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博物館(貴州酒文化博物館)收藏的酒器藏品種類眾多。其中,牛角酒器較有民族特色和欣賞價值,牛角酒器主要包括杯、壺兩種類型?,F(xiàn)選取六件牛角酒器進行賞析,并對其用途進行研究,以幫助人們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進一步的認知,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礎參考資料。
遵義市博物館(貴州酒文化博物館)藏有牛角酒器十余件,經(jīng)專家鑒定,其中2件為一級文物,其余為一般文物。從年代來看,清朝時期3件,民國時期4件,其余均為現(xiàn)代品。從材質(zhì)來看,多為水牛角材質(zhì),也有一件為犀牛角材質(zhì)。從紋飾來看,多有明顯的苗族、彝族風格,有三件比較特別,除常規(guī)的紋飾外,還刻有酒廠的酒瓶和廣告語。
牛角酒器的歷史
中國民間使用牛角作為飲酒器的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期,就有用牛角杯飲酒的記載?!对娊?jīng)·豳風·七月》中描述:“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jīng)·國風·卷耳》中也提到:“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薄百睢痹诠糯侵赶R活惖墨F名,“觥”指古代用獸角做的酒器,而這里的“兕觥”則特指牛角酒杯。
貴州少數(shù)民族使用牛角酒器的時間悠久,這與貴州少數(shù)民族對牛的崇拜有一定關系。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山地較多,難以使用現(xiàn)代機械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從古至今,耕牛都非常珍貴,從建筑構(gòu)建、頭飾服飾、民間舞蹈中均可發(fā)現(xiàn)對牛的重視和崇拜。清李宗昉的《黔記》中記載:“清江黑苗男子,以布束發(fā)頂,戴銀圈大環(huán)耳墜,著寬褲,男女皆跣足……春日晴和,攜酒食高岡,男歌女和,相悅者以牛角盛酒歡飲,奔而茍合,男子生子后乃曰有后人,方事耕作也。”《黔記》中還記載:“安順興義二府以十二月朔為大節(jié),相傳武侯南征時所遺銅鼓,若掘地得之擊以為歡,富者常以重價爭購,喪則屠牛招戚友,以牛角歡飲……”這也說明牛角酒器在貴州少數(shù)民族人們的生活中使用時間之久,使用場合之隆重。因此,牛角酒器的制作也異常精美。苗族、侗族制作牛角酒器時,先將牛角用水煮后,把牛角中空掏凈,再將整個角面打磨光滑,在其上陰刻各種幾何紋飾或者動物、花草等,并施朱漆,更講究的酒器還會涂上銀粉,鑲嵌裝飾。在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每個村寨都有一兩對工藝精美的牛角酒器,供村寨舉行盛大活動時使用。
遵義市博物館館藏牛角酒器選介
清代苗族龍鳳紋牛角杯
清代苗族龍鳳紋牛角杯共有2件,材質(zhì)為水牛角,為一級文物(圖1所示)。杯內(nèi)彎直徑33.5厘米,外彎直徑39.8厘米,口徑長8.5厘米,口徑寬4厘米,重732克。杯前端彎而尖,后端杯口不規(guī)則。兩件牛角杯紋飾相同,杯體施朱漆,銀飾雕花,一面從杯口至杯底依次雕繪云紋、魚鱗紋、龍搖尾吐霧、線紋,另一面則雕繪幾何紋、網(wǎng)紋、三葉草、飛鳳、魚身和線紋。杯脊上銀雕“潘按江晉記長用乾隆二十四年季夏月”,另一杯脊上銀雕“乙丑潘按江晉長用大清乾隆叁拾肆年季月谷旦”。1990年,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大興鄉(xiāng)潘氏宗族處征集。
此對酒杯在工藝上采用了彩繪、施漆、雕花、鑲嵌等工藝技法,突出花紋的立體感。所繪紋飾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美好的生活愿景,體現(xiàn)了貴州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審美藝術(shù)和高超的技藝水平。其出處為黔南龍里縣大興鄉(xiāng)潘氏宗族世代傳用的酒杯,有明確的年代記載,是一對具有歷史學術(shù)價值和民俗價值的珍品。
民國彝族牛角酒壺
