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氣體等溫變化”為例,圍繞“體驗與感知”“設計與實踐”“反思與發(fā)展”三個環(huán)節(jié)展示了“學習即研究”觀點下物理實驗課堂的教學思路。以“設計與實踐”為核心,學生自主設計、自由討論,完成了DIS實驗和自創(chuàng)的U形管水柱實驗,利用U形管水柱實驗實現(xiàn)了僅用1 m長管子和水測量大氣壓的創(chuàng)新。整個過程,教師利用開放引導性的問題驅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了從“知識本位”過渡到“素養(yǎng)本位”。
關鍵詞:學習即研究;等溫變化;物理實驗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24)12-0052-4
1 “學習即研究”觀點下的物理實驗教學
科研之路總是曲折、艱辛的,要經歷“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自制儀器—采集數(shù)據(jù)—反思分析”等多個階段才僅能初步得到實驗結論。反觀我們的學生,便缺乏了這樣親歷實驗的過程,而更多是由教師直接告知要研究的問題,直接介紹要采用的方法,甚至直接演示要做的實驗。這嚴重剝奪了學生提出自我主張、親歷實驗過程的權利和機會,導致了學生的被動學習、淺層理解,導致他們缺乏探究意識。據(jù)此,施瓦布提出了“科學即探究,科學不只是學習知識,還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1]。劉霽華老師提出了“學習即研究”的觀點,他指出“學習的本質是研究,學習者就是研究者,學習過程就是研究過程”[2]。這對于我們的物理實驗教學有很大的啟發(fā)。
真實的學習可以認為是“濃縮式”的研究過程[3]。物理實驗課堂應以學生的主體實踐為主線,學生將親歷“體驗與感知”“設計與實踐”“反思與發(fā)展”三個環(huán)節(jié),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绑w驗與感知”強調真情境、真體會,可以采用生活實例,也可以采用特殊裝置達到設疑激趣的效果。而“設計與實踐”則為核心,按照邏輯順序,先定性分析,再定量探究。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發(fā)揮的空間,教師僅僅作為材料的提供者和問題的驅動者,如何使用該材料來達到探究目的,以及如何測量待測量都應交由學生自由討論來得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從“知識本位”轉化為“素養(yǎng)本位”,盡量達到拋出一個具有開放性、引導性、發(fā)展性的問題,便能激起學生思維上產生一連串“水花”的教學效果,切忌一手包辦、過度掌控。在這樣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做到自由討論、自主設計,甚至自創(chuàng)實驗。也許這個過程會有曲折,但也會有觀點的碰撞和思維的創(chuàng)造。最后的“反思與發(fā)展”則是一種升華,可以包含對實驗本身的誤差分析、方法改進,也可以包含知識遷移、拓展應用等。總之,這種具有濃烈研究氛圍的“發(fā)現(xiàn)生成式”學習才能將淺層知識重構成深度知識。
2 “學習即研究”觀點下“氣體等溫變化”教學案例
2.1 體驗與感知——魔術激趣
教師先展示“浮沉子”裝置:一個裝了水的礦泉水瓶,瓶中還有一個倒置的開口敞開向下的棕色小瓶子,小瓶中只裝了一部分水。然后,邀請指定的學生上臺配合魔術表演。學生雙手握住大瓶,教師不與瓶子有任何接觸。隨著教師的口令“小瓶小瓶聽我指令,向下,再向上”,學生便配合“悄悄地”捏緊和松開大瓶,從而實現(xiàn)小瓶的沉浮,引得下面學生一片驚呼。
教師趁機鼓勵學生猜想原因,有人認為有磁力作用,有人認為小瓶上拴了透明的線……接著,教師請剛才上臺配合的學生揭秘,并展示捏緊大瓶前后的模型圖,如圖2所示。請學生觀察、對比捏緊瓶子前后氣體狀態(tài)參量的變化情況。最終經過討論,得出探究的問題是“當溫度一定的情況下,一定質量氣體的體積與壓強之間的關系”。
圖2 浮沉子模型圖
2.2 設計與實踐
2.2.1 定性探究——針筒海綿實驗
教師僅僅提供器材,一個密封的針筒,內部有一塊壓變海綿,并且不告訴學生接下來如何操作,而是提問學生“可以如何利用材料來探究p與V的定性關系”。然后,學生開始自由討M5PeBY1ypncQjoIpXBjwioUbl3v6Yyxeow4jQJZzXBU=論,最終由學生回答出推動活塞改變氣體體積,通過觀察海綿的形變來判斷氣體壓強的變化,并進行實際操作(圖3),得到p與V之間呈現(xiàn)負相關的定性結論。
