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的宮廷繪畫發(fā)展十分繁榮,專門的繪畫機構也得到大力發(fā)展。其中,詞臣畫家的地位、數量和藝術成就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承擔了宮廷大量的繪畫需求,是清代宮廷繪畫中不可忽視的特殊團體。同時,他們的繪畫也受到了文人畫的發(fā)展影響,呈現出多樣性的藝術面貌。
關鍵詞:詞臣畫家;宮廷繪畫;藝術面貌
談及清代的宮廷畫家,大部分研究都注重專職的宮廷畫家和外籍宮廷畫師,而對于宮中詞臣畫家的研究往往涉及較少。但是,清代詞臣畫家的地位、數量和藝術成就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承擔了宮廷大量的繪畫需要,其中尤以花鳥畫家最為突出,是清代宮廷繪畫中不可忽視的特殊團體[1]。
一、富麗的宮廷畫風
在清代詞臣畫家的畫作中,具有宮廷畫風的作品占據不小的比例。而歷朝歷代的宮廷繪畫作品幾乎都以工整嚴謹、精美富貴為首要特點,這些詞臣畫家的作品也不例外。清代多位皇帝都十分熱愛書畫藝術,他們不僅親自繪畫習字,還重視鑒賞收藏。皇帝的喜愛與支持,雖然促進了書畫藝術的發(fā)展,但是其審美傾向、評判標準等也都影響與束縛了清代宮廷繪畫藝術的發(fā)展。清代詞臣畫家有著為皇家服務的獨特性,創(chuàng)作的部分作品都有著依據皇帝審美的一致性,作品中只描繪美好的形象及具有吉祥寓意的物象,精細富貴的風格占據主流。他們作為科舉入仕后的官員,在政治地位和待遇上都處于清代宮廷畫家中的較高位置,加上輔佐于皇帝身邊,處處需要謹慎小心,由不得其隨心所欲、隨性而為,因此,他們更多選擇工整富麗的畫風,更突出皇家精致富貴的特色,更能迎合皇帝的心意。
宮廷畫風的作品選題是十分考究的。在北宋《宣和畫譜》卷十五《花鳥敘》中就提出了花鳥畫選題對風格影響的論述:“故花之于牡丹芍藥,禽之于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閑。”[2]因此,人們時常將花鳥畫依據題材分類,畫家運用不同的花鳥種類表達不同的畫面氣息,也使觀者直接由畫面內容感受到作品的風格。詞臣畫家的這類作品也十分注重通過題材直觀地傳遞富貴祥和之感,多選取牡丹、海棠、芍藥等入畫。
在詞臣畫家的作品中,將選題和繪畫技巧相融合,盡可能全面地使作品呈現出工整細致、華美富貴效果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如錢維城的《牡丹碧桃圖》《杜鵑牡丹圖》《田中五瑞圖》、汪承霈的《萬壽長春圖冊》、鄒一桂的《牡丹蘭蕙圖》《蟠桃圖》《牡丹二十四品圖》、蔣廷錫的《四瑞慶登圖》、蔣溥的《絡緯圖》等。這類繪畫雖在筆墨韻味等方面稍顯拘謹,但畫面上對花鳥細致到位的描繪,也體現出宮廷畫家嚴謹不拘的態(tài)度,使畫作能夠在厚重明艷、謹慎精微的同時不顯俗氣。
尤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汪承霈的《春祺集錦圖卷》,根據題跋“臣汪承霈恭畫”,可知此幅畫作是為獻給皇帝而作。據記載,乾隆皇帝74歲時第六次南巡,回程時又得皇孫,乾隆皇帝為表現其承天之福、敬天愛民之意,特命汪承霈創(chuàng)作《春祺集錦圖卷》和《畫萬年花甲卷》,以體現千叟春祺、天子萬年之意,從而祈愿吉祥長久、幸福平安?!洞红骷\圖卷》以長卷的形式,按照季節(jié)順序,由冬開始,描繪了李花、梅花、水仙、月季、玫瑰等40多種折枝花卉,背景留白,刻畫精細寫實、生動自然,畫面色彩豐富艷麗卻不落俗套,呈現出富麗和清新交融的效果。畫家根據不同的花卉形態(tài)及描繪的需要,巧妙地將沒骨形態(tài)與傳統(tǒng)雙勾填色的技法結合運用在這件作品中。畫中花頭主要運用雙勾填色,多數為墨線,偶爾幾處用色線勾勒更顯融合?;ㄍ小⒅Ω杉叭~片根據不同需求自由地變換,有的以墨線勾勒,多數則是沒骨所繪,積墨在邊緣成線,之后又勾勒葉脈。雙勾填色的花頭工整細膩,沒骨的枝葉看似松動自然,卻巧妙地形成水與色的沖撞,使得整個畫面濃麗精工、華貴典雅。