民國彝族牛角酒壺共有1件,材質(zhì)為水牛角(圖2所示)。牛角酒壺通長34厘米,最寬處12厘米,壺口徑2厘米,壺底最大直徑8.6厘米,重730克。壺身大部分為素面,近壺口三分之一處雕刻魚鱗紋、柳葉紋、山紋和幾何紋等,各種紋飾交疊匯聚。角尖和壺口有殘缺,壺底部有明顯的裂紋和缺口,壺身朱漆幾乎全部脫落。1993年,征集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苗寨。
此酒壺是彝族所用酒器。彝族人熱情好客,他們迎接貴客的方式就是敬酒,而對酒杯材質(zhì)的選用也很講究,選用牛角表示了牛與主人密切依托關系的延續(xù)。牛角酒壺與酒杯相比,其底部是全封閉,壺口圓形不尖。壺體內(nèi)部經(jīng)過內(nèi)鏜外車,將用于酒壺嘴的牛角經(jīng)過鉆孔與壺體鉚接,這需要工匠嫻熟高超的制造技藝,方能使酒壺經(jīng)久耐用。
清代素雕犀角杯
清代素雕犀角杯共有1件,材質(zhì)為犀牛角(圖3所示)。犀角杯通高6.2厘米,最寬處8.3厘米,口徑長12厘米,足最長處3.5厘米,最寬處3.5厘米,重172.2克。杯為斗形,上闊下窄,口沿開敞較大,呈不規(guī)則橢圓狀,平底。杯表面光滑如鏡,通體素面,只有簡潔的線條和弧度??谘貎商帤埲?。1986年,由貴州省博物館調(diào)撥。
犀牛角是一種珍貴的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在古代被廣泛用于中醫(yī)治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陸川縣中醫(yī)藥研究所編的《陸川本草》中記載了水牛角可代用犀角,主治熱病昏迷、發(fā)斑發(fā)疹、血熱溺赤等病癥。工匠將犀牛角制成酒杯,也是希望犀牛角的藥性能溶于酒,飲酒之人能獲得治病或養(yǎng)身的效果。此件酒器雖無任何紋飾點綴,但因其本身材質(zhì)的珍貴(犀牛已屬瀕危保護動物),已無法再將其用作原材料,流傳于世的犀角雕刻品亦較少。因此,這件犀角杯十分珍貴。
貴州遵義珍酒廠牛角杯
貴州遵義珍酒廠牛角杯共有2件,為現(xiàn)代品,材質(zhì)為水牛角(圖4所示)。牛角杯通長30厘米,最寬處7厘米,口徑長7厘米,寬4厘米,重量分別為338.78克、341.67克。杯體底部施朱漆,雕刻紋飾施彩漆。兩件牛角杯紋飾相同,由杯口至杯底以紋飾分為五段,兩面均雕繪幾何紋、卷云紋、回紋和魚鱗紋。杯身兩面的不同在第三段,一面繪制珍酒酒瓶,刻有“酒中珍品 珍酒”六字,字體似行楷,“珍酒”二字略大;另一面繪制斗牛圖,兩頭牛角對角呈攻擊狀態(tài)用力頂向?qū)Ψ剑砩侠L有五瓣花和其他圖案,遠處還繪有柵欄,牛腳下有青草。杯外彎脊上雕刻“贈貴州珍酒廠廠長李永常 癸酉春”,內(nèi)彎脊上雕刻“貴州遵義旅行社敬奉 遵義旅行社總經(jīng)理李性剛”。紋飾和銘文均用陽刻。近杯底處有一小圓孔,用以穿線繩便于懸掛或攜帶。1993年,征集于貴州珍酒廠。
此兩件牛角杯是1993年原遵義旅行社總經(jīng)理李性剛贈予貴州珍酒廠廠長李永常的禮品。李性剛曾任中國國際旅行社凱里支社總經(jīng)理,負責少數(shù)民族窗口業(yè)務工作多年,其員工中有善雕刻之人。1992年,李性剛從黔東南調(diào)到遵義創(chuàng)建遵義旅行社。1993年,珍酒廠和董酒廠聯(lián)合舉辦慶典活動,李性剛受邀參加活動,他從黔東南購買了一些牛角杯,請員工進行雕刻,將其中兩對分別贈予珍酒廠廠長李永常和董酒廠廠長陳錫初。這兩件牛角杯做工精致,特別之處在于雕刻了珍酒的品牌語。珍酒原名“茅藝酒”。1975年,由貴州省科委和省輕工業(yè)廳選址遵義市北郊十字鋪進行“易地茅臺”試驗工作,經(jīng)過十年努力試制完成,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在品嘗試制酒后,親自書寫了“祝賀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chǎn)試驗鑒定成功——酒中珍品”的題詞。隨后“茅藝酒”更名為“珍酒”并正式生產(chǎn)?!熬浦姓淦贰背蔀檎渚茝V為傳播的口碑和廣告語。
牛角酒器的使用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手工技藝在不斷創(chuàng)新。同時,機器批量生產(chǎn)的酒器也越來越精致,牛角酒器被各種材質(zhì)的酒器替代,而少數(shù)民族則將牛角酒器一直沿用至今,多用于節(jié)慶、迎賓、敬拜等場合。
民族節(jié)日
