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的深度融合,文章在分析體驗類研學旅行價值訴求和內容設置的基礎上,以“烹飪”為例,重點從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實施、學習效果的評價四個方面探索課程設計的關鍵。經(jīng)過反思,發(fā)現(xiàn)體驗類研學旅行課程設計過程中要注重情境體驗,實現(xiàn)價值內化;挖掘思政元素,發(fā)揮育人功能;加強教育評價,培養(yǎng)關鍵能力。
關鍵詞:體驗類;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烹飪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3.04文獻標識碼:A
研學旅行集思想教育、文化知識、社會實踐為一體,受到業(yè)界的廣泛關注。但研學旅行過程中仍存在著知行分割、腦體分離等諸多問題,使研學活動流于形式、浮于熱鬧。文章以“烹飪”為例,著重探索體驗類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體驗類研學旅行強調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對于體驗類研學旅行,明確價值意義、甄選活動內容,構建教學模式尤為重要。
(一)體驗類研學旅行價值訴求
體驗是感悟的基礎,是知行合一的媒介,體驗類研學旅行注重在活動中內化經(jīng)驗知識,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價值。第一,在空間上,體驗類研學旅行是學校教學內容的銜接補充,其主要集中在勞動與技術、體育、藝術等學科,依托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勞動基地、國防基地等場所,以勞動生產、社會服務、職業(yè)體驗等形式系統(tǒng)地開展體驗性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彌補學校資源的局限性[1]。第二,在時間上,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guī)定中小學勞動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而將勞動教育與體驗類研學旅行相結合,能夠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勞動練習和運用的機會,避免簡單表面的淺嘗試。第三,在形式上,體驗類研學旅行是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通過研學課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成事”;另一方面,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成人”。
(二)體驗類研學旅行內容設置
體驗類研學旅行通過創(chuàng)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以學生需求的滿足為中心,注重學習者經(jīng)驗的獲取。因此,體驗類研學旅行內容的選擇側重于生活的回歸,可大致將其分為三個方面:即勞動與創(chuàng)業(yè)——能生活、體育與健康——會生活、藝術與審美——享生活(見表1)。
(三)體驗類研學旅行教學模式
約翰·杜威(JohnDewey)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做中學”;皮亞杰(J.Piaget)的“發(fā)生認識論”指出“思維的結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主體通過行動不斷地自行建構成的”;大衛(wèi)·庫伯(DavieCooper)的“體驗學習圈”將體驗學習歷程分為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的概念化和主動檢驗四個階段,在真實情境中不斷經(jīng)歷體驗到檢驗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促進學習者累積經(jīng)驗,提升素養(yǎng)[2-3]。
綜合上述理論,結合體驗類研學旅行特點,以現(xiàn)實生活情境為主題,以自主實踐為核心,以“認知、實踐、情感、觀念”四大要素為支撐點,建構“知識獲取—具身體驗—感悟反思—交流評價”立體循環(huán)教學模式(見圖1)。該教學模式用認知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驗證認知,實現(xiàn)認知、實踐、情感、觀念彼此交融,形成循環(huán)上升的體驗教學體系。
課程是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直接影響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依據(jù)泰勒(Taylor)提出的課程編制的基本步驟,確定目標、選擇經(jīng)驗、組織經(jīng)驗、評價結果作為課程四大基本要素成為共識。文章以“烹飪”為例,探索體驗類研學旅行課程化設計。
(一)課程目標的確定
課程目標的確定主要圍繞三個維度,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資源條件的便利。結合體驗類研學旅行教學模式的四大要素,從認知、實踐、情感、觀念四個維度確定烹飪課程研學目標(見表2)。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
中國烹飪文化源遠流長,綜合考慮中小學生身心特點、研學時間周期與內容難易程度等因素,將烹飪課程研學內容的選擇主要集中在膳食營養(yǎng)、烹飪過程、飲食文化、食品安全四個方面(見表3)。
(三)課程內容的實施
在烹飪課程研學活動中,結合課程內容與體驗類研學旅行“知識獲取—具身體驗—感悟反思—交流評價”教學模式設計實施過程(見表4)。
(四)學習效果的評價
體驗類研學旅行學習效果評價以“認知、實踐、情感、觀念”為四個目標維度,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設計學習效果評價表(見表5)。
反思有助于研學旅行課程的深度開發(fā),從強調體驗、思政育人、評價方式等多方面進行反思,避免單純的物理疊加式學習。
(一)注重情境體驗,實現(xiàn)價值內化
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強調以“情境體驗”為取向,是主體在真實情境中對活動的直接參與,主體在通過多種感官與客體發(fā)生關聯(lián)的過程中形成對客體的感受、理解、聯(lián)想和感悟,并內化為個體生命價值,因此,在研學中豐富體驗方式是關鍵。一可以引入操作式情境體驗,在探究中吸收知識,如通過親自為家人編制一周的食譜,學會三餐營養(yǎng)搭配;二可以融合合作式情境體驗,在互動中加深印象,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深入飯店進行食品安全調研,樹立食品安全理念;三可以設計反思式情境體驗,在感悟中內化價值,反思是由某一現(xiàn)象或細節(jié)引發(fā)的哲理思考,通過反思烹飪課程中各體驗過程,升華情感,形成正確的觀念。
(二)挖掘思政元素,發(fā)揮育人功能
研學旅行是立德樹人的載體,課程設計在發(fā)揮活動體驗等積極影響力的同時,應充分挖掘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升育人實效。一方面,在研學內容上,因“材”施教,以每一模塊的內容為抓手,精準聚焦思政元素,如通過對飲食文化模塊的深入學習,總結中國飲食文化所具有的區(qū)域性、民族性,及其蘊含的人生哲理、傳統(tǒng)禮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隨“機”融合,創(chuàng)造最佳教育氛圍,準確捕捉契合時機,如烹飪過程的學習采用現(xiàn)場教學法、練習法,掌握并傳承烹調技藝,培養(yǎng)學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加強教育評價,培養(yǎng)關鍵能力
“教育評價體系是教育教學轉變的核心要素。只有評價方式變革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才能徹底地變革”[4]。研學旅行學習效果評價不是一個孤立的環(huán)節(jié),而是與整個研學活動緊密相連的動態(tài)過程,評價不僅要記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活動過程中“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關鍵能力”指支撐終身發(fā)展、適應時代要求的本領和素養(yǎng)。例如,“烹飪”研學中“烹飪過程”這一模塊內容,其核心關鍵能力為烹飪技能,但在設計評價子維度時,圍繞烹飪技能而展現(xiàn)的動手操作、時間管理、成本管理、安全意識、合作交流等各項能力也應列入評價范圍之內,實現(xiàn)教育評價、課程反饋功能與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價值共創(chuàng)。
[1]郭鋒濤,段玉山,周維國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二)——課程結構、課程內容[J].地理教學,2019(6):4-7.
[2]肖曉瑪,張翠.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述評[J].昌吉師專學報,2001(1):46-50.
[3]龐維國.論體驗式學習[J].全球教育展望,2011(6):9-15.
[4]鮑成中.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沖擊下的基礎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