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干部培訓,培訓需求,培訓課程,評判標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2.004
規(guī)范設計培訓課程對確保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設計好干部教育培訓的課程是實現(xiàn)培訓目標,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保障,是干部教育培訓關鍵所在[1]。目前,對培訓課程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學化課程設計理論與方法[2]、課程建設理論與技術[3]方面,而對培訓課程生成機制、設計培訓課程的合理性依據(jù)方面未深入研究。培訓需求是設計培訓課程的直接依據(jù)[4-5],培訓需求調查分析是干部教育培訓的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是保證干部教育培訓質量和效果的前提。目前,對干部教育培訓需求的研究,已在干部培訓需求調研實踐[6]、需求實證[7]、需求評價[8]方面有深入研究,在培訓需求調查方法和培訓需求分析方法方面已經(jīng)有成熟的方法和手段,但培訓需求生成機制[4]、從培訓需求如何生成培訓課程方面缺乏研究,尤其是對如何界定從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的評判標準方面的研究未見報道。因此,目前存在培訓需求調查與課程設計脫節(jié)現(xiàn)象,對培訓需求調查結果怎樣支撐培訓課程設計缺乏實證研究。例如,培訓課程設計者認為某項內容非常重要,從行業(yè)的角度分析也是如此,但是有可能學員對該項內容已經(jīng)學習過,并十分了解,內容盡管重要但不能生成為培訓課程,至少是這次不可。因為培訓課程設計者的主觀判斷與學員實際需求有時存在巨大反差,有必要制定從培訓需求生成課程的評判標準。
標準建設是提升質量的重要方式。課程設計時應至少滿足一定比例的學員需求時才可以設置該課程,需要科學量化該指標,制定從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的評判標準,這是培訓課程設計標準化建設的有效手段,可有效推進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范化、標準化、專業(yè)化建設。本文利用實際調查數(shù)據(jù),通過統(tǒng)計分析手段,分析確定從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的評判標準,旨在為干部教育培訓課程設計提供技術參考。
1 數(shù)據(jù)來源
就森林草原防滅火領域設計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其中涉及59項學習內容,將其標記為L1-L59。對相關省份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844份,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2 分析方法
對培訓需求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應用Excel軟件計算處理,運用SPSS Statistics 24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以及檢驗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使用K均值聚類法對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聚類分析并確定相關閾值。
(1)聚類特征
經(jīng)過聚類分析,將59項學習內容劃分為5類(見表2),其結果有3個特點。一是不同類別的樣本數(shù)不同,5~22個等,1類有16個樣本,2類有5個樣本,3類有10個樣本,4類有22個樣本,5類有6個樣本。二是不同類別的平均百分比有明顯的差異性,最低3%,最高達85%,1類平均百分比75%,2類平均百分比22%,3類平均百分比3%,4類平均百分比58%,5類平均百分比85%。說明,學員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因人而異,個體差異較大,也就是學員的培訓需求具有多樣性。三是不同類別的平均百分比變化幅度差異明顯,變化幅度大的是2類(15.1%~36.4%)、3類(0.7%~10.3%)、4類(51.1%~65.3%),變化幅度較小的是1類(69%~78.1%)和5類(82%~93.3%)。說明,學員對2、3、4等3個類別的學習內容的需求較低,且個體差異性明顯,學員對1和5等2個類別的學習內容的需求普遍強烈,且個體差異性較小,學員需求主要集中在該2類別的學習內容中。
對聚類結果的類別間距離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類別間距離差異呈極顯著差異(Plt;0.01),聚類效果好(見表3、表4)。從聚類結果看,對1類和5類的共22項學習內容學員較感興趣,平均選擇率達到75%,因此,這些內容可以考慮放入培訓課程當中。而對2類、3類、4類的共37項學習內容學員不太感興趣,選擇率在58%以下,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可以確定這些內容不適合放入課程當中。
(2)評判標準分析
經(jīng)聚類分析,將5類學習內容按照選擇百分比從高到低的排序為:5、1、4、2、3,百分比分別為:85%、75%、58%、22%、3%。對1類和5類的學習內容學員選擇率較高,平均百分比分別為:75%(69%~78.1%),85%(82%~93.3%)。因此,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的標準應從1和5兩個類中產(chǎn)生,并可以考慮以1類學習內容的百分比作為評判最低標準。因2類學習內容的選擇率范圍較廣,為69%~93.3%,確定從培訓需求生成課程的評判標準時不得不考慮三個因素:一是學員選擇率高低,二是具有代表性和適用性,三是未選擇的學員比例。例如選擇率為69%,那么未選擇的學員比例達31%,不可忽略這個比例數(shù)字,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把選擇率為69%的學習內容放入培訓課程當中,那么31%的學員對該項內容不感興趣,會大大降低學員滿意率從而影響整體培訓效果。因此,以69%的比例作為判別標準顯然是偏低。代表1和5類別的百分比為其平均值,分別為75%和85%,基于平均水平的評判標準具有更強的代表性和適用性。因此,參照閾值確定方法[9],以1類學習內容的平均百分比即75%作為評判標準是比例較合理,未選擇的學員比例已降至25%,這既能滿足3/4比例的學員需求,也能較大幅度提升整體培訓效果。
