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格局的優(yōu)化和轉變,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習任務群的落實和應用,轉變教學方法,關注生本理念,重視課堂教學評價,運用多元教學路徑提高教學有效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迎合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通過合理設置閱讀問題、借助電子信息技術、落實學習任務群、融合教學評價以及實踐分層教育思想的方式,充分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可產生諸多積極教學影響,能夠充分提高學生閱讀思維,使其擁有較強的辯證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自新課標政策實施以來,教育部門對語文閱讀教學要求越發(fā)嚴格,導致一些存在的閱讀問題逐漸顯現(xiàn)出來,使閱讀教學效果不佳,難以滿足新課標指導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并分析現(xiàn)階段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此完成教學優(yōu)化,提高教學有效性。
1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
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是教育部門為規(guī)范課堂教學模式,促進教學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干預策略,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產生了諸多影響。
1.1切實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格局,充分落實生本教學理念,打造互動型高效課堂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中,通常以教師作為教育主體,圍繞課程內容對學生展開教學指導,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發(fā)展,無法激發(fā)學生自主性和探究意識。在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中重新規(guī)范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定義,應以學生作為主體,加強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溝通,創(chuàng)造良好溝通平臺與空間,使知識可以在群體中真正流動起來,形成教師輸出、學生吸收,學生提問、教師答疑解惑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加速知識的傳播速度,提高教學質量。
1.2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展開更加精細化的教育指導
由于不同學生之間積累不同和學習能力不同,在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結果形式各異,遇到的問題具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新課標指導綱要中,要求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問題,認識到個體差異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的負面影響。并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難點,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精準施策和科學規(guī)劃,減少無效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切實改善傳統(tǒng)教學氛圍和面貌,使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得到明顯鞏固和提升。
1.3新課標指導綱要也強調了學習任務群以及教學評價的重要性
利用學習任務群加快學生的思想交流,促進知識的內部循環(huán),利用任務群所規(guī)劃的組合學習任務,進一步深化語文內容的探索深度。同時,強化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教學評價,充分把握教學重點和學生學習難點,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發(fā)展形態(tài),借助教學評價的階梯效應,使學生多元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提升與發(fā)展,構建新時期生態(tài)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為學生學習成長提供驅動力。
2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的提出和落實,一些教學問題逐漸顯現(xiàn),不利于有效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影響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的提升與發(fā)展,其中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其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中,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規(guī)劃和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通常以教學結果為設計導向,過于強調教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存在感較弱,在課堂中只作為知識被動的接受者,機械地聆聽教師所傳輸?shù)闹R內容,沒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究機會,無法在課堂中表達更多的觀點和看法,從而抑制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對學生日后的全面發(fā)展和各項能力素養(yǎng)提升產生負面影響。
其二,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無法實現(xiàn)協(xié)同發(fā)展。語文是一門人文類學習科目,所包含的知識內容豐富多元,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的要求也較為嚴格。但由于受到各種學習原因的限制,學生在語文學習表現(xiàn)上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和劣勢,繼而出現(xiàn)差異化學習問題。但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多以統(tǒng)一化教學為主,無法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教育指導,使學生所存在的學習問題逐漸擴大,甚至影響后續(xù)探索學習,從而逐漸成為語文學困生,使個體差異性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負面影響逐漸擴大,導致無法開展有效教學。
其三,學生之間交流互動性較差,不利于知識在學生群體中的傳輸與共享,形成單調刻板的學習氛圍和面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所展開的互動教學大多數(shù)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問答互動為主,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但相對忽略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從而無法借助群體力量撬動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也無法完成思維碰撞,影響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延展思維的發(fā)展。
3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3.1合理設置閱讀問題,指引學生閱讀方向
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再一次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成為學生的“啟發(fā)者”和“引導者”,點撥學生探尋到科學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使單一的閱讀思維實現(xiàn)多維化轉變,實現(xiàn)閱讀能力上的新突破。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合理規(guī)劃閱讀問題,通過各種問題的組合與關聯(lián),讓學生一步步走入正確閱讀軌跡,探尋課文中心思想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之達成情感共識,提高分析能力、閱讀能力以及辯證思維能力。而在設置閱讀問題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課本內容以及教學目標進行合理規(guī)劃,確保每一個問題都能夠打開學生探索課文內容的通道,以此解決閱讀難點,使學生在閱讀時更加具有目標性和方向性,學會在問題中思索、在閱讀中解答,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加強對課文內容的探索和開發(fā),科學設置閱讀問題,為學生指明閱讀方向。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教師可為學生設置宏觀性的閱讀問題,如“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事件嗎?”“這件事對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領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效閱讀,從而更加關注作者闡述的事件以及事件所發(fā)生的影響。在學生初步涉獵課文內容后,可提出一些細節(jié)問題,如“圓明園在被毀之前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提到造成圓明園毀滅的原因有哪些”,以此讓學生帶著細節(jié)問題進一步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深化閱讀,在文中抽絲剝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并通過問題探索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基調,利用共情心理激發(fā)出對圓明園毀滅的憤慨之情。隨后,再向學生提出一系列探索與分析類問題,如“圓明園毀滅對中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圓明園的毀滅說明了怎樣的道理?”如此,通過一系列逐漸加深難度和思想高度的問題設置,引領學生完成初步閱讀、細節(jié)尋找以及情感共鳴,使學生的閱讀行為更加清晰明確,具有方向性,以引導和問題啟發(fā)的方式助力學生完成有效閱讀,從而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2借助電子信息技術,充分提高閱讀趣味
