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要使中華文化及其蘊含的價值觀念走向世界,并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了解。電影是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輸出媒介。隨著中俄文化交流的日益發(fā)展,中俄之間通過舉辦“俄羅斯電影走進中國”和“中國電影走進俄羅斯”的電影節(jié)這一形式來促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因此,當中國電影傳播至俄羅斯電影市場時,俄譯中國電影標題的現象便應運而生。該文闡述了俄譯中國電影標題研究的現狀、翻譯策略歸類和舉例分析,旨在通過數據統(tǒng)計圖表的形式說明中國電影標題在俄譯時所運用的翻譯方法的占比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剖析產生這種占比情況背后的原因,以期促進中俄兩國文化交流和中華文化“走出去”。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電影標題;俄譯漢;翻譯方法;文化內涵;中俄文化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1(b)-0149-04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nese Film Titles into Russian
WANG Qi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Xinjiang, 830012, China)
Abstract: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inherent values to the world and incorporate them into all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thereby increa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lm serves as an important output medium for cultural "going global".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 two countries have facilitate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through the form of film festivals such as the Russian Film Festival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Film Festival in Russia. As a result, when Chinese films enter the Russian film market, the phenomenon of translating the titles of Chinese films into Russian emerges.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lm titles into Russian, classifi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onducts case analyses. The aim is to illustrate, through the form of data statistics and charts, the proportion of translation methods employed in the Russia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lm titles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such proportions,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and the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lm titles; Russian-to-Chines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Cultural connotations;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s
2024 年是中俄文化開啟年。2024年10月,中國“俄羅斯文化節(jié)”開幕式在北京舉行,2025年將在中國舉辦俄羅斯文化年[1]。在中俄文化交流繁榮發(fā)展的大背景下,電影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成為中俄文化年的一個主題展覽單元,兩國通過觀看對方國家電影的方式去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實現跨文化的有效交流。2024年8月,“俄羅斯電影展”在北京開幕,同年10月“中國電影節(jié)”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開幕。通過觀看俄羅斯電影和中國電影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和俄羅斯人了解彼此文化,為促進兩國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歸納、整理和數據統(tǒng)計的方法,選取了來自俄羅斯的100部中國電影的俄譯標題,對俄譯漢的翻譯手法和技巧進行綜合分析。
1 標題、名稱翻譯研究現狀
對標題、名稱翻譯方面的問題,譯界一直比較關注,而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目前,對該方面問題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如對于新聞標題、報刊標題、廣告標題、產品名稱、書籍名及其章節(jié)標題等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或研究視角多樣,如翻譯特點、翻譯原則、翻譯策略,跨文化交際理論、功能翻譯理論及模因論視角等。而對影視作品標題翻譯問題的研究,也有學者關注,如徐丹(2007年)、李霜(2010年)、孫紅梅(2011年)等。總體而言,相對于新聞標題翻譯、報刊標題翻譯等方面的成果,對影視作品標題翻譯的研究仍顯不足,或者有所欠缺[2]。本文選取了100部中國電影的俄語翻譯標題作為樣本,從中分析俄譯中國電影標題時所使用的普遍的翻譯技巧和方法??梢哉f電影標題的翻譯不單純是語言轉換的過程,同時也是兩種文化交流的社會現象[3]。其中,電影樣本的數據來源取材于俄羅斯的網站[4],電影的上映年份涵蓋了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電影作品,其傳播度和影響力覆蓋了國內外的大眾群體,因此在樣本數據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所得出的結論也具有較高的信度。