(3)檢驗效果
為了進一步論證評判標準的科學性,檢驗實際效果,本研究采用上述方法對9期培訓進行了實際試驗,將9期培訓班分別標記為T1~T9(見表5)。首先,開展培訓需求調查,并對培訓需求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將學員選擇率在75%及以上的內容放入培訓課程內容。其次,經(jīng)過培訓組織實施,讓學員對培訓課程質量進行評估,其評估結果的匯總,如表5所示。結果表明,不同班次學員滿意率有差異,最低92%,最高達100%,但整體滿意率均大于90%的水平,平均達97.9%。說明,學員對培訓課程內容比較滿意,設計的培訓課程符合學員需求,滿足了學員學習需求。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的方法是可行的,其評判標準定為75%及以上也比較合理,適用性較強,具有實際應用前景。
3 方法應用
研究從培訓需求調查結果生成培訓課程內容的評判標準,對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標準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干部教育培訓課程設計提供重要依據(jù)。具體應用時需要堅持幾個原則。首先,要看學員對學習內容的選擇率是否達到75%,如達到該標準,則將學習內容放入課程內容。其次,在達到75%的前提下,將學員選擇的學習內容,按照選擇率從高到低進行排序,若生成的培訓課程數(shù)量符合教學計劃,按選擇率從高到低進行篩選生成課程即可。若可生成的課程數(shù)量不夠,則對培訓需求調查問卷的內容進行修改調整,重新進行需求調查分析。不可從選擇率低于75%的學習內容中生成培訓課程,否則將影響培訓針對性和效果。最后,如果學員對培訓內容的選擇率普遍達不到75%時,不可把學習內容放入課程內容,說明培訓需求調查問卷針對性不強,必須重新設計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再次開展需求調查,直到滿足75%及以上要求為止。
以表1中所列培訓需求為例,舉例說明將59項學習內容的需求放入培訓課程的具體方法。按照從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時學員對內容的選擇率達到75%的標準對59項內容進行排序,其中,學員對14項學習內容的選擇率滿足75%及以上要求,選擇率75.8%~93.3%。這些內容可以放入培訓課程當中,如表6所示。其余的學習內容不作為培訓課程內容。但具體培訓課程的數(shù)量可根據(jù)培訓班天數(shù)進行選擇性安排。例如,5天的培訓班(含報到1天和返程1天),教學時間為3天,如采取半天安排1門課程的方式,則共需設計6門課程,根據(jù)學員選擇率從高到低的排序,安排序號為1~6的學習內容,即L40、L27、L26、L44、L39、L42等6項內容放入培訓課程。其余內容可以考慮安排至下一期培訓班的培訓課程中。同時,根據(jù)學員對學習內容的選擇情況,在培訓需求調查問卷中對選擇率較低的內容進行調整,逐步完善問卷內容,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4 結論
培訓需求調查與課程設計是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兩個緊密相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培訓需求調查有力支撐培訓課程設計,但是從需求調查結果中如何篩選將其放入培訓課程中,這是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制定評判標準具有重要意義,使干部教育培訓課程設計更加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為從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提供重要依據(jù)。本研究利用森林草原防滅火領域的844份培訓需求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對學員學習內容的選擇百分比進行聚類分析后可分為5類。研究表明,不同類之間的差異極顯著(Plt;0.01),經(jīng)綜合分析,從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的評判標準以75%為合理,當學員選擇率達到75%時,可以將學習內容放入課程內容當中;當選擇率低于75%則不適合放入課程內容中;當學員對學習內容的選擇率普遍低于75%時,說明問卷設計有缺陷,不夠全面,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學員培訓需求的多樣性要求,應該修改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內容。
經(jīng)過實際檢驗,本研究使用K均值聚類法提出的從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的評判標準,比較合理,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廣性,具有使用簡便、操作性強的特點,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解決了培訓需求調查結果的科學利用問題,理順培訓需求與課程內容關系,界定了取舍培訓需求的量化范圍,使得從培訓需求生成培訓課程更加嚴謹,為科學設計培訓課程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作者簡介
玉寶,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干部教育培訓理論與方法,森林培育、森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理論與技術等。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