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八大菜系中誰最受歡迎,川菜肯定位列前三。然而,當今時代很多人對川菜的理解僅限于麻辣兩種味道,川菜本身的豐富和多樣性常常被忽略。其實,傳統(tǒng)川菜有24種基本味型,包括酸、甜、苦、辣、咸、鮮等各種口味。例如,魚香肉絲以酸甜微辣為主,泡椒鳳爪則以酸辣為特色,宮保雞丁更是集甜、酸、辣于一體。
每一種味型都經過精心調配,麻辣雖然是川菜的重要特色,但絕不是川菜的全部。之所以會形成這種誤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麻辣味型容易刺激味蕾,讓食客上癮。所以很多川菜館為了迎合大眾口味,便開始主打麻辣風味,漸漸的麻辣就成為大家對川菜的第一印象。
在上海,有這樣一家店,主打傳統(tǒng)川菜,顛覆大家對川菜的認知,它就是——南興園。
南興園——無可替代的上海川菜館
南興園,可以說是上海所有川菜館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哪家可以代替。南興園主打傳統(tǒng)南堂川菜的做法,給大家呈現了完整而豐富的川菜味型。它的主廚鄧師傅更是很多人心中的傳奇,從早期的鄧記開始,鄧師傅便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現在的南興園也是如此。鄧師傅可以說是南興園的靈魂人物,沒有他,南興園也就不復存在。
鄧師傅出生于1957年,他的廚藝之路始于1977年,當時高中畢業(yè)后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xiāng),后于1977年加入成都市飲食公司,在“松柏村”餐廳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
在艱苦的學徒時期,鄧師傅憑借對廚藝的熱愛,逐漸掌握了從卸肉、磨刀到細致的刀工等一系列廚藝技能。1981年,鄧師傅獲得了去成都餐廳培訓的機會,這對他的職業(yè)生涯來說是一次巨大的飛躍。在成都餐廳畢業(yè)后,鄧師傅于1986年開始被派往各地工作,包括深圳、上海、北京和印度尼西亞等地。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廚藝,也讓他深入了解了不同地方的食材和口味,為后來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4年,鄧師傅決定留在上海,并開始了他自己的餐廳事業(yè)。他與弟弟共同投資開設了鄧記傳菜,一直經營到2017年。即便在60歲原本計劃退休之際,鄧師傅仍然割舍不下對川菜的情感,決定再次出山,開設了南興園,以復古老洋房為背景,主打傳統(tǒng)南堂川菜。
南興園不僅是鄧師傅對川菜傳統(tǒng)的傳承,更是他對川菜文化的創(chuàng)新演繹。他堅持老川菜技法,簡化繁復的進餐形式,強調南堂菜的雅致和用餐格式。鄧師傅對菜單的定制非常講究,會根據客人的人數、餐標、宴請形式、口味偏好和忌口來定制菜單,確保每位客人都能體驗到川菜的精髓。
在南興園,鄧師傅每天都會親自出現在餐廳,無論是撰寫菜單還是監(jiān)督廚房的每個細節(jié),他都親力親為。他的這份對職業(yè)的熱愛和對品質的執(zhí)著,讓南興園成為了上海少數能品嘗到地道川菜宴席的餐廳之一。
做菜就像畫畫,講究“百菜百味”
這次值得吃團隊很榮幸來到南興園采訪鄧師傅,到達餐廳的時候鄧師傅一如既往在廚房忙活,在準備接下來的兩道菜,我們也近距離感受到了鄧師傅做菜時的魅力。
第一道宮保雞丁。從分解整只雞開始,60多歲的鄧師傅三兩下就處理了一只雞,如庖丁解牛一般,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不需要多余思考,所有的動作都內化成了下意思的反應,這一切都來源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習。
