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對急性膽囊炎患者術后炎癥反應與并發(fā)癥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04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手術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共納入98例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實驗組共納入206例患者,采用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比較2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腸道恢復情況、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對
照組比較,實驗組的手術時間更短、切口更小、術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明顯更短(P<0.05);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排便時間更短(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更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更低(P<0.05)。結論 應用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
治療急性膽囊炎可改善手術相關指標,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減輕術后機體炎癥反應,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急性膽囊炎;炎癥反應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24-0023-03 " " 文獻標志碼:A " " 中國圖書分類號:R657.4+1
膽囊炎在臨床中是一種常見的多發(fā)性疾病,多為細菌感染或化學因素對膽囊產生刺激作用從而誘發(fā)陽性病變。膽囊炎在臨床中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膽囊炎在缺乏有效治療干預的情況下,可進一步進展為膽囊壞疽、穿孔等,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1]。對于急性膽囊炎患者而言,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的主要治療方法,通過手術切除患者病灶組織,以降低病情反復發(fā)作風險。傳統(tǒng)膽囊切除手術方案的療效有限,患者術后具有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致使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難以得到保障[2]。隨著腹腔鏡技術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逐漸在急性膽囊炎臨床治療中得到應用。本研究旨在探究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對患者術后炎癥反應與并發(fā)癥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04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手術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共納入98例患者,實驗組共納入206例患者。對照組中男性46例,女性52例;年齡33~59歲,平均年齡(46.53±6.29)歲。實驗組中男性98例,女性108例;年齡35~59歲,平均年齡(46.28±6.43)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后經臨床檢查確診為急性膽囊炎;患者精神狀態(tài)無異常,具備正常溝通交流能力。
排除標準:合并肝硬化、肝癌或出血性病變者;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或心腦血管疾病者;過往存在重大腹部手術治療史者。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颊呷∑脚P位,手術麻醉方案采用硬膜外全身麻醉。于右肋緣下側逐層分離皮膚與皮下組織,做手術切口,經切口觀察腹腔內部環(huán)境,分辨膽囊三角區(qū)結構,確認膽囊所處位置,對膽囊實施游離切除,膽囊切除后對病灶處進行止血處理。術后對患者腹腔進行沖洗,留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
實驗組應用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手術麻醉方案選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臍上方、劍突下與右肋緣下3處做小孔切口,經切口構建氣腹,并將腹壓控制在1.73~1.99 kPa。置入腹腔鏡,經腹腔鏡探查腹腔內部環(huán)境,觀察膽囊病灶及周邊情況,通過手術器械對膽囊三角區(qū)結構進行解剖,離斷膽囊,借助電刀剝離膽囊,經劍突孔取出膽囊,對病灶處實施止血處理。經腹腔鏡再次探查腹腔內部情況,確認患者腹腔內無異常后退出手術器械與腹腔鏡,排出腹腔氣體,關閉腹腔并縫合手術切口。
2組患者術后均接受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2)炎癥因子水平。取患者治療前(手術前)、治療后(手術后3 d)的外周靜脈血樣本,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中的IL-8、TNF-α水平,借助免疫比濁法檢測CRP水平。(3)腸道恢復情況。調查患者術后腸道恢復情況,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4)治療效果。顯效為患者術后體征指標恢復正常,CT檢查病灶處未發(fā)現異常;有效為患者術后體征指標改善效果明顯,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無效為患者術后體征指標無改善,臨床癥狀無緩解??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并發(fā)癥。記錄患者術后膽漏、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相關指標
實驗組手術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炎癥因子水平
治療后,實驗組各項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腸道恢復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更短(P<0.05),見表3。
2.4 治療效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實驗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 討論
急性膽囊炎在臨床中是一種常見急腹癥,患者主要表現為右上腹突發(fā)性疼痛,且疼痛感受存在擴散跡象[3-4]。臨床調查研究發(fā)現,急性膽囊炎的常見誘因有細菌感染、膽囊梗阻、化學刺激以及膽汁分泌過多[5]。目前,臨床治療膽囊炎常用的方案有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由于急性膽囊炎患者病情進展速度較快,臨床不建議患者采用藥物保守治療,應通過手術進行治療,降低患者膽囊壞疽、穿孔的發(fā)生風險[6]。傳統(tǒng)臨床工作中主要采用開腹手術方式對急性膽囊炎患者展開治療,能夠有效切除膽囊病變組織,但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給患者術后恢復帶來不利影響[7]。
