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河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利用自然河道行運,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洛河流經鞏義,在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和對外交流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并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遺跡。如今這些重要的文化遺存,為研究大運河與唐宋興盛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遺產;唐宋
中國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地區(qū)多條運河的總稱,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主要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它北起北京、西起洛陽、南達杭州,沿途經過八個省級行政區(qū),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隋唐大運河作為溝通南北的古代交通動脈,對于促進商貿往來、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通濟渠鑿成后,與邗溝一起構成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的水上交通網絡。
洛河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自然河道行運,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水運促進商業(yè)發(fā)展,洛河兩岸的富戶多以經商為主,最著名的是明清時期的康百萬,船行洛、黃、運、沂、涇、渭六河,沿河兩岸還有洛口、南河渡、益家窩、焦灣等重要集鎮(zhèn)。這些重要的文化遺存,為研究大運河與唐宋興盛之關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一、洛口倉遺址:大運河重要的倉窖遺存
唐代詩人李敬方在《汴河直進船》中寫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在取盡的東南“脂膏”中,糧食所占比重最大。
洛口,即洛汭,是洛河匯入黃河的地方。河流交匯處往往因交通便利而成為碼頭、集鎮(zhèn),甚至是區(qū)域中心。盡管洛口不斷變遷,“洛口”之名卻在一個小村莊“定格”,成為永久的記憶,這便是鞏義市河洛鎮(zhèn)洛口村。
洛口村為何能將“洛口”之名長久保留?實際上它是對于隋唐大運河的一種紀念。隋大業(yè)元年(605)八月,隋煬帝巡游江都(今揚州),從陽渠口坐小赤艦途經洛口,換乘大龍舟入黃河南下。公元605年,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同時以洛陽為起點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經洛河入黃河,再分兩路開鑿,南至杭州、北至北京,如此一來,洛口就坐落在了大運河最為重要的三岔路口上。
因交通位置異常重要,隋朝在“洛汭”設立了當時天下第一大糧倉——洛口倉,成為調劑東西南北的物流中心,洛口倉就位于鞏義市站街鎮(zhèn)七里鋪東南部高出河床50 m的臺地上。據《河南府志》載:“隋置倉于鞏者,以鞏東南原,地勢高燥,可穿窖久藏,且下通河洛漕運也?!?/p>
從地理位置來看,洛口倉處于洛河與黃河匯流處,與隋東都洛陽近在咫尺,糧食能夠迅速地通過通濟渠滿足洛陽的調運需要,進而供應長安等地。再者,洛口倉地處水運大動脈的軸心和涿郡(北京)、余杭(杭州)、長安(西安)的核心地帶,物資便于集聚東西南北,輻射八方。從政治、軍事方面考慮,洛口倉城臨近黑石關,與洛陽的軍事聯系緊密,能夠確保糧食安全。從倉窖本身建造環(huán)境來看,將糧倉建于北邙之上,土質干燥、土層深厚,其自然環(huán)境非常適合建窖儲糧。史載,在洛口南原上設置糧倉始于秦代,當時稱“敖倉”,兩漢和南北朝時期仍然沿用。隨著大運河漕運的不斷發(fā)展,“敖倉”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隋朝在洛口設置糧倉,稱“興洛倉”,因此洛口又稱“洛口倉”。洛口倉點出了倉城的位置,即洛河入黃河處,興洛倉則有希望洛陽城興旺、繁榮之意。洛口倉“穿三千窖、窖藏八千石”“倉城40里”,該糧倉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成為隋代三大糧倉之一。
洛口倉的建立,保障了隋唐統(tǒng)治政權的穩(wěn)定,在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和對外交流中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09年6月,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陸羽煮茶:南北文化交融的見證
