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一種具有東方審美特征的藝術形式,以其精妙的藝術技巧、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而聞名于世,而且其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意境之美也為世人所推崇。中國畫強調的是“寫意”,教師將中國畫的意境美應用于建筑裝飾設計教學中,可以使其超越簡單形式表達的束縛,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層次。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建筑裝飾課程后,即可嘗試借助中國畫的意境,從空間虛實、色彩應用、線條流動等方面尋找靈感,從而賦予建筑裝飾設計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藝術活力。
1 中國畫意境之美融入建筑裝飾課程教學的價值
中國畫的意境美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與深邃的文化內涵,成了東方美學的重要代表。將中國畫意境之美融入建筑裝飾課程教學,對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及開闊學生的設計視野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畫注重“意境”的營造,它追求以有限的畫面展現(xiàn)出無限的思維空間。這種對“形”的超越,能夠引導學生在建筑裝飾設計中擺脫簡單形式美的束縛。在此過程中,可以探討如何將自己的情感和哲理融入建筑裝飾創(chuàng)作中,從而進一步提升建筑裝飾設計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水平。當中國畫意境之美融入建筑裝飾課程教學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巧妙地運用線條來增強建筑裝飾空間的動感。通過這樣的實踐練習,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掌握建筑裝飾課程的核心技能,還能提高他們的設計表達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教師將中國畫的意境美融入建筑裝飾教學,有助于學生強化建筑裝飾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在利用中國畫元素進行建筑裝飾設計時并非僅關注功能、形式,更注重突出建筑裝飾作品的精神及氛圍,將自然的美感與人文情懷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恒久魅力的建筑裝飾藝術品,達到“裝飾天成”的效果。
2 中國畫意境之美融入建筑裝飾課程教學的策略研究
2.1 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情景相融裝飾生輝
中國畫的意境美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為核心,講求將詩意與畫面相互交融,表達情感與境界。建筑裝飾課程教學時,教師將中國畫意境美融入理論和實踐,可以使學生突破純粹空間造型的束縛,為建筑裝飾設計注入詩性思維。意境之美并非僅在視覺上傳遞裝飾的和諧之美,還要營造相關意向、氣氛,通過意象、氣氛的營造,引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營造詩意的環(huán)境,讓學生體會到“情景相融”的設計思想,從而使建筑裝飾更具故事性和文化意蘊。
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實踐項目,將中國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之美貫徹始終。例如,在設計園丁景觀裝飾項目時,教師讓學生根據(jù)《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營造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境,強化園林裝飾布局的藝術性和美感。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詩中的情景,找出楓樹、漁火、霜天等關鍵意向,設計出可以表現(xiàn)這些意象的裝飾元素。學生嘗試利用雕刻、燈光設計、植物選擇等方式,再現(xiàn)詩中的意境。又如,使用暗色的石材與雕刻的楓葉形象來表現(xiàn)秋意,利用溫暖的燈光裝飾“漁火”部分,形成光與影的對比,營造寧靜與愁緒交織的氛圍。在教學此種設計方式的基礎上,可以使學生學習建筑裝飾技法,在詩意表達中讓課程設計作品更具文化深度及藝術感染力。同時,在此種情景交融的設計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畫意境的美感,將中國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美切實融入建筑裝飾課程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2 不似之似似中有真,虛實結合意境長存
