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荷就以其獨有的風姿與意蘊,成為無數(shù)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主題。而筆者對荷的鐘愛,不僅源于其夏日里的繁華盛景,更在于秋末冬初時那份超脫塵世的靜謐與堅韌?!侗趟城铩废盗凶髌罚闶枪P者內(nèi)心深處這份情感的深刻表達,它們不僅是對荷之美的追求,更是對淡泊生活理想的一種寄托。
在校期間,筆者便以版畫為媒介,嘗試捕捉荷的千姿百態(tài)。然而,即便身處喧囂都市,筆者的心靈卻始終向往著那份寧靜與淡泊。工作之余,筆者時常漫步于池塘之畔,凝視著那一池秋水中的枯荷,它們安詳平和,仿佛在低語著隨遇而安的生活哲學,讓人的心靈得以沉淀,生活中的煩惱也隨之淡去、隱去。
一、枯荷的畫韻
近年來,筆者將對荷的熱愛融入玉石雕刻之中,利用不同色彩的玉石,展現(xiàn)出枯荷獨有的韻味與魅力。這套《碧水映秋》系列作品(見圖),石材雖色彩各異,但主題鮮明,皆以枯荷與水鳥為核心,營造出一幅動靜相宜、和諧共生的畫面。
作品中的枯荷具有國畫的韻味,其中一個印章表現(xiàn)了秋末冬初的景致。寒水映照著枯枝,秋風輕拂過殘葉,這些畫面不僅展現(xiàn)了枯荷不屈的精神風貌,更蘊含著一種空靈而深邃的意象??莺呻m已失去夏日的繁盛,但其堅韌的荷枝與幽寂的倒影,卻構(gòu)成了一幅抽象而富有哲理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大自然中那份頑強生命力的涌動。紅色石材的運用,讓作品仿佛重現(xiàn)了“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日盛景,而灰褐色的石材則讓人聯(lián)想到“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清雅與孤寂。
看見秋荷,世人或許多有孤絕、凄冷之感,但在筆者看來,它更是一種生命的贊歌。單看一株殘荷,或許顯得纖弱而孤寂,但放眼整片荷塘,那成百成千的枯荷緊密相連,展現(xiàn)出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與美。筆者喜歡荷,不僅因為它的美麗,更在于它的堅韌與不屈。在《碧水映秋》系列作品中,筆者嘗試通過玉石這一獨特的材質(zhì),將荷的水墨畫之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一枚印章,其背后的黑色仿佛暈開的墨色,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另外一枚灰色的印章,荷則如同在墨色中悄然綻放一般,既保留了傳統(tǒng)水墨的韻味,又賦予了玉石雕刻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二、水鳥的靈動
在精心雕琢枯荷時,筆者尤為注重周遭生態(tài)的和諧共生,故而常以靈動的水鳥作為點睛之筆,其中翠鳥與白鷺更是不可或缺的伴侶。特別是翠鳥,以其鮮亮的羽毛和敏捷的身姿,為靜謐的“枯荷圖”添上了幾分生機與活力。在筆者的這套作品中,翠鳥或獨自傲立于枯荷之上,目光炯炯,仿佛正凝視遠方,那份專注與孤傲讓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又或見一對翠鳥并肩棲息,羽翼輕貼,低語呢喃,展現(xiàn)著自然界中那份純真而溫馨的情感交流。
翠鳥在中國畫中不僅僅是自然之美的再現(xiàn),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shù)象征。其形象常被賦予高潔、敏銳與自由的寓意,通過細致入微的刻畫,筆者試圖捕捉翠鳥在枯荷間那份動靜相宜、張弛有度的美感,讓觀者在靜賞之間既能感受到枯荷的蕭瑟之美,又能領略到翠鳥躍動的生命力,從而達到一種超脫于畫面之外的意境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