唐人飲茶成風,茶文化逐漸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廷飲茶之風帶動了文人群體對茶事的熱衷,茶成為“比屋之飲”,茶館興起,茶成為平民階層的生活必需品,飲茶成為各個社會階層的日常生活習慣,故唐代有“茶為食物,無異米鹽”的說法。
唐代飲茶之風大盛,促進了茶器生產的極大發(fā)展,全國有許多地方的陶瓷產業(yè)都很興盛,形成了一批以生產茶器為主的著名窯場,各窯場爭美斗奇、相互競爭。據《唐國史補》載,河南鞏縣窯在大量燒造瓷器的同時,還燒造了茶神陸羽的瓷造像,客商每購茶器數十件,即贈送一件瓷造像,以招攬生意。
2002年至2007年,中國文物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鞏義窯遺址進行了多次發(fā)掘,出土了大量茶器,包括茶盞、茶盤、盞托、水注、茶碾等,有白瓷、黑瓷、三彩、青瓷等,其器型、釉色多種多樣。這些茶具的發(fā)現,更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鞏義窯的認識,印證了茶事活動在唐代的興盛。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鞏義天璽尚城項目區(qū)發(fā)掘清理了3座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的墓葬,三座墓各隨葬有一套三彩或單彩以及瓷茶具,主要包括碾、爐、鍑、盂、執(zhí)壺、茶盤、盞等器物,還有煮茶坐俑,這些器物多與陸羽《茶經》所載一致。
2016年3月23日,中國文物網以《中國發(fā)現首個陸羽煮茶三彩器 展現茶圣“真容”》為題進行報道,報道說:“中國首個再現茶圣陸羽煮茶形象的唐代三彩器,日前在唐三彩故里——河南省鞏義市的一座中晚唐之際的墓葬中被發(fā)現,這也是中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與茶圣陸羽形貌相關的實物資料。”
在這套“陸羽煮茶”三彩器中,坐俑即陸羽(見圖)。據前述報道,他頭裹綠釉襥頭,身著一件窄袖圓領長衫,端坐于一亞腰形圓座上,身體微微前傾,神情專注于身前的茶鍑,左手撫于左腿上,右手執(zhí)瓢,好像隨時準備分茶。
據史料記載,陸羽勤于煮茶。21歲起,他就出游江南考察茶事,后來隱居著述《茶經》,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備的一部茶葉專著,對唐代及之前茶葉的歷史、產地、茶的功效、培栽、采制、煎煮、飲用等進行了科學闡述和系統(tǒng)總結,開中國茶文化之先河。
這些茶器一經出土,在國內掀起了一股茶文化研究的熱潮。2016年4月29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鞏義市政府四家聯合主辦,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昔年茶事——河南鞏義新出唐代茶器”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在國內外引起巨大轟動。
由此可見,飲茶流行于中唐前后,并在全國各地風行開來。與農耕區(qū)不同,位于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飲食多以肉類和乳酪食物為主。由于大運河的開鑿,南北雙方的交流和聯系更加緊密、互動更加頻繁,風俗習慣也逐漸相互影響。尤其到中晚唐時期,政府更加重視漕運,大運河在國家政權建設中發(fā)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南北各地更加融合,茶文化在北方更加廣泛地傳播。
三、鞏義窯址:因河興盛的手工業(yè)
作為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階段,唐代以其開放包容的大國氣度引得“萬國來朝”,陶瓷燒制也因此進入了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
鞏縣地處京畿之地,素有“東都鎖鑰”之稱,運河的便利交通加上當地特有的高嶺土,使鞏縣成為唐代重要的手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之一。
鞏縣窯是對歷史上鞏義地區(qū)各窯口的統(tǒng)稱,主要有白河窯址、葦園窯址、黃冶唐三彩窯址、芝田宋三彩窯址等。鞏縣窯創(chuàng)燒于漢代,盛于隋唐乃至五代,宋金以后式微。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河瓷窯和黃冶唐三彩窯。白河窯以出產白瓷聞名,其胎質堅細、潔白瑩潤,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狀,質優(yōu)者可與明清景德鎮(zhèn)脫胎白瓷相媲美,亦是“南青北白”的絕佳代言。特別是鞏縣窯的貢白瓷,乃專為唐朝皇室制作。黃冶三彩則因工藝先進、造型優(yōu)美、制作精良,產品通過大運河和絲綢之路大量銷往海外。
鞏縣窯處于河洛交匯的洛汭地區(qū),也是大運河的漕運樞紐之所在,交通十分便利。沿洛河向西,溯流而上可達洛陽、西安;沿黃河向東,可將貨物運至鄭州、開封,銷往華北平原和江南地區(qū);也可以通過人工運河抵達揚州,揚州是當時重要的國際都市,陶瓷產品可經此銷往東亞、南亞與中東地區(qū)。
同時,從鞏縣向西,經軒轅關即可到達唐代大都會——東都洛陽,洛陽是當時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也是鞏縣窯陶瓷產品陸上輸往西域與歐洲的一條重要通道。
