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日益凸顯。該文通過探討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利用創(chuàng)新文物解讀實踐提升公眾文化認知與歷史理解,闡述了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diào)其是文化傳承、知識傳播的重要場所。暢想創(chuàng)新性文物解讀實踐策略,使用多媒體技術、互動式解讀方法及跨學科合作與教育項目,引入互動式展覽和教育活動激發(fā)觀眾興趣,以多視角豐富解讀內(nèi)容。強化博物館社會教育角色,加深公眾與文物情感聯(lián)系與知識理解,傳承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譜系,使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更有效地傳遞給廣大觀眾,進一步促進公眾對文物的感知和理解。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解讀;社會教育;多媒體技術;實踐創(chuàng)新;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1(b)-0194-05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Relic Interpretatio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eums
HU Aiying
(Jinzhai County Revolutionary Museum, Lu'an Anhui, 237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eum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se of innovative cultural relics interpretation practices to enhance public cultural awareness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under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eums. It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of museums in soci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ir role as important plac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magine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interpreting cultural relics, utilize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introduce interactive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stimulate audience interest, and enrich interpretation cont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trengthen the role of museums in social education, deepen the public's emotional connection and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relics, inherit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lineage, so tha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carried by cultural relics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transmitted to the general audience, further promoting the public'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 Museum;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ocial educa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actical innov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2015 年1月14日,國務院第78次常務會議通過《博物館條例》,對博物館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調(diào)整,將教育置于首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升格成為新課題。文物是博物館教育載體,傳統(tǒng)文物解讀方式僅為簡單文字說明配以講解,難以充分展現(xiàn)文物深厚內(nèi)涵,如何創(chuàng)新文物解讀方式,使之更生動,成為博物館面臨的重要課題。
1 社會教育功能下博物館文物解讀實踐現(xiàn)狀
