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奔流不息的黃河水滋養(yǎng)了中華文明,黃河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從大思政課的角度助力黃河文化,能夠深度發(fā)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能夠堅定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提高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黃河文化;大思政課;優(yōu)勢探究
本文將首先從黃河文化入手,探究黃河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價值、文化價值,并對大思政課的概念進行分析,探究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的優(yōu)勢,提高黃河文化傳承質量。
一、黃河文化
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產生與黃河息息相關,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孕育了東夷文化、仰韶文化等眾多原始文明。黃河文化概念復雜,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黃河文化是指黃河流域周邊人民勞動、生產、創(chuàng)造出的全部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從狹義的觀點來看,黃河文化是指影響兩岸人民勞動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制度的現(xiàn)象。不論從何種觀點來看,黃河文化總體包括“民族”“文化”“精神”這三種內容,這三種內容共同構成了如今的黃河文化內涵。
(一)黃河文化發(fā)展的演變
在文化演變的過程中,黃河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內容,從農耕文化到草原文化,從宗教文化到民族文化,都體現(xiàn)出了黃河文化的包容性,同時也說明了黃河文化的豐富多彩。根據中華文明發(fā)展來看,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1],是集合了其流域所有區(qū)域文化的總成。所以,黃河文化具有多層次、多元化、多角度的一種立體的文化概念。若將黃河文化進行拆分,則可以分為政治、經濟、藝術、民族、信仰、哲學、科學、語言文字、制造業(yè)、民族信仰等多個部分,這些部分又構成了黃河流域周邊百姓的生活習慣,也產生了規(guī)范沿岸百姓言行的道德準則,所以,黃河文化既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又是一種精神文化,其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是自然與人類社會有機統(tǒng)一、高度重合的重要文化。
(二)黃河文化的內涵
黃河在千百年來的發(fā)展中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符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由此產生的區(qū)域文明也是豐富多樣的,成為構成中華民族文明的主體。上文中曾提到黃河文化是一種帶有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的文化,從精神含義來講,黃河文化中包括了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黃河精神早已與華夏民族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黃河不僅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信仰構成的重要組成
部分。
(三)黃河孕育的文化
黃河文化,是緣黃河而起,并打上了黃河水文地理特征的一種旱地農業(yè)文化,是黃河流域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體系[2]。黃河孕育了齊魯文化、晉商文化和中原文化。其中,齊魯文化是最令人熟知的文化之一,在廣袤的齊魯大地上產生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貫穿于中國發(fā)展的始終,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的兩千余年中,其都是中國的正統(tǒng)文化,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而中原文化則是泛指今河南區(qū)域,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3]。唐代以洛陽為副都,到了宋代河南開封便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代經濟、文化、藝術空前繁榮,對后來河南地區(qū)人民的生活習慣、民俗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次是晉商文化,晉商文化歷史悠久,晉商文化對其區(qū)域的商業(yè)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山西人充分利用優(yōu)勢克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加之山西地區(qū)特殊,南北往來的商隊絡繹不絕,使山西逐漸形成了以晉商為代表的商業(yè)文化。黃河不僅孕育了諸多文化,在近代抗戰(zhàn)史中,黃河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黃河之歌》中的“黃河在咆哮”一句,用黃河代指了全國人民憤怒的情緒,引起了大江南北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這就說明黃河文化并不受時間、空間、地區(qū)文化差異的影響,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精神
寄托。
二、開設大思政課的意義
大思政課是高校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新理念,是大思政格局和現(xiàn)實相結合、面向社會發(fā)展需求培育人才的新格局[4]。立德樹人是大思政課開設的目的,是提高學生思想水平的重要教育方式,通過大思政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思政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下面將針對大思政課開設的意義進行探究。
(一)實踐意義
大思政課具有實踐意義,大思政課的本質是學生與教師間的交流。雙方通過交流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想,教師可以通過交流將正確的觀念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交流也會將自身的觀點傳遞給教師。所以,為了提高雙方溝通交流質量,教師需要以學生為授課主體,將學生放置在教學的主體位置當中,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及時規(guī)正學生的錯誤認知。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實踐規(guī)律,在運用大思政課教育理念過程中,需要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進行思政課的學習,還要運用好思政元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善用大思政課,要求我們在大思政課建設中,重視實踐的方法選擇,構建新時代大思政格局[5]。大思政課的實踐意義還在于學生可以將大思政課講到的思政精神應用于實際學習之中。例如,很多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會遇到諸多問題,導致其心理負擔過重,久而久之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通過大思政課的學習,教師會給學生講述不同的思想理念,這些正確的理念可以提振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有勇氣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挑戰(zhàn),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教育意義
大思政課的開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大思政課以立德樹人為主要教育目標,教師通過講解,能夠為學生普及一定的思政知識,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接觸到以前不曾關注的知識點,能夠引起學習熱情。同時,大思政課的開設不僅包含“哲學”“政治”這些內容,還包括“人文”“歷史”“道德”等多種知識點,這些知識點都可以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這種輕松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大思政課育人質量。大思政課的教育意義還體現(xiàn)在其不僅能夠為學生普及更多的知識內容,開闊學生眼界,其中蘊含的哲理性思考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同時正確積極的觀念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奮斗意識,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在專業(y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熱情。
(三)現(xiàn)實意義
網絡時代下學生的思維意識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逐漸變得多元化,這種思維的多元化是一把“雙刃劍”,他既能夠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思路和啟發(fā),又會影響到學生對于社會的判斷和對人生的理解,所以大思政課的提出,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教師的指導、帶領穩(wěn)固學生的思想,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大思政課的重要意義還體現(xiàn)在:目前很多學生對于黨的奮斗歷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等了解都不是很深入,思想西化程度較為嚴重,“精日”“精美”等論調在大學生中蔓延傳播,久而久之會腐蝕學生的思想,使學生思想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運用大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撥亂反正”,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讓學生分清美丑善惡,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與精神境界。