中國畫的意境美講究“不似之似”,此種思想來自中國畫追求的寫意精神,不局限于對細節(jié)的真實臨摹,而主張以抽象方式傳達深層的精神意蘊。教師將此思想應用于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可以使空間設計達到具象與抽象的統(tǒng)一,并能達到“虛”與“實”的并存。虛實結合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對比,而是基于實物與空白、繁復與簡約之間的呼應,營造出深邃的空間意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握虛實之間的對比和平衡性,讓裝飾圖案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從意境上可以讓人感到其中的韻味和情感表達。此種設計思想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裝飾藝術魅力,使其具有實用性和耐人尋味的意境美。
在具體的建筑裝飾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切實融入中國畫的“不似之似”意境美,則需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方式,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例如,在講解室內裝飾設計項目時,教師可以選擇東方庭院作為設計主題,要求學生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來表現(xiàn)空間的層次感和意境美。在實物設計部分,學生可以使用木質屏風、石雕或青瓦等傳統(tǒng)材料表現(xiàn)東方建筑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蘊。在裝飾細節(jié)上,學生應避免過于具體化的表現(xiàn),如花卉圖案不必精細描繪,而應采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其輪廓,保留一定的抽象性,讓空間留有想象的余地。同時,在“虛”方面,教師應指導學生注重利用留白、光影等技巧,增強空間的層次感。如在屏幕后面設置燈光,使光線穿過半透明的屏幕照射到墻壁上,產(chǎn)生一種“似中有真”的氛圍感。此種“虛”與“實”相結合的設計方法,保持了傳統(tǒng)東方院落的形象,而且以抽象方式增加了空間的神秘感和縱深感??梢?,將中國畫意境之美融入建筑裝飾課程教學,能使學生掌握“虛”與“實”相結合的裝飾技法,對中國畫“不似之似”意境美有較深層次的認知,并使其創(chuàng)造的建筑裝飾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內涵。
2.3 氣韻生動韻隨氣行,形神兼?zhèn)溲b飾傳神
中國畫意境講究“氣韻生動”,重視作品形式上的美,并基于氣韻的流動和神韻的傳達讓作品充滿生命力。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裝飾物的外部形式,又要考慮怎樣用圖案來傳達其中的感情和神韻,從而增強建筑裝飾作品的靈魂美。韻隨氣行的理念強調在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要有流意感、一致性,達到形與神的高度統(tǒng)一,基于精致的細節(jié)和協(xié)調的整體結構,達到動靜結合、虛實交融的效果。在將中國畫意境之美融入建筑裝飾課程教學時,學生能在設計過程中深入領悟中國畫的藝術精髓,學習如何基于氣韻的運用提升裝飾作品的感染力,使其既具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深刻的精神意境。
在實踐中,教師依托“茶室空間”設計任務,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融入中國畫氣韻生動、形神兼?zhèn)涞囊饩趁馈T诰唧w的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選用天然的要素,如流水、竹林、山、石,以展現(xiàn)大自然的靈性和靜謐感。學生可以在建筑裝飾中大面積應用竹紋,選擇簡潔的線條來表達竹的輕靈感和節(jié)奏感,讓竹枝、葉的線條隨著墻壁延展,形成流動的視覺效果,從而給人一種“韻隨氣行”的感受。與此同時,在房間角落處設置一座小假山,讓流水緩慢地流過,為整個空間增加活力,形成氣韻在空間內的流動與貫通。又如,在選用和布局家居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簡單、舒展的設計方式,多使用木頭和石頭等天然材料,避免過多繁雜的裝飾。房間中的桌椅形態(tài)可以借鑒古代文人書房的布局,確保線條流暢、結構自然,體現(xiàn)出“中國畫”形神兼?zhèn)涞奶刭|。這一類建筑裝飾并非僅在形態(tài)上模仿中國畫,更在神韻上契合中國畫所追求的意境美,茶室整體空間在靜謐中流動,在簡約中傳達出氣韻生動的生命力。
2.4 骨法用筆筆法傳情,線條入畫裝飾增彩
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畫的“骨法用筆”意境,能提升學生對線條設計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線條是建筑裝飾設計中的基本元素,也是空間表現(xiàn)中的靈魂所在。中國畫中的線條以其流暢、簡潔、多變的特征表達物象的形體,傳達情感和神韻。在建筑裝飾中應用“線條”不能只求形,還應求其神,使其自身具有表達情感的作用。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把握各種線所表達的主題、情感等方面的區(qū)別,激發(fā)學生運用線來提高建筑裝飾作品藝術含量的意識。