現(xiàn)代博物館注重觀眾參與感,設計互動展覽活動,鼓勵觀眾主動探索學習。在文物解讀實踐中,博物館設置觸摸式屏幕,提供互動問答、模擬考古等環(huán)節(jié),讓觀眾在動手操作中深入了解文物知識。部分博物館開展工作坊、講座、研學旅行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與觀眾面對面交流,解答疑惑,進一步激發(fā)觀眾對文物的興趣。為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博物館在文物解讀中積極融入現(xiàn)代文化元素,憑借創(chuàng)意包裝和故事講述,使傳統(tǒng)文物煥發(fā)新生。許多博物館借鑒流行文化、網(wǎng)絡語言等現(xiàn)代元素,對文物進行生動解讀,讓古老歷史故事貼近當代人的生活。博物館開發(fā)一系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如文物復制品、文化衍生品等,滿足觀眾購物需求,促進文化傳播傳承。
2 社會教育功能下博物館文物解讀實踐創(chuàng)新的挑戰(zhàn)
2.1 傳統(tǒng)解讀方式的局限性問題
許多博物館仍采用傳統(tǒng)解讀方式,如簡單靜態(tài)圖片說明,方式雖然直觀,但無法深入挖掘文物歷史脈絡,導致觀眾無法獲得深層次認知體驗。其單調(diào)性限制文物信息傳遞效率,削弱觀眾探究興趣。
2.2 技術應用與文物解讀融合的挑戰(zhàn)
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前沿技術為文物解讀帶來新契機,但在實際應用中,如何將技術與文物解讀內(nèi)容結合,創(chuàng)造出富含教育價值的展示方式成為待攻克難題。博物館還需考慮技術引入成本控制、實施可行性及觀眾接受程度等因素,增加了融合過程的復雜性。
2.3 滿足觀眾個性化解讀需求的難題
不同背景觀眾對文物解讀有不同需求,博物館在提供解讀服務時要根據(jù)觀眾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內(nèi)容定制,提升社會教育效果。但如何精準把握多樣化需求,對博物館而言是不小的挑戰(zhàn)。
2.4 跨界合作與教育資源整合的困境
博物館需要與其他文化、教育機構展開有效合作,共同開發(fā)教育資源。目前建立的合作機制不科學,各方資源內(nèi)容深度不足,機構間文化差異和利益訴求為合作帶來額外協(xié)調(diào)難度。
2.5 評估與反饋機制構建的挑戰(zhàn)
創(chuàng)新文物解讀實踐中,建立反饋機制至關重要?,F(xiàn)有的反饋流程單調(diào),搜集方式不精準,博物館很難了解觀眾真實滿意度。很多評估機制為問卷形式,但問卷題目繁多,參觀者無耐心回答20—30道問卷題目。部分博物館反饋渠道隱蔽,沒有設置專門意見箱,觀眾如想反饋只能詢問工作人員,且反饋時效過長,信息失真。
3 社會教育功能下博物館文物解讀實踐創(chuàng)新的策略
3.1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對于傳統(tǒng)文物展示,觀眾只能遠觀,難以近距離欣賞文物細節(jié)之美。借助高清影像技術,博物館可將文物細微之處纖毫畢現(xiàn),帶來視覺盛宴,使觀眾深入了解文物制作工藝。例如,在展示古代畫作時,高清影像技術可捕捉到畫中筆墨細節(jié),讓觀眾置身于畫作創(chuàng)作現(xiàn)場,親身感受古人藝術匠心。觀眾還可佩戴VR眼鏡,瞬間穿越到文物所處歷史時期,親身體驗古代生活文化。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使觀眾與文物之間建立緊密情感聯(lián)系。掃描二維碼,觀眾手機會呈現(xiàn)出與文物相關的信息,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為觀眾提供便捷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強觀眾與文物之間的互動性。在舉辦相關展品活動時,可利用投影設備將文物影像投射到墻面、地面,創(chuàng)造宏大視覺效果。讓文物以震撼方式呈現(xiàn),為博物館展覽設計提供更多創(chuàng)意。例如,結合錄音設備,博物館為觀眾提供原汁原味的文物聲音體驗。樂器演奏聲、歷史人物演講聲、歌曲歌謠可讓觀眾真實感受到文物所處歷史場景,增強觀眾感官體驗,為觀眾提供全面歷史文化信息?;邮浇庾x改變著觀眾與文物之間的“畫框式”觀看關系,注重觀眾參與體驗感,使觀眾深入理解文物的歷史文化。在互動式解讀中,觀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積極參與者。博物館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如觸摸、操作、體驗等,讓觀眾親身感受文物質(zhì)感,直觀了解文物制作工藝。以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以下簡稱“金博”)館藏文物為例,可在博物館設置互動展示區(qū),讓觀眾親手觸摸文物復制品,觀察早期革命者使用的武器、槍支。配合專業(yè)講解,觀眾將了解到人民軍隊從土槍土炮到武器裝備機械化、信息化的巨變,以及革命者從修械到制造、在摸索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革命精神。設置獎勵性解謎游戲,讓觀眾尋找線索,解開謎題。每位觀眾都有獨特興趣愛好,博物館需提供多樣互動方式,滿足不同觀眾需求。例如,針對兒童觀眾可設計寓教于樂互動游戲,讓兒童在玩樂中了解文物知識。針對專業(yè)研究者可提供深入的學術交流活動,專供眾人研討。注意平衡娛樂性和教育性,保持文物真實感。創(chuàng)新改進互動方式,適應觀眾需求。