三、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的優(yōu)勢探究
大思政課能夠助力黃河文化的傳承,能夠通過大思政課方式將黃河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傳授給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根基。下面將分析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的優(yōu)勢。
(一)提高學生對黃河文化的認知
黃河文化包含晉商文化、齊魯文化與中原文化,若將這三種文化進行拆分,那么學生比較熟知的只有齊魯文化。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很多南方學生并不了解北方的文化形成歷史,對于黃河文化較為陌生,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對于黃河文化的認知偏低,教師利用大思政課的教學機會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黃河文化知識的普及,能夠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發(fā)展的脈絡。教師在普及黃河文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先講述黃河流經的區(qū)域,讓學生對這些區(qū)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之后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齊魯文化作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儒家文化在齊魯大地的發(fā)展歷程,讓學生逐漸對黃河文化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穿插講述中原文化的發(fā)展歷史,講述東都洛陽的繁華,為學生普及宋代東京汴梁城的知識內容,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串聯(lián)起中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對于晉商文化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現(xiàn)代人的視角對晉商的經營之道進行評價,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對晉商文化的整體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晉商文化的了解程度。這三種文化都是在黃河流域產生的,但是三種文化卻各有千秋,多姿多彩的黃河文化給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引發(fā)學生對于黃河文化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黃河文化的傳承質量。
(二)深刻理解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中華民族精神是學生較為熟悉的話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聯(lián)系,將中華民族精神與黃河文化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達到傳承黃河文化的教學效果。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包括“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以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精神為切入點,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為學生尋找黃河文化的資料片或電影,學生通過資料片、電影的觀看,能夠加深對黃河文化的理解,同時了解黃河與中華民族發(fā)展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于《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是救亡圖存的歌曲,更是精神的引領和使命的召喚。為了展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與黃河文化的聯(lián)系,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曲,以沉浸式教學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中國的屈辱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學生對大思政課的認可,深刻理解黃河文化豐富的內涵和意義。
(三)增強傳承黃河文化的廣度和深度
我國歷史悠久,誕生了很多文化,黃河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這些文化有上述講到的“地緣文化”,也是“通識文化”,其中蘊含了歷史知識、文化知識、民俗知識與中華民族藝術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利用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對之進行深究細研,從而積累整合出一個完整全面的黃河文化體系。在體系建設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同開展,引導學生按照自身的興趣查找相應的和黃河文化有關的內容,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黃河文化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校園平臺等方式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共享,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查閱相關資料,增強黃河文化傳承的廣度和深度。
四、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傳承中的重點
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教學要點。首先,很多學生對于傳統(tǒng)的思政教學并不感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黃河文化傳承為主,多為學生講述黃河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在內容講述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過二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要位置,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并為每個小組布置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自學、討論的方式進行黃河文化的學習,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黃河文化相關知識的記憶。同時,這種方式能夠調動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的有效性。目前市場中并沒有針對黃河文化的教學材料,所以教師在平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資料的收集工作,將收集后的資料進行電子化處理,使其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黃河文化資料庫,學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進行資料的閱讀,提高教學的有效性[6]。
結束語
通過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的優(yōu)勢探究中可以得知,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根據黃河流經地域的不同又形成了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晉商文化等文化圈。在利用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大思政課的教育意義,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講好大思政課,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將黃河文化與思政元素相融合,讓學生了解思政、了解黃河文化,以提高學生對于黃河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xiàn)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魏有興.從黃河文化感知中華文明突出特性[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3(12):1.
[2]徐光春.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J].中華文化論壇,2016(7):5-14.
[3]李振宏,周雁.黃河文化論綱[J].史學月刊,1997(6):76-84.
[4]楚國清.“大思政課”善用之[J].北京教育,2023(8):6-21.
[5]雷蕾.“大思政課”建設的三維導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9):34-37.
[6]齊鵬飛.善用“大思政課”[J].理論導報,2021(3):1.
作者簡介:王燕霞(1983— ),女,漢族,河南漯河人,河南水利與環(huán)境職業(yè)學院,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河南省科技發(fā)展重點研發(fā)與推廣專項軟科學項目“大思政課助力黃河文化傳承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324004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