在多數沒骨雙勾結合的作品中,畫家們多是在描繪花頭時勾線填色,花頭顏色鮮亮豐富。花托、葉子、枝干等處都是沒骨描繪,水色自然沖撞在邊緣形成輪廓線,大量的葉片顏色相對統(tǒng)一,只進行微小的水色點染變化,在形態(tài)及色彩到位后稍加皴擦與勾勒葉脈。在作品中,嚴謹工細的花頭與稍顯自由的葉片形成對比,起到了更加突出花頭的效果,同時有靈動的葉片相襯,更添畫面的生機。畫家們采用不同的繪畫技法,不僅豐富了畫面的層次,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不同的花瓣及葉片的薄厚質感,充分體現出了對于不同繪畫技法的靈巧運用及高妙結合。
二、秀雅的文人畫風
清代詞臣畫家們長期待在宮中,其繪畫風格及表現形式固然受到宮廷影響,畫面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宮廷畫風,作品中有不少呈現富麗工整的面貌。但是,他們的藝術風格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服務于皇家,也會因其自身修養(yǎng)提升畫面的文雅之感,保留并且擅長雅致的文人畫風,可以算是詞臣畫家與宮廷專職畫師的顯著區(qū)別,也是他們的獨特優(yōu)勢之一。與宮廷專職畫家相比,無論是在色彩還是在題材構圖等方面,都要清新秀雅許多。如蔣溥的《月中桂兔圖》,這幅作品雖是作者在宮中中秋佳節(jié)群臣詩畫相酬時所繪,但畫面整體并無濃麗設色,除了點染幾朵細小的桂花外,其余均以墨色繪成,沒骨的樹葉與干筆皴擦的兔毛都顯得自然生動。雖然在動植物的造型上還是稍顯拘謹僵硬,但畫面氛圍處理得寧靜雅致。
不僅如此,經過對具有代表性的詞臣畫家作品進行梳理,發(fā)現他們除了奉皇帝之命繪制作品外,仍有一些不是為了皇家,而是表達他們自身文人意趣的閑情之作。
如蔣廷錫的《芙蓉鷺鷥圖》(圖1)就充滿詩情畫意,畫面以墨色及淡赭完成,色調素雅。畫面中芙蓉花、葉子等以沒骨寫意的手法完成,鷺鷥則是用簡練概括的白描勾畫,畫作整體高雅脫俗、簡逸雅致。[3]再如張若靄的《花卉圖》扇頁,畫面以全墨筆描繪,花頭形狀及花瓣紋路用線描勾勒后稍染淡墨,無濃艷色彩,也表現出了花卉的生機勃勃。葉片及花莖用墨濃淡豐富、用筆松動自然,整個畫面以淋漓的水墨效果呈現出了折枝花卉的鮮活。
在清代詞臣畫家追求文人雅致、更加講究筆墨韻味的此類作品中,風格會更明顯地傾向于惲壽平的畫風。雖然清代宮廷中也是以惲壽平花鳥畫風格為主導,但是奉旨繪畫的作品會明顯感覺到稍顯拘謹。此類畫家怡情的作品會更加輕松自在,注重意境及水色交融的韻味,更加喜愛寄情于畫以抒發(fā)個人意趣,如鄒一桂的《荷花圖》《菊石圖》、李承德的《荷花圖》、蔣溥的《蘭石圖》、蔣廷錫的《水仙軸》等。
三、描繪西方花卉禽鳥,融合西畫表現手法
在清代最為繁盛的階段,域外的許多花卉植物漸漸傳入宮廷。在該時期,皇帝十分喜歡建造各類園林,園林藝術景觀成為這一歷史階段的一種文化現象。園林的發(fā)展促進了眾多觀賞價值高的稀有植物的培育,并進入宮廷,域外使者也投皇帝所好進獻花卉植物。特別是西方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植物,與中國本土花卉有著鮮明的差異性,所以備受皇帝關注,也有不少品種被畫家通過創(chuàng)作記錄了下來[4]。
在描繪西方花卉植物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洋菊為題材的,如錢維城的《洋菊圖卷》、汪承霈的《洋菊四十四種圖卷》、弘旿的《洋菊圖冊》、關槐的《洋菊十六種圖冊》等作品。在畫論中,也有鄒一桂的《小山畫譜》,記載洋菊36種。菊花雖原產自我國,但在傳入日本、歐洲后逐漸衍生出新的種類,大量的洋菊品種在明末清初傳至我國,尤其是在乾隆年間,種類達到上百種,無論是宮中還是民間都在種植與培育新品種,菊花十分盛行。