多媒體技術為文物解讀提供更多可能,高清影像技術便于觀眾近距離觀察文物細節(jié),從而看到肉眼難以察覺的銘文、圖案等。豐富觀眾視覺體驗,加深其對文物工藝的了解。結合虛擬現(xiàn)實(VR)和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將文物解讀推向新高度。觀眾可身臨其境感受文物歷史場景,與文物互動,直觀理解文物歷史意義。例如,通過VR技術,觀眾可“身臨其境”體驗文物原始環(huán)境,增強對文物的感知理解,使得歷史不再是枯燥文字描述,而是一段鮮活歷程[1]。AR技術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疊加虛擬信息,讓觀眾“看到”文物制作工藝等附加信息,豐富觀眾視覺體驗,為其提供全面文物解讀,搭配3D建模技術,為文物解讀帶來革命性變化。使用高精度3D掃描建模,博物館可制作出文物數(shù)字復制品,供觀眾查看研究,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文物,感受其獨特魅力[2],使觀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成為主動探索者,并為博物館與觀眾之間搭建溝通橋梁,讓博物館教育功能得到發(fā)揮,推動博物館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3]。傳統(tǒng)文物解讀方式為“單向”,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邮浇庾x鼓勵觀眾參與解讀過程,提高自身參與體驗感。例如,博物館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讓觀眾在觸摸、制作、使用等多種體驗中深入了解文物。講述文物背后故事是互動式解讀的重要一環(huán),利用情景劇、角色扮演等方式,讓觀眾置身于歷史情境中,感受文物背后歷史人物事件,增強對文物的理解記憶。互動式解讀核心在于“互動”二字,即觀眾不再單純接收信息,而是利用觸摸屏幕、操作交互設備等方式,主動選擇感興趣內(nèi)容深入了解[4]。強化觀眾沉浸感,使文物解讀過程更有趣和富有挑戰(zhàn)性。觀眾獲得自主選擇權,可根據(jù)自身興趣展開個性化學習,深入了解文物價值。促進觀眾與文物之間的情感連接,在互動中觀眾需要不斷思考、探索問題,鍛煉自身思維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5]。
3.2 跨學科合作教育項目
與學校、研究機構、培訓機構等合作開展教育活動,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借助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文化遺產(chǎn)的理解尊重。利用文物開展多學科知識融合教育,開發(fā)以文物為核心的教育項目。以“紅軍公田碑”項目為例,學生在金博參觀“紅軍公田碑”,了解文物及歷史背景,在老師引導下自主探究人類進入農(nóng)耕文明后的土地問題,了解世界上各國的現(xiàn)行土地制度,以及新民主主義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和實施成效。
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除培養(yǎng)學生外,還可對社會公眾開展教育。在博物館內(nèi),公眾可選擇“興趣點”深入研究。公眾獲得豐富知識經(jīng)驗,同時可促進博物館、學校和研究機構之間深度交流。各方共享資源、互通有無,共同推動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新。
博物館文物解讀不應僅限于文化領域,還可與自然科學、藝術、社會學等多領域結合,為觀眾提供全面知識。拓寬觀眾視野,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金博與梅山第二幼兒園合作教育活動“勛章:銘記和傳承的力量”中,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金博館藏的6枚一級勛章,在老師帶領下學習、分析銀和金的特性,揭示勛章保存狀態(tài),了解文物保存方法;觀察勛章圖樣,知道特定圖案的象征意義,進行繪畫、泥塑再創(chuàng)作;通過專家教學領悟勛章代表榮譽和力量,并進一步了解我國現(xiàn)行的最高榮譽“五章一簿”。
拉近和文物的距離,挖掘文物的時代意義。在跨學科合作推動下,博物館教育內(nèi)容得到拓展,連接歷史與現(xiàn)在。傳統(tǒng)文物解讀單純關注歷史事實陳述,跨學科合作則能將文物置于廣泛文化的社會探討中。豐富教育內(nèi)容,提升教育質(zhì)量深度。博物館可開發(fā)出啟發(fā)性教育項目,如主題講座、工作坊、互動體驗等,吸引更多觀眾參與社會教育[6]。
觀眾對文物關注點不盡相同,博物館提供個性化解讀服務[7]。例如:博物館設置多個主題展區(qū),讓觀眾根據(jù)自身興趣選擇參觀路線;提供在線預約講解服務,讓觀眾在參觀中隨時提問討論;借助數(shù)據(jù)分析優(yōu)化解讀內(nèi)容,分析觀眾參觀數(shù)據(jù)、反饋意見等信息,明確了解觀眾興趣點,針對性完善解讀內(nèi)容。個性化解讀核心在于“量身定做”,與傳統(tǒng)“一刀切”式解讀不同,個性化解讀充分考慮觀眾年齡、性別、文化背景等差異。博物館具備強大的內(nèi)容策劃能力,分析觀眾行為數(shù)據(jù),精準了解觀眾需求偏好,為其提供個性化解讀服務,真正落實“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為不同觀眾群體提供量身定制解讀服務,可有效傳遞歷史文化知識,提升觀眾文化素養(yǎng)。增強觀眾與博物館之間互動聯(lián)系,讓觀眾感受到博物館關懷服務,積極參與博物館各項活動。當觀眾根據(jù)自身興趣需求選擇解讀內(nèi)容時,其學習過程主動深入,有助于理解知識,激發(fā)自身創(chuàng)新思維[8]。
