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繪于北宋,《姑蘇繁華圖》繪于清代,分別表現一北一南兩座重要城市的繁榮,畫家不約而同,都畫上了送外賣的伙計的形象,可見外賣在傳統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天的消費者可能很難相信,宋代也有外賣?還真就有。據《東京夢華錄》記錄,北宋的首都東京(今天的開封)商業(yè)發(fā)達,城內有各種大小商行從事批發(fā)業(yè)務,外地客販來這里批發(fā)了優(yōu)質商品,帶往四處販賣,因此這座繁華城市的相當一部分居民都是忙碌的經紀人,生活優(yōu)裕。加之炭、柴、食物原材料都要從城外運來,零買起來不便宜,一家一戶自己做飯不劃算,于是這些經紀人的家里日常很少開火,每天就靠從各種飯館買現成飯菜,這就催生了外賣的發(fā)達。當時甚至喝酒也流行叫外賣,稱為“呼酒”,這種外賣是以美酒為主,配上各種下酒菜以及主食、點心,相當于一臺酒席,餐廳還會把酒杯、餐盤等一同送來,事后再派伙計取走,所以消費者什么都不用操心,東西一送到就可以開喝,特別方便。
在東京, 頭等大酒樓叫“正酒店戶”,簡稱“正店”,夸張的是,正店里的酒具餐具一律用銀器,如果呼酒者是相熟的顧客,便會照著店里消費的水平,把銀酒具、銀餐具連同酒菜一起奉上。有時顧客訂購的菜品特別豐盛,這時,隨著酒菜送出去的銀器往往會達到二三百兩甚至五百兩的重量。一旦打算豪飲到深夜的話,還可以和送酒的伙計約好,伙計等到第二天才來取銀器。只能說,東京人當時的生活富裕又安定,才能產生這么豪爽闊氣的作風。
所以,不要以為外賣只在現代生活才有哦。
到了清代,揚州人喜歡租畫舫出游,在瘦西湖上容與清波,一玩就是大半天,為了解決船上人就餐,流行的做法之一是事先向城中的大餐館“訂菜”。逢到節(jié)日,口碑好的餐廳會接到大量訂單,到了將近黃昏的時分,這些餐廳派伙計把所有的外賣集體運到北郊的長堤上,游船也會一齊向長堤集中,這樣,伙計們把各家預定的外賣一一分送到每只畫舫。然后,畫舫重新駛回湖上,舫中人就著晚霞余暉,從容享受城里名館的外賣美食。
有趣的是,在著名的傳統繪畫名作中,畫家甚至為我們留下了古時“外賣小哥”的形象。展現北宋首都盛世繁華的《清明上河圖》中,出現了一座“腳店”,在那時屬于第二梯隊的高檔大酒樓。酒樓的門前,一個只穿背心、兜著圍裙的男子,右手拿著一把筷子,左手托著兩只大碗,正向外走。顯然,他是腳店的店小二,正在送外賣!而他送出的是簡餐,兩只大碗里不是面條就是蓋澆飯,總之是供人隨便填飽肚子而已。
大約六百年后,清代畫家徐揚創(chuàng)作了《姑蘇繁華圖》,展現“東方威尼斯”——蘇州的富庶,畫卷中也出現了送外賣的細節(jié)。著名的閭門畔,岸上開著一家“面館”,坐滿了顧客。附近的河岸邊擠滿停泊的桅船,其中一艘的船舷上,站著由面館過來的一個伙計,正把一大碗面遞給船內的客人。往昔的節(jié)奏沒有今天這樣快,外賣也沒有今天這樣大的訂餐量,所以沒有職業(yè)的外賣小哥,都是由飯店伙計臨時客串。不過,傳統的外賣服務一樣是豐儉由人,即使是叫一碗面,伙計也會殷勤送到,由艙窗一直遞到等餐的人面前,真是負責極了。
所以,不要以為外賣只在現代生活才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