫度的高低、高溫環(huán)境持續(xù)節(jié)點、降溫速率,還有氧化(還原)氛圍的適度性。關于?;侨绾涡纬傻?,粗略來講,就是陶瓷表面的瓷釉是由石英、長石等多種原料混合、粉碎后,涂施于瓷胎表面,然后高溫燒制,經高溫熔融過程形成的瓷釉,是一種玻璃態(tài)均質體,呈亞穩(wěn)定狀態(tài)。這種玻璃態(tài)均質體大面積附于坯體表面,就是俗稱的玻化面。
(二)?;牧系奶卣髋c歷史沿革
從化學層面來講,?;悦鎸儆诓AB(tài)物質,具有玻璃的諸多特征,如玻化層附著的表面,也同樣具有抗氣體、液體和酸性腐蝕的能力,而且玻化層能增加瓷器的強度和硬度。
在外觀審美的特征上,玻化釉料所形成的?;瘜訒鶕黧w或釉料所含顯色金屬氧化物的不同,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透光或反光。坯體所含的鐵元素少,釉料中所含有的顯色金屬氧化物少時具有一定的透光度;反之,如果坯體含有鐵元素且顯色金屬明顯的話,則會呈現(xiàn)出較強的反光感。此外,根據?;瘜拥暮穸炔煌;粤弦矔谏{、光澤等方面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怯栽诒簾龝r,由玻璃相開始生成,直至制品燒成的過程。其中在釉料所含的成分中,熔塊使玻璃成型劑熔點降低,并在穩(wěn)定劑的作用下,使釉料與坯體的結合更加適宜,牢牢固定在坯體的外表面。但是熔融?;倪^程對溫度的要求較高。我國古代陶器的生產技術落后,燒成溫度在600℃~900℃,這個溫度下無法熔融成釉,而讓古代人對?;粤闲纬筛兄?,是商周時代以草木為燃料的窯爐內壁常年燒制而形成的一種富含多種礦物元素的玻璃態(tài)窯渣,稱為“窯汗”。窯汗滴落到器皿上,會有類似玻璃的光澤。工匠便將窯汗取下磨碎,作為制作釉水的原料,刷在坯體表面,可以增加釉面的乳濁感、層次感及流動感,而這便成為我國最早的釉料(草木灰釉)的雛形。而“瓷”的基礎也在這時誕生。之后工匠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在漢朝到五代時成熟,出現(xiàn)了南方越窯的青釉與北方的定白釉。隋唐時代,工匠認識到三氧化二鐵在瓷釉中的著色作用,是制瓷技術的一大進步。到了宋代,瓷器的發(fā)展達到鼎盛,出現(xiàn)了著名的五大名窯,其中鈞窯的多色釉更結束了單色釉的紀元,開啟了多彩釉的紀元。而今,陶瓷行業(yè)已經有了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陶瓷釉料,為當代陶藝家提供了豐富的手段。
二、?;粤显谔沾伤囆g中的審美與應用
(一)?;粤显趥鹘y(tǒng)陶瓷藝術中的表現(xiàn)與應用
?;翘沾膳黧w表面釉料在高溫環(huán)境下生成玻璃相的一個過程。中國古代對瓷器的審美追求以五大名窯的表現(xiàn)形式為主,多為樸實、典雅、華貴。
以表現(xiàn)?;悦娴墓鉂筛袨橹鳎缛旮G代表作品,其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勝玉”。除了單色釉外,還有窯變釉,其中以鈞窯為首的鈞瓷窯變,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因“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
(二)傳統(tǒng)陶瓷藝術中?;粤系谋憩F(xiàn)形式
不同釉料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這是因為各色釉料中?;瘎┑暮坎煌?,就形成了所謂的?;械膹娙踔?。在中國傳統(tǒng)陶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粤峡梢宰匪莸剿未慕ūK,在日常生活中建盞的玻化程度經常作為評價一件建盞優(yōu)良與否的重要標準。一個有玻璃釉面的建盞和其他建盞對比,更為明亮,且具有更強的抗腐蝕能力。由于建盞釉料的成分結構存在差異,常會產生非晶體的斑紋,因此產生了引釉上析晶和釉下析晶體。事實上,這兩個概念描述的是建盞斑紋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其中釉上析晶是指釉面出現(xiàn)的晶體結構,而釉下析晶則是在釉層內部生成的晶體。釉上析晶、釉下析晶是指建盞斑紋的兩種狀況,應該參考釉上彩(如粉彩)、釉下彩(如釉里紅)的界定。本文所探討研究的正是釉下析晶原理。