圖3 針筒海綿實驗示意圖
2.2.2 定量探究
(1)實驗猜想
基于剛才的定性分析,教師順勢提問“你覺得p與V之間可能存在哪種定量關系”,學生猜測可能反比、平方反比、立方反比……經過討論,決定先從最簡單的成反比關系開始猜想,如若不成立,再換成其他猜想。
(2)實驗設計
教師僅僅拋出問題“你認為可以如何測量p與V”“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并鼓勵學生自由討論,然后請不同小組進行匯報和補充。最終,經過不同小組的討論后,得到測量p的方法有壓強傳感器、液柱壓強……;測量V的方法有量筒、針筒、排水法、圓柱底面積乘高……;控制實驗條件:用密封實現(xiàn)“一定質量”,在室溫下操作實現(xiàn)“溫度一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及時板書學生的想法,并鼓勵學生大膽補充,注重思維生成。
根據(jù)上述的討論,可以實現(xiàn)的裝置有很多,由于時間的限制,本節(jié)課只選用了兩種方案,分別是DIS實驗和自創(chuàng)的U形管水柱實驗。
①方案一:DIS實驗
由于教材上有此方案,如圖4所示,故教師可注重于學生如何處理數(shù)據(jù)。經過討論,得到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判斷p、V的乘積是否是定值;另一種是作p-1/V圖或V-1/p圖,采用化曲為直的方式判斷圖像是否是過原點的直線,最終選擇作p-1/V圖來檢驗。
圖4 DIS實驗裝置圖
②方案二:U形管水柱實驗(自創(chuàng))
由于上述有學生提及了用液柱壓強去測量壓強,故教師展示U形管水柱裝置:U形管一端用黑色塞子密封,另一端開口,開口處可注水,研究對象為密封端的氣體;每根U形管后均固定有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度線與管子的上邊沿齊平,如圖5所示。請注意,教師僅僅是在上述討論之下呈現(xiàn)了這樣的裝置,至于如何操作,完全交由學生來設計。教師提問“如何利用該裝置測量密封氣體的p與V”“如何處理數(shù)據(jù)探究兩者是否成反比”,學生自由討論,然后由不同小組進行匯報。經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密封氣體壓強p=p0+ρgΔh(p0為大氣壓,Δh為兩側液面的高度差),體積V=L1S(L1為氣柱長度)。但對于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類似剛才的DIS實驗,可以測量p與V數(shù)值后,作p-1/V圖觀察是否是過原點的直線;第二種認為判斷p、V的乘積是否是定值;第三種指出第二種觀點中不用把p與V的準確值計算出來,太麻煩了,只需要關注每次加水后的變量L1和Δh即可。于是,教師立馬捕捉這個靈感,鼓勵學生推導,如若p與V成反比,L1和Δh滿足怎樣的關系。片刻之后,學生推導出,若(p0+ρgΔh)L1S=C(C為常數(shù)),則Δh=-,也就是兩液面高度差Δh與氣柱長度的倒數(shù)1/L1成一次函數(shù)關系。所以,我們只需要檢驗每次加水后,Δh-1/L1圖是否是一次函數(shù)圖像,就可以反證p與V成反比的假設是否成立。緊接著,教師順勢提問“該如何測量出L1和Δh”,學生回答:直接讀密封側液面的刻度得到L1,再讀出開口側液面的刻度L2,兩者之差就是Δh。(說明:本文的U形管水柱實驗與其他U型管實驗不同,均為原創(chuàng),不同之處在于:第一,本文U形管固定,通過加水來改變密封氣體的V和p,其他U形管實驗不加水,而是通過上下移動開口端管子來改變密封氣體的V和p;第二,數(shù)據(jù)處理的方式不同,本文是作Δh-1/L1圖,不需要知道大氣壓、管子橫截面等數(shù)據(jù),而其他U形管實驗是利用這些已知量求出p與V的精準值再處理數(shù)據(jù),故本文從原理設計上更加簡潔、方便)
(a)實物圖 (b)示意圖
圖5 U型管水柱實驗裝置
(3)實驗操作
接下來,兩個實驗同時進行,并均使用Excel表格輔助數(shù)據(jù)處理和圖像生成。方案一DIS組推動活塞,在電腦上記錄體積和壓強,重復8次,作出p-1/V圖。方案二U形管組加6次水,在電腦上記錄每次兩側液面刻度,作出Δh-1/L1圖。教師及時用手機拍下每組的圖像,方便后續(xù)投屏到大屏幕上。
2.3 反思與發(fā)展
2.3.1 DIS實驗誤差分析