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黃冶唐三彩窯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將鞏義瓷窯遺址與第五批國保單位黃冶唐三彩窯址合并保護,稱為鞏義窯址。
四、因河而建的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是我國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群之一,位于鞏義市西南部,占地面積約189.04 sq.km,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前后經營達160余年之久。北宋皇陵現存近千件石刻造像,是研究北宋王朝的珍貴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在中國雕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堪稱宋代石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與眾多依山而建、拾階而上的皇家陵園迥異,北宋皇陵南靠嵩山、東依青龍山,北面是猶如玉帶一般的伊洛河。其坐北面南、南高北低,是中國陵寢建筑史上的孤例。正因這種特殊性,使得北宋皇陵的八座陵園之間沒有高山的屏障,集中構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皇陵區(qū)。
北宋建都開封,據汴河、惠民河、五丈河的交通和漕運之利,在當時已是“天下之樞”。大運河貫通南北,當時交通的發(fā)達和便利,也有利于北宋王朝在運河上往來于開封和洛陽、鞏義(原永安縣)之間。據《方輿紀要》記載,宋景德四年(1007)造訾店渡橋,又“宋太宗帝二年入鞏洛,駐蹕洛口,賜西山曰太平崗……”
北宋皇陵隨著汴京(今開封)的繁華和運河的四通八達,其所需物資、材料、石料也就源源不斷地運送到鞏義。北宋經營160余年,在鞏義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皇家陵墓群。大運河造就了汴京的繁華,也為北宋皇陵的修建創(chuàng)造了條件,可以說,它們都是運河岸邊保留下來的重要遺跡。北宋皇陵與運河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是追尋運河遺夢和尋找《清明上河圖》背后故事的重要實物。
五、“引洛濟汴”工程
北宋建都開封,而開封城外的汴河因泥沙淤積,河運困難。然而,此時黃河河道已向北偏移,遠離汴河,引黃河水疏導汴河難以實施。時任工部侍郎吳安上疏奏請宋神宗,提出從鞏義境內開挖一條引河,引洛河水向東北,至河陰縣的瓦子亭轉而進入汴河。
河洛交匯處即“洛汭”,位于今洛口村上游處。與黃河相比,洛河河床較高,且流淌平緩、泥沙沉積較少,更利于控制,引洛河水疏導汴河更易實施。據載,“引洛濟汴”的引河口位于今河洛鎮(zhèn)任村及沙魚溝附近,引河河道繞過大伾山頭,進入河陰縣,再進入汴河。
關于“引洛濟汴”的史實,沈括《夢溪筆談》載:“到熙寧初,京城東水門,下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襄邑(今河南睢縣),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為從根本上解決汴河運輸問題,保障京師糧食供應,棄黃河改引洛水入汴之議遂起。到元豐元年(1078),宋神宗曾派數人往汴口考察,當時認為黃河河道北滾,“退灘高闊,可鑿為渠,引洛入汴”,然而正是由于實施了“引洛濟汴”的引水工程,開封和洛陽的水道才得以保持暢通,開封城也因此繼續(xù)繁榮,這從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的盛況可見一斑。
六、結語
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唐宋時期的大運河已逐步成為溝通南北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的交通大動脈,以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大運河在隋唐水道交通上的地位,比江河等水運要居較高的地位。北宋建都開封,大運河“至成為建國之本”,造就了北宋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
參考文獻:
[1]鞏縣志編纂委員會.鞏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楊保東,王國璋修;劉蓮青,張仲友纂.鞏縣志[M]. 民國十八年(1929)刊本.
[3]李述武修;張九鉞纂.鞏縣志[M]. 乾隆五十四年(1789)刊本.
[4]邱軒昂修;曹鵬翊,趙發(fā)軔纂.鞏縣志[M]. 乾隆十年(1745)刊本.
[6]王振江,孫憲周,賀寶石,魏三興.史話鞏義[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7]鞏義市文物和旅游局.洛水湯湯——大運河的鞏義故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徐曉楠(1988—),女,漢族,河南內黃人。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