建盞(見圖1)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在燒制時如果溫度不夠高,那么它的表面就不能形成?;Ч?,就算形成了,其表面的釉色也會變成黑色,使得建盞的觀賞性大打折扣。
除了建盞外,還有一個玻化層的代表——鈞窯。鈞瓷有著中華瓷文化的傳統(tǒng)風格,外表樸實而內秀其中,即“華夷光暗滋”。利用氧化銅在玻化層中的顏色反應呈現(xiàn)出青中帶紅、如晚霞般的顏色。鈞瓷在化學構成上含有較多的氧化硅成分,這也幫助其熔融出更為厚實的玻璃釉面。在正燒過程中釉層斷裂,釉料沸騰滾動,由于各種元素重量不等,釉面沸騰時,重量較輕的向上翻騰,比重大的元素則向下沉淀流淌,在釉層里形成深色的溝槽,高低補齊之后,釉層里往往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流動線條,屈曲盤旋,如“蚯蚓走泥”,這也是區(qū)別于其他瓷器的釉色,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風格。
(三)玻化釉料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粤显趧?chuàng)作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頗多,從坯體本身的選擇,到施釉方式與釉料厚度,再到燒成的氛圍選擇與溫度曲線,都會對釉料最后的燒成結果產生影響。
從坯體來看,不同的泥料所含有的雜質不同,其中不同泥料所含有的對釉料發(fā)色影響較大的鐵元素更是相差甚多,根據坯料的特性,大致上可以分為陶泥與瓷泥。瓷泥含有雜質少,燒成結構緊密,在施釉后坯體對釉色的影響不大。陶泥所含有的雜質較多,外觀較瓷泥粗糙,燒成溫度較低,多含有不同比例的鐵元素,在升溫過程中坯料中的鐵元素與釉料結合,從而對釉色產生較大的影響。
同一個釉料,不同的施釉方式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噴釉法是一種能夠較為均勻地將釉料覆蓋到坯體表面的方式,會使得釉色均勻、自然,而若是選擇涂抹的方式,釉色不夠均勻,但有時也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釉層的厚度對釉色的表現(xiàn)也會有影響,對于玻化釉料來說,通常會選擇0.5mm的厚度,釉層過薄,玻化層薄且發(fā)色金屬氧化物少,受到坯體本身所含有的雜質影響發(fā)色,使發(fā)色不明顯。若是過厚,則會產生較大的流動性,有時還會因為金屬氧化物含量過多而導致釉色過深,甚至發(fā)灰,所以合適的釉層厚度對釉的呈色也是必不可少的。
對于?;粤蟻碚f,影響最大的是溫度與升溫曲線的選擇,燒制溫度偏低,釉面熔融不夠,會導致釉彩顏色變淡,光澤度差,燒制溫度過高,會導致釉面產生針孔、氣泡等問題。300℃之前主要表現(xiàn)為有機物水分揮發(fā)期,750℃之前是有機物水分溶解、揮發(fā)速度的一個峰值期,為了盡可能避免坯內的分解氣體所產生的過高的氣壓使坯體開裂,在750℃以前需要緩慢升溫,750℃以后可提升加溫速率,但是不同的坯件尺寸,坯體內部的高溫梯度和熱傳導速率是不同的,還要根據不同的器型來采取不同的升溫速度;1200℃后為成瓷收縮期,對大坯件及易變形坯體更應降低升溫速率。
三、?;粤显诂F(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釉料的種類不斷豐富,人們已不再僅僅將陶瓷作為一件實用物品來看待,陶瓷器皿漸漸被更多人賦予藝術價值。現(xiàn)代陶藝家也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陶藝釉色,對釉的使用更為自由和大膽。原來認為的“縮釉”“釉裂”等瑕疵,都可能成為現(xiàn)代陶藝家表達的有效手段?,F(xiàn)在陶藝家通過改變釉料配方中的成分與比例,并調整升溫曲線等方式來制作具有獨特效果的釉料。例如,人們通過增加釉料配方中氧化硅的含量形成較厚的?;瘜樱⒓尤胧湛s率較大的釉料配方,使玻化形成的釉面與坯體的膨脹系數(shù)差別過大,導致釉面開裂。根據燒制方式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多層次開裂與單層次開裂,多層次開裂的最大特點是形成多層次的立體結構裂紋,猶如玫瑰花瓣般的層面。也可以減少氧化硅占比,在釉料中增加其他配方,使得釉層無法形成均勻?;瘜印?/p>