教師展示DIS組的p-1/V圖,由學生進行匯報。學生發(fā)現(xiàn)得到的是一次函數(shù)圖像,并且用Excel表格擬合公式為“p=1710.6(1/V)+8.4664”,經由學生討論,發(fā)現(xiàn)V的測量值并不是氣體真實的體積,還應該包含傳感器連接管部分的體積。故教師現(xiàn)場在Excel表里修正體積,已提前測出連接管體積約為1.1 mL,修正后得到p-1/V圖的擬合公式為“p = 1974.6(1/V) + 0.0391”,縱截距減小,如圖6、圖7所示。由此,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可得到p與1/V成正比,即p與V成反比。
圖6 p-1/V圖(體積修正前)
圖7 p-1/V圖(體積修正后)
2.3.2 U形管水柱實驗分析和拓展
教師投屏幾組的Δh-1/L1圖,發(fā)現(xiàn)均為一次函數(shù)圖像,其中選取一個組的數(shù)據(jù)表和兩個組的圖像展示,如表1、圖8、圖9所示,由此說明p與V成反比的假設成立。有學生指出幾幅圖的截距差不多,教師立馬捕捉這個契機,讓學生討論原因。經過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根據(jù)原理公式,縱截距應該是,而這三個量均為常數(shù),所以縱截距幾乎一致。隨即,教師讓學生現(xiàn)場估算大氣壓,利用圖8的參數(shù),ρ?。薄粒保埃?kg/m3,g取10 m/s2,得到大氣壓強約為96 kPa。而用傳感器當場測出的大氣壓為95.3 kPa,兩者非常接近,由此說明利用U形管不僅探究了p與V的關系,還順便測量出了大氣壓。并且教師進一步深化,指出歷史上的托里拆利實驗測大氣壓用的是水銀,很危險,而如果用水則需要10多米長的管子,我們今天僅僅用1米長的管子和水就輕松測量出了大氣壓。
表1 U型管水柱實驗數(shù)據(jù)
圖8 Δh-1/L1圖1
圖9 Δh-1/L1圖2
2.3.3 揭秘浮沉子
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自由討論開頭的魔術,揭秘為何捏緊和松開瓶子就能實現(xiàn)小瓶的沉浮。激烈討論后,由學生上臺陳述,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選取小瓶和小瓶中的氣體為研究對象,其受到重力和浮力平衡,當捏緊大瓶時,大瓶水面上方的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增大,從而導致小瓶開口處外部壓強增大,水流進小瓶,瓶內氣體體積被擠壓,排開水體積減小,浮力減小,重力不變,故下沉;另一種觀點選取小瓶、小瓶中的氣體、小瓶中的水這一整體為研究對象,當水流進小瓶時,整體的重力增加,而整體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故下沉。兩種觀點的不同在于研究對象的選取,但都完美地揭秘了浮沉子。
3 結 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科學探究。孩子天生就充滿了對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他們的頭腦里總是充斥著各種有趣的想法,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應該扼住他們的天性,強行灌輸式教育,而應該注重探究過程,讓他們去經歷、去感受、去創(chuàng)造,努力去營造自由的討論氛圍和濃烈的研究氛圍。學習即研究,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有深度的學習,有生成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韋冬余.論施瓦布科學探究教學的基本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4):28-35.
[2]劉霽華.指向素養(yǎng)發(fā)展的物理課堂轉型與重構[J].基礎教育參考,2021(12):50-54.
[3]劉霽華.從知識積累學習到素養(yǎng)發(fā)展學習的轉變——“學習即研究”觀點的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教材教學, 2021(9):47-52.
(欄目編輯 劉 榮)
收稿日期:2024-07-03
基金項目:成都市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融合式教學視域下高中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模式研究”(CY2024Y144)。
作者簡介:梅怡楠(1999-),女,中學二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物理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