3.3 個性化解讀路徑設計
個性化解讀路徑設計核心理念在于“以人為本”,博物館深入了解觀眾需求,設計出符合其個性化需求的解讀路徑。例如,為青少年觀眾設計富有互動性的解讀活動,借助觸摸體驗方式,讓其在輕松氛圍中了解文物文化內(nèi)涵。實施個性化解讀路徑設計時,博物館注重創(chuàng)新實踐,注重觀眾參與體驗感,開展互動活動,例如,讓觀眾投票選擇解讀主題,觀眾參與文物復原等,提升觀眾歸屬感,培養(yǎng)觀眾對文物歷史熱愛之情。關注社會教育深度廣度,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設計不同難度的解讀內(nèi)容,確保適合每位觀眾的認知水平。
個性化解讀路徑設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博物館根據(jù)觀眾反饋優(yōu)化調(diào)整,建立反饋機制,收集觀眾建議,以便改進解讀路徑設計。借鑒上海博物館“古代青銅器個性化解讀之旅”,青銅器是我國古代文明重要遺產(chǎn),蘊含豐富歷史文化信息。但傳統(tǒng)靜態(tài)展示方式難以充分展現(xiàn)其深厚歷史底蘊。上海博物館決定設計個性化解讀路徑,幫助觀眾深入了解青銅器制作工藝、歷史背景及文化內(nèi)涵,滿足不同觀眾需求。上海博物館對觀眾進行細分,如學生群體、歷史文化愛好者、專業(yè)研究者等。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對應導覽內(nèi)容,如:為學生群體提供寓教于樂動畫導覽,通過生動動畫和簡潔明了解說,引導學生了解青銅器制作技藝;為歷史文化愛好者提供專業(yè)導覽,詳細介紹青銅器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博物館定期邀請青銅器研究領域?qū)<覍W者開展講座交流活動,為觀眾提供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博物館采用故事化解讀方式,配合生動敘述進行情景再現(xiàn),將青銅器背后的神話傳說呈現(xiàn)給觀眾,使其感受到古代文化魅力。
3.4 社交媒體平臺利用
社交媒體平臺為博物館提供與觀眾直接互動的窗口,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博物館實時發(fā)布展覽信息、文物背后故事等內(nèi)容,迅速抓住觀眾注意力。觀眾在視頻下方評論點贊,與博物館互動交流,形成一種雙向動態(tài)教育模式。博物館上傳高清圖片,展示文物細節(jié)之美,搭配短視頻介紹文物制作工藝,帶領觀眾“云游”博物館,讓觀眾足不出戶感受到文物魅力,提升觀眾學習體驗。所有資料均可免費下載,觀眾下載后可在設備中隨時查看,利用碎片化時間感受文物之美,避免以往欣賞文物只能到博物館的時間、空間限制[9]。
社交媒體平臺還可為博物館收集觀眾反饋、優(yōu)化教育內(nèi)容、分析觀眾評論留言,使博物館及時了解觀眾需求、興趣點,優(yōu)化其教育內(nèi)容,以觀眾為中心,提高博物館教育針對性;助力博物館開展線上教育活動,如線上知識競賽、文物猜謎等活動,為觀眾提供深層次學術交流平臺;為博物館帶來品牌宣傳機遇,社交媒體營銷活動可提升當?shù)夭┪镳^影響力,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感受文物魅力。
3.5 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
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核心在于打破常規(guī),以開放多元方式引導觀眾學習探索。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寶庫,擁有豐富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進一步激活相關資源,使之服務于社會教育。例如,金博開發(fā)了“敘事性”的教育模式,以歷史文物、歷史事件、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整合館內(nèi)資源,創(chuàng)作“劇本殺”?,F(xiàn)有劇本《博物館奇幻夜》《閃閃紅星》《出現(xiàn)吧,年獸(低幼版)》。這些劇本游戲結合了角色扮演、推理、互動演繹、團隊合作等多種元素,或向青少年講述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或展示了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性,引導孩子們了解和思考,給孩子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一些啟示。
“探究式”教育模式是博物館創(chuàng)新教育的重要方向,在此模式下,博物館鼓勵觀眾提出問題、尋找答案。與其他文化機構共同開展教育活動。例如,與學校合作開展“文物進校園”活動,將博物館文物教育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歷史知識;與社區(qū)合作舉辦“文物知識競賽”等活動,提升社區(qū)居民對文物認知興趣。以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學校教育”為例,相關人員可借助市場調(diào)研訪談,明確學生和教師對MR教育模式需求的期望。在部分學校試點測試,收集學生和教師的反饋,優(yōu)化教育模式。根據(jù)試點測試結果,調(diào)整完善教育模式?;旌犀F(xiàn)實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為博物館文物解讀帶來新可能性,搭配VR和AR技術,成功提升我國群眾學習興趣。
