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GB 29993,燃氣具連接用軟管,橡膠和塑料軟管,燃氣管,標準修訂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2.020
0 引言
燃氣具連接用軟管是燃氣器具連接管道或瓶裝液化石油氣調壓器的重要配件,常用的有不銹鋼波紋軟管、橡膠和塑料軟管、金屬包覆軟管等,這一段管路是供氣系統(tǒng)中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存在安全風險,是造成燃氣事故的一個重要風險源,日常生活中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用戶端的使用安全,因燃氣軟管問題引起的居民用戶事故占50%以上[1]。橡膠和塑料軟管作為低壓工作壓力的城鎮(zhèn)低壓燃氣的燃氣開關和燃燒器具之間,以及家用瓶裝液化石油氣的調壓器和燃燒器具之間的連接管路[2],在市場上仍有一定的占有量,且在城鎮(zhèn)用戶、餐飲、需經(jīng)常移動燃氣設備(如:液化石油氣鋼瓶)等場合有較大需求。燃氣用具連接用橡膠和塑料軟管相關國家標準為GB 29993—2013《家用燃氣用橡膠和塑料軟管及軟管組合件技術條件和評價方法》(2013-11-27發(fā)布,2014-12-01實施),該標準實施近10年來,在規(guī)范行業(yè)管理、保障消費者安全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產品的推陳出新,各種新的加工工藝、新技術、新材料逐漸應用到產品的生產,標準原有的內容部分已不適應于多種多樣的產品,且需補充部分涉及安全的項目要求。
本文基于GB 29993—2013、類似產品行業(yè)標準以及實際檢驗檢測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標準名稱、分類名稱、尺寸和公差、耐食用油質量變化率、標志耐擦拭、剝離強度、耐拉伸性、軟管拔出力、標志、加速失效10個方面提出修改建議。
1 燃氣用具連接用橡膠軟管相關標準
通過工標網(wǎng)查詢,目前燃氣用具連接用橡膠軟管的現(xiàn)行產品標準如表1所示。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GB 29993—2013以及CJ/491—2016對產品的適用場合基本一致,但適用的燃氣管道壓力不同。另外,最新版《標準化法》實施日期為2018年1月,在此之前執(zhí)行版本為1988年版,該版第二章中第六條規(guī)定“行業(yè)標準由國務院有關……,在公布國家標準后,該行業(yè)標準即行廢止。”,因此,在GB 29993—2013公布后,行業(yè)標準HG 2486—93應自行廢止。該觀點與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軟管分技術委員會的觀點一致。
2 GB 29993—2013中的部分項目分析
2.1 建議修改項目
2.1.1 標準名稱
GB 29993—2013標準名稱定義為“家用”、“橡膠和塑料軟管及軟管組合件”,“家用”一詞過于局限;此外,結合2023年山東、寧夏、安徽等200余批次的省級抽查、各地市市級抽查發(fā)現(xiàn)目前市面上軟管材料均由橡膠共混或橡膠與塑料共混制作,“橡膠和塑料軟管”的表述不太準確,且標準名稱中“評價方法”與內容相關性不大。參考CJ/T 491、CJ/T 197、GB/T 41317等標準命名方式,建議將標準名稱修改為“燃氣用具連接用橡膠復合軟管技術條件和試驗方法”。
2.1.2 范圍
GB 50028—2006《城鎮(zhèn)燃氣設計規(guī)范(2020年版)》中6.1.6條款將城鎮(zhèn)燃氣管道設計壓力分為7級,其中低壓燃氣管道壓力定義為小于0.01 MPa;GB 55009—2021《燃氣工程項目規(guī)范》中5.1.1條款將輸配管道壓力分為8級,其中低壓定義為不大于0.01 MPa。鑒于此,建議將GB 29993—2013中范圍要求的“工作壓力3.3 kPa以下的城鎮(zhèn)低壓燃氣”調整為“工作壓力不大于10 kPa的城鎮(zhèn)燃氣”。
2.1.3 分類名稱
GB 29993—2013第3.2條款尺寸和公差項目、附錄F中柔軟性項目將橡膠和塑料軟管區(qū)分為軟管和有金屬保護的軟管,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產品的增強層有多種形式,如:鋼絲編織增強、橡膠增強、織物增強等,甚至出現(xiàn)了部分類似金屬包覆軟管的產品,因此原分類已無法覆蓋所有的類型,故需要重新進行定義分類。
2.1.4 尺寸和公差
GB 29993—2013中表1對軟管尺寸和公差參數(shù)進行了要求,其中有金屬保護的軟管壁厚要求大于1.5 mm,而未要求最大限值,在實際檢測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有金屬保護的軟管產品壁厚可達到4 mm以上,壁厚過厚會導致用喉箍無法扎緊,緊固效果不明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根據(jù)檢測試驗過程中的緊固效果,建議將壁厚設定最大限值3.5 mm為宜。
2.1.5 耐食用油質量變化率
GB 29993—2013第4.1條款對產品耐食用油質量變化率做了明確要求,附錄B中浸泡液為大豆油,未明確大豆油的級別,通過試驗室檢測比對發(fā)現(xiàn),選擇不同級別大豆油浸泡后,產品的質量變化率會有區(qū)別,此項建議參考CJ/T 491—2016《燃氣用具連接用橡膠復合軟管》中第7.9條款、GB/T 41317—2022《燃氣用具連接用不銹鋼波紋軟管》中第6.7.3條款要求,明確大豆油為純大豆油。
