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饃夾肉喚做肉夾饃,據(jù)說是古稱,原為“肉夾于饃”,說著繞嘴,就把“于”自動省略了。
呵呵,我不信。
腦海里浮現(xiàn)出高中時吃的“肉炒蒜薹”來。那時縣一中沒食堂,不管酷暑嚴(yán)冬,皆露天吃飯,校園里的水坑邊(早已填成塑膠操場了),盛滿飯菜的小車準(zhǔn)點出現(xiàn),賣飯的有學(xué)校的伙夫,有教師家屬,也有學(xué)校附近的居民,不分高矮胖瘦,葷素咸淡,自動列成一排,你要從這頭走到那頭,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饅頭稀飯……韭菜雞蛋……
那時,幾乎所有和肉沾邊的菜,必然都會把“肉”放在前面吆喝。所以,我最初以為肉夾饃也是這樣,主次顛倒,虛實結(jié)合,讓人有肉吃不出,有饃咽不下,但事實上我誤解了肉夾饃。
這種源自陜西的小吃,在我生活那個縣城,最初出現(xiàn)在后電影院附近。在那個特別適合逃學(xué)看電影、打電子游戲以及打臺球的地方,每天出著一個特別小的攤子,前面有塊白布(也可能是藍(lán)布,記不太清楚了),一角是:陜西名吃,豎排著六個字:臘汁肉白吉饃。
這個奇怪的名稱讓我摸不著頭腦,“臘汁”尚好理解,頂多是把“辣汁”寫錯了,“白吉”是個什么東西?別字?難道是白色的雞?還是雪白的雞肉?可我還是不懂臘汁肉和白吉饃的意思,只知道來自陜西,從那天起,我對陜西也充滿了向往。原來那里不光有兵馬俑、白鹿原、楊貴妃,還有更神奇的肉夾饃。
后來每去陜西,必尋肉夾饃。在回民街排過長隊,也到小街巷邊吃過各種小攤,更是在寶雞吃到太白縣最有名的肉夾饃。終于明白:臘汁肉,傳統(tǒng)的做法是用香料、食鹽和亞硝酸鹽腌制風(fēng)干的臘肉,再用鹵汁文火燉爛;白吉饃則起源于咸陽彬縣的北極鎮(zhèn),明代設(shè)白吉里,因此叫白吉饃。
臘汁肉,是為饃而生的肉;白吉饃,是為肉而生的饃。它們各自其貌不揚,并無驚人之處,但因相遇而結(jié)合,因相戀而傳為佳話。如卓文君遇上司馬相如,劉秀戀上陰麗華……當(dāng)然,它們的身份沒有這般華麗,但恰恰是普通的、卑微的相逢,才成就了肉爛湯香饃脆的感動和永恒。
陜西正宗的肉夾饃,最講究的,饃要烙成“鐵圈虎背菊花芯”,肉要做的“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吃了滿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爛,才能食后余香久不散”。
但我覺得,最好的肉夾饃,它的好,還是來自于自身的純粹,純粹是肉夾在饃里,純粹的肉,純粹的饃,沒有那么多復(fù)雜的東西。而從陜西發(fā)源,如今輻射到全國各個小吃攤的肉夾饃,饃里除了夾肉,還可以夾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香菜、青椒、鹵蛋、煎蛋、豆腐等等。
肉夾饃,成了一切夾饃,而這一切都不應(yīng)該叫肉夾饃。
其實,全世界都有肉夾饃,但只有肉夾饃才叫肉夾饃。
就把最后這段當(dāng)做一個病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