貴州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畬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與此同時,相應的民族節(jié)日種類繁多,有苗年、彝年、侗年、鼓藏節(jié)、蘆笙節(jié)、姊妹節(jié)、火把節(jié)、斗牛節(jié)等,每年從正月到臘月,可謂“月月有節(jié),過節(jié)必有酒”。
鼓藏節(jié)又稱為“吃牯臟”,是苗族重要的節(jié)慶活動,相傳是由苗族祖先姜央公敬拜其母親蝴蝶媽媽而興起的。苗族鼓藏節(jié)每隔13年舉辦一次,有的會持續(xù)3至4年之久?!肮摹痹诋?shù)厥亲嫦鹊南笳鳎怨牟毓?jié)的儀式活動皆以“鼓”為核心進行。節(jié)日期間,整個村寨熱鬧非凡,村寨長老將村民們聚集在一起,圍繞祖鼓擺放糯米、魚肉和米酒,燃香祈福來年風調(diào)雨順、大獲豐收。村民們吹起蘆笙,跳蘆笙、踩鼓點、唱苗族古歌,分享美好生活的快樂。在鼓藏節(jié)儀式活動中,村民要用牛角杯向蘆笙手敬酒。節(jié)日期間,也會吸引眾多外來游客,熱情好客的苗族同胞會在寨門口迎接客人,向客人敬牛角酒,將他們節(jié)日的快樂傳遞給客人。
苗族每12年要舉辦一次招龍節(jié),具體舉辦的時間由寨民集中商議而定。招龍節(jié)當日,村寨長老帶領全村老少身著節(jié)日服裝,在每座山上逐一插掛白紙人、吹蘆笙,到達主峰山頂便開始舉行“招龍”儀式,祈求五谷豐登、平安幸福、吉祥如意。儀式結(jié)束后,苗族婦女早已備好米酒,手持牛角杯等待著向祭師敬酒,迎接龍的到來,一路回到村寨中,意味著把龍請到了苗寨。完成“招龍”“接龍”后,還有踩蘆笙、斗牛、對歌喝酒等節(jié)日活動,有的村寨還會連續(xù)三天三夜舉辦活動。
苗族、仡佬族、侗族都有過“吃新節(jié)”的習俗,其舉辦時間大多在新稻成熟的農(nóng)歷七、八月中。節(jié)日期間,家家戶戶需要備好糯米、米酒、魚肉等,舉行慶賀豐收的活動。同時,在活動中,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都會端起牛角杯暢飲,以慶祝豐收,分享喜悅。
婚嫁喜慶
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的婚俗各異,傳統(tǒng)的環(huán)節(jié)有相親說媒、提親下聘、婚禮喜宴、新娘回門等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酒的出現(xiàn),人們?nèi)⒓踊槎Y也會說“去吃酒”。
相親說媒需要有一個“媒人”,受男方(大多數(shù))委托到女方家中“說媒”牽線,促成雙方相識。也有男女雙方早已認識并都覺得合適,于是找“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征得女方家人同意。下聘禮時,男方族人需要肩挑雞、鴨、魚肉到女方家,女方接禮后則回饋鞋子、繡品等親手做的禮品。同時,女方還會拿出自家釀造的米酒招待男方族人,雙方商定婚禮的具體時間。婚禮當天,新娘和伴娘們會穿好民族盛裝在家等待新郎的接親隊伍,伴娘們將自家釀造的米酒裝滿牛酒杯并攔在門口,新郎和伴郎們必須把牛角杯中的酒喝光才能進門迎娶新娘。新娘在出娘家門時要喝出門酒,進入男方家要喝進門酒。男方接親客在送別女方送親客時,也要相互用牛角杯敬交杯酒,以此表達對對方的歡迎和感謝?;槎Y第三天,新郎要將新娘送回娘家吃回門酒,返回新郎家后,要吃同心酒,這樣婚禮才算圓滿結(jié)束。
迎賓待客
少數(shù)民族同胞們熱情好客,在他們看來,無酒便不成禮。為了表示其熱情好客,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都有以歌勸酒的習俗。在貴州的苗鄉(xiāng)侗寨,還有一種風俗,當有貴客進入村寨時,要以攔路酒迎接。攔路酒少則三五道,多至十二道,最后一道設在寨門口,村民盛裝出動以歌勸酒,這是迎接貴客非常高的禮儀,用到的便是牛角杯。喝“牛角酒”時,客人不能用手接牛角杯,否則主人便會趁機松開手。滿滿的一杯“牛角酒”要求客人一飲而盡后方可進寨,酒不飲完則無人接杯,也無處可放。因此,通常是客未到主人家而已半酣,著實有趣(圖5所示)。
遵義市博物館(貴州酒文化博物館)收藏的牛角杯雖然數(shù)量較少,但都具有代表性,并且從制作工藝到創(chuàng)作寓意都各具特點,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民俗風情和飲酒文化,是研究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