汪承霈的《洋菊四十四種圖卷》(圖2)將皇帝所題的詩句記錄在畫面上,與精心刻畫的菊花一一對應。畫家運用綜合性的繪畫技法,兼容并蓄、融會貫通?;^以流暢的線條勾勒,更為準確地表現出菊花花瓣纖細、層疊的不同形態(tài),以嚴謹準確的筆墨記錄了44種洋菊,成為后人研究清代菊花種類及其文化內涵的珍貴圖像資料。只見葉片及一些花蕊以沒骨繪出,葉片并不刻意注重邊緣輪廓及形態(tài),盡顯自然靈活的筆法,結合畫家用心經營的構圖,提升畫面的藝術感。該畫卷的構圖比較緊密,以不同的洋菊湊成叢,解決了44種洋菊的構圖形式。單個洋菊花瓣及葉片的正反明暗的表現、菊花整體的主次分配安排,都十分協調自然。
關槐的《洋菊十六種圖冊》(圖3),十六開分別畫琥珀杯、孔雀尾、水將球、錦麒麟等16種洋菊。畫面設色柔和,相對于汪承霈的《洋菊四十四種圖卷》,筆意更為靈活。其對于繁密的花頭并沒有一一刻畫,而是通過在筆墨之間留下的絲絲空隙進行巧妙表現,將每種洋菊的特點既準確又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除以洋菊為主題的作品外,還在大量作品上融入不同的西方植物,將清宮擁有的豐富的域外植物記錄保存了下來。例如:錢維城的《花卉圖扇頁》描繪海棠與西番蓮、《九秋圖》描繪紫茉莉;蔣廷錫的《花卉蟲草圖冊》、關槐的《御制萬壽菊詩意圖冊》均描繪孔雀草等。而外來鳥類的描繪尤以蔣廷錫的《鳥譜》最為代表,《鳥譜》描繪了美洲火雞、美洲番鴨以及澳洲、非洲等多地的鸚鵡,尤其是其中的《洋雞》與《雌洋雞》,為當時中國畫中首次出現美洲火雞。
四、結語
在探討這類畫家的作品時,他們的“詞臣”身份應是其繪畫風格形成的重要參考因素。不難發(fā)現在后世的一些論述中,常常把他們歸攏于一般的宮廷畫家而進行概述,但詞臣畫家們的作品形成了整體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狀態(tài),將工巧精致與野逸閑適進行融合。他們雖跟隨在皇帝身邊進行創(chuàng)作,但還是在皇家富貴的生活氛圍之中探索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平衡了皇家審美趣味與自身的繪畫品格修養(yǎng),十分難得。其實在上述作品中,多數畫作所包含的特征都是綜合性的,如汪承霈的《洋菊四十四種圖卷》以長卷的形式進行表現,繪畫手法傳統(tǒng)雙勾與沒骨結合,精工細膩,并在畫面中題跋詩句,多方面形容不同的洋菊。因此,全面地賞析他們的作品,就會總結出他們在風格上呈現出滿足宮廷繪畫富麗工整要求的同時,也能體現出繪畫筆墨的士氣與逸品之感。
清代詞臣畫家的花鳥畫,為清代宮廷繪畫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作品風格及選題豐富廣泛,有的鮮活生動,有的謹慎工整,也正因有著這些多樣的作品,才為我們的研究學習提供了線索與依據,使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們的繪畫藝術,更綜合地認識清代花鳥畫的藝術審美及風格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小赫.曇花一現的璀璨明珠——清代中期的詞臣畫家與詞臣畫[J].中國書畫,2018(11):30-38.
[2]俞劍華注.宣和畫譜[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3]劉春蘭.蔣廷錫花鳥畫藝術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4]聶崇正.清代外籍畫家與宮廷畫風之變[J].美術研究,1995(01):27-32.
作者簡介:
劉思佳(1996—),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
趙付佳(1994—),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