近年來,業(yè)界對翻譯方法的討論呈現出一種新觀點,即所謂歸化與異化之分。學者們對歸化與異化的核心定義并無較大分歧;認為規(guī)劃策略是在翻譯過程中向目的語受眾靠攏,用目的語受眾的語言風格與文化價值進行翻譯;而異化策略則相反,是指在翻譯時向原文靠近,盡可能保留原文的風格[5]??莒o雯認為,歸化翻譯是一種貼近讀者、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感受為首要目標的翻譯策略。在翻譯過程中,運用歸化翻譯策略可以降低目標語讀者對原作的陌生感,同時也要讓譯文流暢、與目標語使用者的語言習慣相一致,這樣才能讓目標語讀者對原作的內容有更好的接收能力,使讀者有一個良好的閱讀感受。而異化是一種以作者為中心,引導讀者靠近作者的翻譯策略。在翻譯時運用異化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文作者的意圖,保留原作的意義與內涵,更好地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著名的文化翻譯研究學者尤金·奈達曾將文化分為5種類型,即生態(tài)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由于電影是一種文化與商業(yè)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翻譯標題時有必要將商業(yè)因素考慮在內[6]。
通過分析發(fā)現,意譯法、替換法、省略補充法、轉譯法都屬于歸化范疇,而對譯法、音譯法則屬于異化范疇。電影翻譯模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源語言電影在目標文化中的接受程度[7]。
電影名稱翻譯的目的是讓受眾不但能夠明白影視作品名稱的真正含義,而且能夠領略到原影視作品名稱的獨到的風格趣味[8]。
2 中國電影標題俄譯策略探究
2.1 對譯法
對譯指在翻譯過程當中能夠跨越語言文化障礙,不改變標題的詞與句,實現標題的結構對等翻譯[9]。例如:《解救吳先生》(《спасти мистера У》,2015),在俄譯時譯者不改變源語標題結構,即動詞+名詞結構,俄語標題中 спасти 直譯為“拯救”,мистер直譯為“先生”,實現了結構對等的翻譯效果。具有同樣翻譯方法的還有中國電影標題《重返二十歲》,俄譯標題是《Вернуться в 20》,俄語標題中 Вернуться 直譯為“重返、返回”,俄譯時沒有改變源語標題的詞句,同樣也達到了結構對等的效果。
對譯法在對電影作品標題的翻譯上能夠給予觀眾一目了然的效果,使觀眾對電影的主題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和構想。
2.2 替換法
替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可以不受原文用詞和語法的限制,用譯者、讀者熟悉的現象或意境替換原來的現象或意境,選擇適合于譯語讀者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出原標題的內容、主題或文化內涵。由于語言材料,語義信息的接收者發(fā)生了變化,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生存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差異,對有的作品的內容造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因此,原文標題蘊含的美學意義也就可能被掩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使用替換法翻譯來實現譯文的最佳功能。
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在對中國電影作品標題進行俄語翻譯過程中使用了替換法的電影包括:《超時空同居》(2018)俄譯標題為《как долго продлится наша любовь?》,直譯為“我們的愛情會持續(xù)多久呢?”,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來自不同時空的青年男女意外相遇,并在此期間展開了一段合租生活的愛情故事。在俄譯源語標題時譯者沒有直接對源語標題進行對等翻譯,而是改變源語標題的句子結構,用疑問句的句式譯出,用讀者熟悉的意境替換原來的意境,選擇了適合于譯語讀者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原本的內容。繼而達到譯者對電影內容更好理解的效果。中國電影標題《集結號》(2007)的俄譯標題為《во имя чести》,漢語直譯為“以忠誠的名義”。這部電影講述了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九連連長在一次戰(zhàn)役中因未聽到“集結號”的號角而導致他手下的47名戰(zhàn)友戰(zhàn)死沙場,為了找到這47名戰(zhàn)友戰(zhàn)死沙場的真相,他受傷后被敵兵俘獲,但依然不放棄尋找他們的尸體,新中國成立后,最終在已經變成礦區(qū)的戰(zhàn)爭廢墟下找到了犧牲的戰(zhàn)士,并獲得了“榮譽英雄”的稱號。俄譯標題改變了源語標題的語句結構和詞義,對譯出語進行重新譯入,其結果凸顯了源語電影的主題思想和內容主旨,對譯者而言有助于其更加深入地了解電影的主題和內容。
使用替換法翻譯電影標題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遞電影的情節(jié)主旨,不至于誤導歪曲電影的主題和中心思想,從而實現電影的傳達者與被傳達者之間能夠無障礙地有效地互通。
2.3 音譯法
音譯法是指直接引用源語標題名稱的讀音。音譯法的應用范圍主要是源語國家獨有的文化語言元素,如人名,地理名詞。比如,《花木蘭》(2009年)俄譯標題為《Мулан》,源于英譯Mulan,俄譯時省略了姓氏?;咎m故事最早是出現在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辭》(又作《木蘭詩》)[10]。從歷史出處可以看出,木蘭是名字,花是增加的姓氏?!赌倪钢凳馈罚?019年)俄譯標題為《Нэчжа》。 哪吒(nézh?。┦侵袊糯裨拏髡f中的神仙,梵名譯作“那拏天”[11]。
這些電影標題都是中國元素的象征,因此在俄語譯文中都采用了音譯法,目的是使觀眾一目了然該電影的主題是關于中國文化的象征和代表符號。
2.4 轉譯法
