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藝術,特別是對音樂,道德內(nèi)容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學校音樂課的一切形式都應當旨在發(fā)展學生的精神生活,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形成他們的世界觀,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美的音樂不但能愉悅身心,而且能使孩子的心靈得到凈化,使其行為變得高尚,新課標也強調(diào)要在音樂審美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不失時機滲透德育,從情感上對學生進行陶冶,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動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地。本文以教學人音版八年級《音樂》教材《七子之歌——澳門》為例,探討如何挖掘歌曲背后的德育因素,實現(xiàn)音樂教學與德育的有效融合。
一、明確曲背景,立德育人
教學的準備關鍵在于對教材的分析,教師要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增強以教材為內(nèi)容、以課堂為主陣地的德育意識,認真研讀教材,分析探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八年級教材第一單元的歌曲《七子之歌——澳門》極具德育內(nèi)涵。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歌曲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通過適當?shù)姆治龊秃侠淼囊龑?,激勵學生去感受、去理解、去思考、去判斷,在欣賞中體驗,在感知中領悟。
教學時,為了激發(fā)和喚醒學生對這首歌的認同感,筆者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反復欣賞,談感受,了解詞作者聞一多和曲作者李海鷹,以及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討論詞曲作者表達的情感。學生遇到問題或者困惑,則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進行答疑解惑。
歌曲《七子之歌——澳門》是1998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專題片《澳門歲月》的主題歌。這首歌以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1925年創(chuàng)作的詩為歌詞,由當代著名作曲家李海鷹譜曲,澳門培正中學二年級學生容韻琳演唱。歌曲真摯的情感深入人心,很快傳遍大街小巷,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恒的經(jīng)典,被當成澳門回歸的“主題曲”。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今天,距離那天已經(jīng)過去好多年,我們無法再回到那一天,不過筆者為學生準備了關于澳門回歸的圖片展和視頻。
伴隨著《七子之歌——澳門》這首樂曲,一幀幀令人驚嘆的歷史畫面讓學生興奮不已。筆者抓住時機進行分析和講解,讓學生對歌曲的背景,以及詞曲作者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和迫切盼望回歸的愛國之心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二、細品歌中詞,潤德于心
七子之歌——澳門
聞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nèi)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赣H!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
在教授本節(jié)課時,筆者深深被聞一多先生創(chuàng)作的歌詞所打動。歌詞中多次呼喚“母親”,每一次的呼喚都意義不同。歌詞雖然很簡單,但是卻句句直戳人心,這首飽含深情的抒情詩,無疑起到了美育和德育的雙重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把握歌詞的特點,挖掘其內(nèi)在的含義,提高學生的審美情韻,促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升華。
在學唱這首歌曲之前,筆者進行有感情的配樂朗誦,學生通過聆聽和交流,對歌曲內(nèi)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記憶。緊接著,鼓勵學生思考歌詞背后的情感元素。聞一多先生以擬人的手法,把當時的澳門比作遠離母親的孩子,哭訴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由于之前對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的分析和理解,他們能夠很快地說出歌詞表達的強烈情感。借此時機,筆者帶著學生朗誦歌詞,讓他們在朗誦中品讀歌詞之意,感受韻律之美,讓情感再一次得到升華。
三、深悟曲中意,成德于行
歌曲是將歌詞和旋律兩部分有效融合的藝術,假如說歌詞反映了歌曲的藝術內(nèi)涵,那么旋律就藝術地提升了歌詞,使其有了更強的感染力。在學生理解了歌曲的背景和歌詞后,教師適時對作品旋律的特點進行分析,從而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這首歌的含義和風格,加深對歌曲內(nèi)涵的理解。
《七子之歌——澳門》是一首兩聲部的單曲,教師在分析歌曲旋律美的同時,應引導學生體驗旋律的音高、節(jié)奏、情感變化,并劃分片段,讓他們在音樂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憧憬美。
例如,第一樂段(圖1)五聲音階組成的旋律給人流暢抒情的感受。學生邊聆聽邊畫出旋律線,教師借助學生畫的旋律線分析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第一樂段波浪線比較平穩(wěn),就好像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對母親做著真誠的傾訴。
第二樂段(圖2)旋律線有很大的波動,開始處就出現(xiàn)一個六度大跳。第一樂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區(qū)回轉,兩個模進樂句以及連續(xù)的弱拍起、附點、切分節(jié)奏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加上高音區(qū)強力度的處理要求,將情感推上了高潮,它似乎是在吶喊,在表現(xiàn)一種盼望回歸祖國的強烈情感。第二樂句是稍加變化的重復,它進一步使這種情緒變得更加濃烈,表達回歸之情的旋律一浪高過一浪。最后一句深情而又堅定,把渴望回歸的迫切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筆者借機感言:“一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挺身而出,浴血奮戰(zhàn),舍生忘死,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詩篇。今天,我們要牢記歷史,保護祖國的每一塊土地!”
《七子之歌——澳門》這節(jié)課以歌中有德、曲中有意的教學方式,加上穿透心靈的歌詞和旋律,使學生迸發(fā)出情感的波濤,并將所悟情感內(nèi)化于心、成德于行。
四、結語
“綿綿春雨,潤物無聲”,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樹立德育意識,充分認識德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認識立德樹人的深刻內(nèi)涵,不斷叩問教育的本質(zhì),追問音樂教育的價值。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技能,還要遵循音樂教育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設計教學,找到德育與教學的結合點,將德育融入教學過程中,讓音樂教育為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奠定好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育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