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指導學生設計室內裝飾墻面,在其中融入中國骨法用筆、線條傳情體現(xiàn)出來的意境美。例如,教師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以竹子為設計主題,將中國畫中的用筆技巧融入墻面裝飾。學生運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竹形,并注重筆法的變化,如用粗細適中的線來表現(xiàn)其主干,其中用筆用力要足夠均勻,表現(xiàn)出竹的韌性。在設計竹葉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靈動的、富有節(jié)奏感的細線條來表現(xiàn)竹葉的輕盈,避免過于具象的描摹,而是基于線條的疏密和曲折傳達竹葉隨風搖曳的動感,展現(xiàn)出“筆法傳情”的意境。又如,在線條的布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突破傳統(tǒng)的對稱性和規(guī)格性,把自然曲線引入墻壁裝飾圖案中,增加流動的視覺效果。學生可以將一條線一直延伸到屋頂,讓竹子的形象自下而上自然生長,線條的節(jié)奏隨著空間的變化而變化,使其與整個空間融為一體。在燈光的配合下,這些線條不僅能勾勒出竹子的形態(tài),還能依據(jù)光影的變化,強化線條的表現(xiàn)力與情感傳遞。此種建筑裝飾設計方式,使學生從具體設計活動中領會中國畫“骨法用筆”的核心思想,把握“中國畫”中線的基本技法,體驗到用線傳達感情、表達方式的感受,提高學生鑒賞水平,并使建筑裝飾作品具有更強的藝術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2.5 真實有意意境悠遠,自然成趣裝飾天成
中國畫的意境美注重真實有意、意境悠遠,注重在畫作中展現(xiàn)自然真實的狀態(tài),并通過意境表達出畫外的情感與哲思。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真實的設計元素來展現(xiàn)自然美感,并在建筑裝飾作品中營造出悠遠的意境,使建筑空間充滿趣味與和諧之美。在教學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理解如何在建筑裝飾設計中整合自然之美與中國畫的意境美,從而讓觀者能夠感受到建筑裝飾作品的意境美,這一過程旨在增強學生審美意識及藝術表達能力,并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
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山水”為主題的庭院裝飾項目,并指導學生觀察中國畫中的山水意象,學習如何將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建筑裝飾。例如,學生可以結合流水、假山、植物等自然元素,利用天然溪水的造型來表現(xiàn)水體的流動感,讓河水流動更具活力,使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與外界隔絕的寧靜與和諧。在營造建筑裝飾的意境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基于虛實結合來增強空間深度感和層次感。其中,假山的設計不必過于具象,而應注重創(chuàng)新石材的選取和擺放方式,以模仿山石的自然形態(tài),使其與周圍環(huán)境有機融合。此外,在植物的選用上,也要注意與整個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例如,竹子、松樹等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能夠增加自然氣息,并延伸空間的意境,從而進一步增強建筑空間的文化內涵。
3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畫的意境美為裝飾設計提供了獨特的審美視角和創(chuàng)作靈感。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融入中國畫意境美,這能為學生帶來獨特的美學視野與靈感源泉。在學習建筑裝飾課程中,學生可以充分運用傳統(tǒng)美學思想,掌握更為細膩的設計技巧,深刻領悟建筑裝飾藝術中的情感表達與文化傳承內容。在今后的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教師仍需持續(xù)探究中國畫的意境美,從而整合中國畫意境美及建筑裝飾課程內容,實現(xiàn)文化與藝術的融合,將更多東方審美精華注入現(xiàn)代建筑裝飾設計,創(chuàng)作出更有活力、更有意境的建筑裝飾作品?!?/p>
作者簡介:王如華(1990—),男,山東臨沂人,碩士,講師,就讀于濟南大學,就職于菏澤職業(yè)學院;劉圣碩(1996—),男,山東菏澤人,碩士,講師,就職于菏澤職業(yè)學院;丁建才(1995—),男,山東沂水人,碩士,講師,就職于菏澤職業(yè)學院;韓艷丹(1988—),女,山東菏澤人,碩士,講師,就職于菏澤職業(yè)學院;康冬(1992—),男,山東菏澤人,碩士,講師,就職于菏澤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