轉譯法是指在由另一種目標語翻譯的基礎上經由第三方目標語再次進行翻譯。電影標題《邪不壓正》的俄譯標題是《скрытый человек》,也是經由英文譯名“Hidden Man”轉譯而來,其漢語釋義為“秘密的人。電影標題《南京!南京!》(2009年)俄譯標題為《город жизни и смерти》, 也是轉譯為“City of Life and Death ”,漢語釋義為“一座充滿生和死的城市”,英語借用了意譯的翻譯手法來展現電影的主題。
2.5 省略翻譯法
省略翻譯法是指在源語標題基礎上省略部分詞類。比如,《西游記之大圣歸來》(2015年),俄譯標題《Король обезьян》的漢語釋義為“猴王”,顯然,在俄譯時譯者省略了出處和副標題。《白蛇:緣起》(2019)的俄譯標題是《белая змея》,漢語釋義為“白蛇”,通過釋義可以看出,譯者省略了副標題的翻譯。
《西游降魔篇》(2013)的俄譯標題為《путеше-ствие на Запад》,漢語釋義為“西游記”,從譯文可以看出,譯者省略了副標題“降魔篇”。
2.6 補充翻譯法
補充翻譯法是指在源語標題的基礎上增加部分此類翻譯加以補充。比如,《姜子牙》(2020)的俄譯標題是《Цзян Цзыя: Легенда об обожествлении》,俄譯的漢語釋義為“姜子牙:神仙的傳說”。
2.7 意譯法
指的是不拘于原作的個別詞匯和個別修辭手段,就整體而言,做到意義準確、風格一致即可。比如,《你好李煥英》(2021年)的俄譯標題為《привет, Мам.》,其漢語釋義為“你好媽媽”,譯者將原語標題中的專有名詞“李煥英”替換成了普通名詞“媽媽”。筆者認為,譯者采用這一譯法的原因是基于對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了解的前提下而進行翻譯的,該電影講述的是一對母女的感人故事,女兒因為一次陰差陽錯意外穿越回了小時候,因而有機會再次經歷了一遍母親從戀愛結婚到生兒育女的過程。因此,譯者直接點名了電影的主題,使觀眾對電影主題有了清晰的了解。
綜上所述,在對這100部中國電影標題俄譯分析后發(fā)現,主要運用的翻譯方法有對譯法、替換法、轉譯法、意譯法、省略翻譯法和補充翻譯法。現對各類翻譯方法中囊括的所有電影的數量進行整理、歸納和統(tǒng)計,以數據統(tǒng)計圖的形式將其呈現出來。其結果如圖1所示。
從對100部中國電影標題的俄譯方法所形成的數據統(tǒng)計圖表中可以得出結論:對譯法在俄譯中國電影標題中所占比重最大(37%),其次是替換法(19%)、轉譯法(18%)和省略翻譯法(12%)。而音譯法(4%)和補充翻譯法(3%)所占比重較小。形成這種占比結構的原因經過以上綜合分析可以總結為:①對譯法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傳達源語的中心思想的目的,不至于在翻譯過程中產生歪曲源語涵義的錯誤。②替換法可以跨越國家之間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的差異而達到理解源語內涵的翻譯效果。轉譯法主要還是基于譯入語國家缺乏對源語國家文化的深層次的了解和接受的意愿,從而只能從外國文化引進程度高的國家的語言轉譯為本國語言。③基于譯入語國家的語言思維模式的特點從而對源語翻譯作適當省略或者補充。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影響譯入語翻譯方法的原因在于譯者考慮到譯入語和譯出語國家之間文化因素的共性和個性之分;對譯法占比最大的原因在于兩國在對文化內涵的理解上存在共性,通過對譯方法可以使目標語國家的受眾群體理解源語國家的文化內涵。而替換法大量運用的原因是基于中俄兩國之間在文化理解上存在個性的差異,這表現在上述替換法中所涵蓋的中國電影標題的俄語翻譯中。而產生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因素,然后才是商業(yè)因素。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中俄兩國通過電影這一媒介來實現兩國的文明互鑒,正是因為兩國文化之間存在的共性和個性之別,才使得對電影標題的翻譯呈現出上述幾種主要翻譯方法。此研究對日后中俄兩國之間的文化文明互鑒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Более 230 мероприятий запланировано в рамках про ведения Годов культуры России -Китая[EB/OL].(2024-04-11)[2024-09-23].https://culture.gov.ru/press/news/bolee_ 230_meropriyatiy_zaplanirovano_v_ramkakh_provedeniya_go dov_kultury_rossii_kitaya/.
[2] 肖辛格.例談影視作品標題的翻譯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3(3):93-97.
[3] 徐劍波.跨文化交際視角當中的電影標題翻譯[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3):176-177.
[4] Борис Иванов. /100лучших китайских фильмов-отбо рные картины[EB/OL].(2023-06-03)[2024-09-23]. https://www.hi-fi.ru/magazine/cinema/top100-chinamovies/.
[5] 溫舒.美國電影片名漢語翻譯方法研究[D].南京大學,2020.
[6] 黎姿.電影標題的翻譯方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7):413-414.
[7] 韓冰.中國電影片名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交際,2019(8):96-97.
[8] 趙冉昕.淺談在電影名稱翻譯中的功能對等理論[J].青年文學家,2013(32):146.
[9] 張建國,吳海波.俄羅斯文學作品標題翻譯芻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8(S1):149-150.
[10] 吳保和.花木蘭,一個中國文化符號的演進與傳播:從木蘭戲劇到木蘭電影[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1):16-26.
[11]百度百科.哪吒[EB/OL].(2024-09-23)[2024-10-1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3%AA%E5%90%92/35250?fr=ge_ala.
作者簡介:王琪(1995,9-),女,錫伯族,遼寧丹東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比較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