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憑借創(chuàng)傷小、用時短等優(yōu)勢在臨床中得到推廣應用。有研究發(fā)現,以腹腔鏡手術對急性膽囊炎患者展開治療,不僅有助于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手術時間,還可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等。腹腔鏡手術逐漸成為急性膽囊炎患者在臨床中的首選治療方案[8-9]。在腹腔鏡技術的支持下,以三孔法對急性膽囊炎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在患者腹部做3個小切口,經切口置入腹腔鏡、特制導管,對病變膽囊組織進行切除,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與術后疼痛感受,有助于提高患者對于手術治療的依從性,滿足患者對于術后美觀情況的需求[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手術時間更短,切口更小,術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P<0.05);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更短(P<0.05)。以上結果提示,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有助于改善急性膽囊炎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促使患者術后早日恢復。
在臨床手術治療過程中,受手術創(chuàng)傷的影響,患者機體炎癥因子表達水平提升,可以激發(fā)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以及自然殺傷細胞的功能,致使IL-8、TNF-α等炎癥因子大量產生,并通過級聯反應形成瀑布效應[12-13]。本研究中,2組患者治療后的IL-8、CRP以及TNF-α水平均上升,但實驗組治療后的各項指標水平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IL-8是一種由單核細胞所產生的炎癥因子,對于中性粒細胞具有激活作用,可激發(fā)機體釋放大量的超氧化氧化酶與溶酶體酶,進而誘發(fā)各種并發(fā)癥[14]。CRP作為臨床診療工作中常用的一項急性反應蛋白,在機體受到創(chuàng)傷的情況下其表達水平可在24~72 h內迅速升高。TNF-α具有介導炎癥反應效果,對于血液細胞具有激活、趨化以及聚集黏附的作用[15]。本研究結果提示,急性膽囊炎患者應用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均會引發(fā)機體炎癥反應,但患者經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后的炎癥反應更輕,有助于患者術后早日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膽漏、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具有更加可靠的療效,在治療安全上能夠為患者提供保障。究其原因,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夠避免將患者腹腔暴露在空氣中,降低手術感染風險,減少腹腔臟器組織受損情況,減少相關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應用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可改善手術相關指標,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減輕術后機體炎癥反應,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患者恢復,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薛偉佳,張燦,王靜,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急性膽囊炎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22,22(10):1914-1918.
[2] 吳青峰,劉小文,白小玲.腹腔鏡膽囊切術治療急性膽囊炎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系統(tǒng)分析[J].醫(yī)藥論壇雜志,2021,42(11):64-70.
[3] 陳海洋,李俊川.兩術式聯合治療急性膽囊炎對術后胃腸功能及應激反應指標水平的影響觀察[J].臨床急診雜志,2021,22(7):473-477.
[4] 王學江.對比分析急性膽囊炎治療中經臍單孔與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及安全性[J].大醫(yī)生,2022,7(20):35-37.
[5] 耿彪,魏屹,陳忠.經臍單孔法與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對比研究[J].國際外科學雜志,2022,49(1):46-51.
[6] 李軍強.腹腔鏡三孔法手術治療老年急性膽囊炎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17):2813-2815.
[7] 余志松,龐春芬,蔣正來,等.急性膽囊炎患者采取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效果及對其手術指標的影響觀察[J].世界復合醫(yī)學,2022,8(12):177-180.
[8] 馬青野.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3,17(18):48-51.
[9] 郭明明.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1,18(5):172.
[10] 楊陽,孫淑麗,孫建榮,等.膽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對急性膽囊炎腹腔切除術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及胃腸功能的影響[J].肝膽外科雜志,2023,31(5):373-377.
[11] 陳永坤.腹壁穿刺拉鉤三孔法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yī)療裝備,2022,35(18):101-103.
[12] 黃廣展.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對急性膽囊炎患者炎性因子和應激反應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2,30(6):89-92.
[13] 曹磊,陳守華,呂約晟.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對急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22,43(19):1841-1844.
[14] 張貽慶,崔貴醫(yī),楊磊,等.急性膽囊炎患者經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J].臨床研究,2021,29(12):38-40.
[15] 李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急性膽囊炎患者胃腸功能及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21,28(9):93-95,99.
(編輯:徐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