2.2 建議增加項目
2.2.1 標志耐擦拭
在對樣品進行耐液體試驗后,存在樣品本體標志易擦拭的現(xiàn)象,實際使用過程中如果標志被擦拭會造成追溯困難,比如:無制造季度和年份、使用期限會影響安全使用期限的追溯等,易造成超期“服役”情況產生。因此,建議增加標志耐擦拭項目,在軟管進行耐液體試驗后進行標志的耐擦拭試驗,以確保標志經(jīng)擦拭后依舊清晰易辨。
2.2.2 剝離強度
GB 29993—2013第4.10條款規(guī)定了軟管的拉斷性能,在該項目試驗時,會有部分產品因內襯層和增強層、外覆層和增強層之間粘合不牢問題導致拉伸過程中出現(xiàn)各層之間剝離現(xiàn)象。軟管各層間充分的粘合是軟管在使用期間能否良好工作的基礎[5],因此建議增加各層間剝離強度項目。
2.2.3 耐拉伸性
燃氣軟管在使用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意外拖拽的情況,尤其是燃氣用具需要經(jīng)常搬運的場合,軟管在受到外部拉力后除了應保證具有足夠的拉斷性能外,還應保證具有良好的氣密性,即無泄漏現(xiàn)象發(fā)生,確保在受外力后的使用安全性。因此建議增加軟管在受一定程度拉伸負荷后進行氣密性試驗的要求,拉伸負荷參考CJ/T 491—2016《燃氣用具連接用橡膠復合軟管》中第6.13條款。
2.2.4 軟管拔出力
軟管與燃氣用具或燃氣管道連接采用的是插入連接方式,并配合喉箍緊固。這種連接方式需要保證軟管與接頭有足夠的連接效果,以確保軟管不會因意外情況與管道脫離而發(fā)生燃氣泄漏情況。因此,此項建議參考CJ/T 491—2016《燃氣用具連接用橡膠復合軟管》中第6.14條款、附錄A要求對使用緊固件緊固前后的軟管拔出力分別進行明確。
2.2.5 標志
GB/ T 13611—2018《城鎮(zhèn)燃氣分類和基本特性》中注明“城鎮(zhèn)燃氣一般包括人工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液化石油氣混空氣、二甲醚氣、沼氣?!盵6],修訂后的標準應滿足所列所有燃氣類別的使用,因此,建議產品本體標志增加以漢字明確的適用燃氣類別標識。
GB 29993—2013第6章條規(guī)定了軟管本體上標志要求,其中未對“使用期限”的標志型式和內容予以明確要求,目前執(zhí)行標準為GB 29993—2013的燃氣軟管產品對該項目絕大部分標識為“使用期限××個月”型式,且基本在18個月與3年之間。這與GB 17905—2008《家用燃氣燃燒器具安全管理規(guī)則》中7.3.1條款明示的燃氣灶具判廢年限8年[7]以及GB 55009—2021《燃氣工程項目規(guī)范》中6.1.7條款要求的軟管使用年限不低于燃具判廢年限[8]的要求不符,因此建議標志增加使用有效期限,在“有效期至”字樣后面加上軟管從制造年月后延至使用終結的時間。
2.2.6 加速失效
為保證橡膠軟管能滿足不低于燃具判廢年限8年的要求,建議參考CJ/T 491—2016中6.16要求增加加速失效項目,加速失效試驗能夠在短的時間內模擬橡膠管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受環(huán)境的影響,進而評估產品耐久性,預測其使用壽命。
3 結語
(1)雖然目前燃氣用具連接用不銹鋼波紋軟管和金屬包覆軟管等逐步得到市場認可和使用,但橡膠軟管在成本和安裝便捷性方面仍具有一定優(yōu)勢,比如不銹鋼波紋軟管安裝后不宜移動,不銹鋼波紋軟管定長尺寸在實際安裝時會造成一定浪費和安裝時的不便。因此橡膠軟管仍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GB 29993—2013《家用燃氣用橡膠和塑料軟管及軟管組合件技術條件和評價方法》中雖然對很多項目做出要求,且涉及安全性的項目,如:耐液體性、氣密性、軟管的拉斷性能、標志等項目均強制性的[2]。但隨著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該標準已不能滿足全行業(yè)、個性化、新型產品的需求,結合各級監(jiān)督抽查、檢測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標準的修訂內容提出相關建議。
(3)通過標準的不斷規(guī)范,加強監(jiān)管,能夠有效倒逼生產企業(yè)調整生產材料、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水平,進而保證橡膠軟管使用壽命達到8年,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fā)揮正常的工作價值。
作者簡介
劉高志,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產品檢測與標準制修訂工作。
王梅霞,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機械相關產品設計開發(fā)工作。
崔巖,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產品檢測與標準制修訂工作。
于航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產品檢測與標準制修訂工作。
李家威,工程師,主要從事產品檢測與標準制修訂工作。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