四、釉色形態(tài)的綜合表達
(一)創(chuàng)作構思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當代陶瓷藝術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與格局。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本系列作品最初的創(chuàng)作思路,源于瞳孔的表現(xiàn)語言,即周邊的紋路與中心呼應,但是完全與眼睛一致并不可行,有兩個原因:一是在釉色上很難實現(xiàn)完全一致,二是失去了創(chuàng)作的自主性與陶瓷釉料獨有的偶然創(chuàng)造性。筆者開始思考如何置換其中的語言,又以何為載體,并在之后的建盞的釉下析晶與冰裂釉料中獲得靈感。釉下析晶是釉料中所含有的金屬氧化物在?;瘜酉掳l(fā)生反應所產生的流紋變化,如果加大?;瘜拥暮穸?,或者直接加入過量的玻璃質,讓玻璃與釉色相結合,會因為玻璃與陶瓷坯體的收縮率不同而產生自然的開片效果。筆者便想以淺色的玻璃開片來代替瞳孔中間瞳仁的部分,而對于瞳孔中的紋路,則可以通過選擇流紋釉效果或者加厚釉層厚度產生流動來替代這一思路。
(二)創(chuàng)作實驗
在實驗的材料上,筆者選擇了不同顏色的熔鑄用玻璃與不同的釉色,不斷嘗試。
實驗1:
驗證玻璃在800℃~1230℃的熔融狀態(tài),經過燒制可以得到,玻璃在平時常用素燒溫度800℃呈現(xiàn)出膠質流動的形態(tài),開裂大且分層不明顯,在常用釉燒溫度1230℃呈現(xiàn)出較強的流動性,且冷卻后開片層級較多,分層明顯。
實驗2:
選擇能使釉流動的較好的盞的器型,黃陶坯體,在玉綠二號釉上放置少量玻璃碴,1230℃一次燒成得出結果。觀察到釉在玻璃下的呈色,釉色為黃綠色,玻璃為藍色,產生了藍中透綠的效果。
(三)制作過程及展示
實驗3:
根據之前實驗組的經驗得到結論,不同釉色與玻璃質結合可以產生多層次的冰裂開片及透亮效果,接下來應增加玻璃數(shù)量,在拉坯機上通過粉刷上釉,在中心地帶以中溫透青綠釉為底色,再加上淺藍色玻璃,在中間部分涂飾2mm厚的七彩琉璃金,在邊緣涂飾3.5mm厚的紫砂金,使釉層過厚而產生流動,經1230℃燒制,可以發(fā)現(xiàn)釉層產生了較為理想的流動性效果,但也可以觀察到玻璃數(shù)量的增加使得玻化層向上蔓延(見圖2)。
實驗4:
根據上個實驗,這次更換為綠色與藍色的玻璃,在邊緣涂以較厚的釉料,但是釉層過厚,釉料流入玻璃,使玻璃無明顯開片,且顏色不透亮。
實驗5:
為解決之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選擇在制作坯體時預留出玻璃的位置,一是可以避免?;瘜拥穆?,二是通過預留起一道高1~1.5mm的棱來避免不同釉色相互影響。關于如何確定玻璃熔融后的高度,在與相關專業(yè)的同學討論后得知,可以用水來換算玻璃的重量,水與玻璃同體積下的重量比為1∶3。
實驗6:
總結先前經驗,此次使用刷釉法在拉坯機上施以厚度0.3mm的金屬藍墨茶釉色,邊緣涂抹厚度為0.8mm的七彩琉璃金釉色,玻璃底釉為冰裂青釉,藍色玻璃。燒制后觀察到涂抹施釉法有一定的螺旋肌理感(見圖3),七彩琉璃金釉色均產生了較為理想的流動性效果,且藍色玻璃受金屬氧化物影響呈現(xiàn)紫色。
五、總結
在現(xiàn)代科技與多元文化的影響下,陶藝家打破傳統(tǒng),利用各種釉色表達藝術理念。本文通過加入大量玻璃材質,追求厚重玻化層,使釉料中的金屬氧化物在?;瘜酉鲁尸F(xiàn)豐富的色彩。玻璃與陶瓷坯體的熱熔收縮率不同,導致?;瘜娱_裂,產生多層開片效果。當代陶瓷藝術應當在本土藝術文化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審美需求,將當代審美觀念融入陶瓷藝術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同時汲取其他藝術中的審美元素,豐富陶藝作品的表達形式,使陶藝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徐研.燒成制度對釉面質量的影響[J].陶瓷,2006(2):27-28,35.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