3.6 優(yōu)化現(xiàn)有反饋評價機制
優(yōu)化反饋評價機制核心在于精準捕捉觀眾真實感受,傳統(tǒng)反饋方式如問卷調(diào)查或意見箱,雖然可收集到一定信息,但其存在嚴重滯后性,所得出的結論過于片面。需構建動態(tài)實時反饋系統(tǒng),有效分析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的各種數(shù)據(jù),如觀眾停留時間、互動頻率、表情變化等,準確判斷觀眾對文物解讀的接受程度。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觀眾口頭反饋深度挖掘,提煉出有價值的意見。打破傳統(tǒng)“自上而下”評價模式,轉(zhuǎn)向“自下而上”參與式評價。
觀眾成為評價參與者,設立觀眾評審團,開展線上線下互動討論等,鼓勵觀眾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加深觀眾與博物館之間情感聯(lián)系,使當?shù)厝罕妼⒉┪镳^視為交流學習平臺,互動參與感增強,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對反饋數(shù)據(jù)深入分析,博物館可明確了解觀眾對哪些文物解讀內(nèi)容感興趣,哪些解讀方式更受歡迎,針對性調(diào)整自身展覽活動。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良好溝通能力,主動收集觀眾反饋并及時作出回應;具備數(shù)據(jù)分析解讀能力,從海量反饋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洞察[10]。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作為文化和教育機構,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其社會教育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視。對文物解讀實踐創(chuàng)新探索為這一功能深化注入活力,通過嘗試革新,讓“沉睡”文物重新煥發(fā)生機。作為珍貴文物守護者,博物館肩負傳承弘揚文化、傳播其偉大精神的重任。創(chuàng)新解讀方式,讓文物背后故事生動展現(xiàn),使觀眾直觀了解歷史、感受文化。豐富博物館展覽內(nèi)容,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在后續(xù)發(fā)展中,博物館將致力于文物解讀實踐創(chuàng)新,結合觀眾實際需求,打造出精彩多元的文物解讀項目,加強與各界合作交流,共同推動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拓展深化。
參考文獻
[1] 董朝暉.創(chuàng)新,讓博物館社會教育與時代同行[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57(14):80-83.
[2] 趙娟.辦好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充分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8):100-103.
[3] 紀迪.“蘇湖教法”對當代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啟示:以蘇州碑刻博物館為例[J].博物院,2023(2):99-103.
[4] 崔淑萍,栗明偉,熊英飛.應然·實然·適然:博物館社會教育開展的三維考量[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40(4):79-82,87.
[5] 余瑩博.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的博物館社會教育模式探索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52(9):75-78.
[6] 王琴.新時代溧陽市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傳播工作開展策略[J].辦公室業(yè)務,2023(13):60-62.
[7] 邊靜.面向高中生群體的博物館教育活動開發(fā)路徑研究:以天津博物館“天博課堂”為例[J].中國博物館,2023(2):115-120.
[8] 苗蕾.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項目策劃和創(chuàng)新性思考:以臨沂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52(9):63-66.
[9] 薛丹.淺談新時代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63(20):100-103.
[10]施旭.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探索與實踐:以長春博物館實踐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14):74-77.
作者簡介:胡愛瑩(1989,11-),女,安徽金寨人,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利用專業(yè)教育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