切好雞肉之后,開火、放調味料,不到五分鐘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宮保雞丁就出現在我們面前。油量適中,粒粒分明,不黏稠,帶著一點花椒的麻辣味。一道合格的宮保雞丁要做到散汁、亮油、包漿。多一分油膩,少一分干癟。所有的用料、火候都是功夫。
第二道蔥末豬肝。還沒出鍋之前就聞到了滿屋的香味,口感香嫩脆滑,讓人意猶未盡。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就這兩個看起來簡單的菜,融合了鄧師傅近47年來的經驗。
鄧師傅說做菜沒有一個標準,就像畫畫一樣,給你顏料與畫筆,剩下的都靠你自己去創(chuàng)作,靠自己的經驗與感覺去完成每一幅作品,做出來的菜講究“百菜百味”。掌握川菜的24個基本味型,就可以不斷變化組合這些味型,形成無數種口味。剛剛那道宮保雞丁,就是糊辣與荔枝兩種味型的組合。
南興園主廚鄧師傅專訪
在和鄧師傅的談話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南興園名字的由來。南,代表南堂派系;興,代表正興園。晚清時期,南北飲食文化交流融合,筵宴之風開始流行,承辦筵宴的館子就叫包席館,正興園是當時包席館的代表。園指的是榮樂園,是南堂派系的起點,奠定了現代川菜的基礎。
南興園的存在,是想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與了解傳統(tǒng)南堂川菜,讓川菜的精致與細膩回歸大眾視野。南堂川菜最早是由江浙人尤其是江浙商人所開,他們?yōu)榱藵M足自己群體的需求和對外地客人的招待而開設,口味上明顯的江浙風味。后來慢慢融入川菜,逐漸形成南堂川菜的固定風格。
南興園做的包席館,不提供單點。來這里吃飯也需要提前預訂,和告訴店員多少人用餐,有什么忌口,在溝通之后餐廳再按客人的喜好出一套完整的菜單,根據客人點菜的數量和種類來采購食材,以確保新鮮且充足。
以前的包席一般會先上水果、茶;然后是冷菜,至少要上八小碟,且味道,食材都不能重復。接著是大菜、小炒。包席的餐具也有講究,調羹一般用來“過橋”,還會配墊碟和其他調羹來防止串味。最后是隨飯菜,中間還會穿插各種席點來填補上菜期間的空隙。
現在的南興園根據客人的需求與反饋已經簡化了很多流程,但是整體框架不變。來吃一次飯,可以感受一套完整雅致的包席文化,體驗川菜的多種技法和味型。在鄧師傅眼中,吃飯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一種享受,一種氛圍。他說現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太快,往往會忽視很多吃飯的細節(jié)。
在南興園的隔壁,鄧師傅還新開了一家今醉火鍋店,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已經開始訂不到位了。至于為什么會開今醉火鍋店,鄧師傅說本來打算做成清吧,后來發(fā)現大家還是很喜歡在一起吃火鍋的氛圍,就開成了火鍋店,主打川式火鍋與風味小吃。
不同于其他火鍋店,今醉火鍋的底湯是七分湯、三分油料和香料,其中鮮味來自于骨頭熬出的油,它會被用來炒菜,而不是直接澆在食材上。這里的火鍋食材非常講究,客人預訂后要提前三天溝通要點的菜品,以確保食材的新鮮與品質。比如空運過來的牦牛肚、由店員現場手撕下鍋,從顏色就能感受到它的新鮮度。還有從潮汕運來的鵝腸等,無一不對品質有著極高的把控;除此之外,店里的鹵味小吃也是極為優(yōu)秀,小酥肉、蛋炒飯都是進店必點。
當被問到對現代年輕廚師的建議時,鄧師傅說基本功還是最重要的,你只有把一個東西吃透,理解它之后才能進行創(chuàng)新,不要一開始就創(chuàng)新,沒有根基的創(chuàng)新往往會不穩(wěn)固。此外,廚師應樹立自豪感,堅持做好每個菜品,即使身處競爭激烈的市場環(huán)境,也要保持對產品的自信和專注,并且不斷提高技術,為顧客提供獨特體驗來樹立自己的品牌和口碑。(馬達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