傳統(tǒng)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帶領下,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涉獵和閱讀,從而分析問題,探索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雖然具有顯著的閱讀教學效果,但也具有一定枯燥性和單調性,難以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意愿和閱讀興趣,使語文閱讀課堂的高質量發(fā)展受到影響。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運用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重視學生的學習感受,不斷優(yōu)化閱讀過程,以期通過創(chuàng)新元素和趣味元素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更好地完成閱讀活動。而針對這一教育要求,可通過結合電子信息技術加以實現(xiàn)。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越發(fā)成熟,并給教師帶來更多便利和益處。信息技術具有多元表現(xiàn)形式,包括視頻、圖片、音效等,可給枯燥的閱讀學習活動帶來更多新鮮感,有利于利用吸睛效果緊抓學生眼球,保障聽課質量和效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積極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教學思維,緊抓電子信息技術的多元功能,打造科技化語文閱讀課堂。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可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之前,利用信息技術在網(wǎng)絡中搜尋與草船借箭有關的影視片段或動畫短片,使用多媒體播放設備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枯燥化閱讀過程轉變成為對視頻畫面的觀看過程,以此打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僵局,給學生帶來更多新鮮感和快樂元素。為使信息化教學模式進一步促進學生興趣的提升,教師可適當調整視頻播放的速度和節(jié)奏,在播放到周瑜對諸葛亮提出十天之內造好10萬支箭,而諸葛亮只承諾三天時間便可借到后,教師可將視頻畫面暫停,要求學生圍繞諸葛亮如何能做到三天之內造10萬支箭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此引發(fā)學生對后續(xù)課文內容的好奇心。隨后繼續(xù)播放視頻片段,觀看諸葛亮運用智慧,用草船向曹操“借”來了10萬支箭,可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諸葛亮智慧的敬佩之情,也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觀后感,使學生更加專注觀看后續(xù)的發(fā)展狀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善于開發(fā)電子信息技術,完成趣味化閱讀活動創(chuàng)設,以提高閱讀有效性。
3.3融合分層教育思想,解決不同閱讀問題
學生在學習時會由于認知體系不同、學習能力不同以及思維發(fā)展不同,而在語文學習中出現(xiàn)不同的學習結果。尤其是在閱讀學習中,有的無法找尋到文章細節(jié),有的不能與作者達成情感共識,有的未能掌握正確閱讀路徑,陷入機械的循環(huán)中。各式各樣的閱讀問題影響著學生學習能力和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也阻礙著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發(fā)展。在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下,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發(fā)展問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解決個體差異性問題,從而實現(xiàn)語文閱讀方面的協(xié)同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落實分層教育理念,將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層,將具有相同問題的學生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指導,提出指向性教育指導策略,使學生掌握科學閱讀方法以及有效閱讀技巧,不斷實現(xiàn)自我能力突破,促進閱讀學習能力上的拓展與提升。
例如,教師可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以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了解,將其按照閱讀問題進行分層。如無法找尋到閱讀細節(jié)的學生,屬于閱讀目標不明確,對課文閱讀不充分,屬于具有一定閱讀基礎,卻缺乏閱讀訓練的初級閱讀問題,可劃分為基礎層。而不能與作者達成情感共識的,屬于閱讀理解能力較弱,需規(guī)劃為提高層。對于閱讀能力扎實的學生可歸納為拓展層。以此類推,將具有各種各樣閱讀問題的學生按照問題屬性進行歸納分層,在展開閱讀教學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定向化指導。如對于基礎層學生,需要開展群文閱讀學習活動,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閱讀經驗,從而尋找到正確閱讀方法以及相應的閱讀技巧。而對于提高層的學生,則給學生提供思想豐富,具有充足探討空間的閱讀課文,以充分鍛煉學生閱讀思維,提升閱讀能力。對于拓展層的學生,則需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化閱讀空間,由其選擇自己喜愛的文章內容進行探討,以此逐漸形成高級閱讀思維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分層教學思路,將學生進行有效分層,以切實解決不同閱讀問題,滿足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
3.4構建合作閱讀小組,落實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的重要教育指導要求,需要教師合理分配學習任務,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探討交流。使閱讀學習不再是由教師為主導的單向輸出過程,而是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而得出的學習感悟,助力學生閱讀思維得到有效鍛煉與發(fā)展,切實改善整體閱讀教學氛圍和面貌,為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創(chuàng)造良好空間和條件,從而實現(xiàn)拓寬視野、發(fā)展思維的終極教學目標。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重視新課標教育理念對學習任務群的教育指導要求,以合作的形式為學生分配學習任務群,加快閱讀知識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與共享速度,持續(xù)推進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高質量發(fā)展。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景陽岡》為例,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設置多個閱讀任務群組。具體的閱讀任務群設置如下表所示。
如表中規(guī)劃不同難度等級的學習任務群,在學習“任務群一”中的子任務中,通過生字查找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字儲備,提高對生字的記憶深度。而情節(jié)梳理和角色分析有利于完成閱讀探索,尋找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創(chuàng)作意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落實學習任務群,合理分配學習任務群的任務分配,以促進學生多元發(fā)展。
3.5創(chuàng)設合理閱讀情境,強化學生閱讀感悟
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中較為常用的閱讀教育方法,基于其可以降低閱讀難度,提高閱讀學習質量的教學功能優(yōu)勢而受到教師廣泛關注與使用。閱讀情境是通過營造與課文內容相符合的情境,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的有效的閱讀方法,可借助情境的連接紐帶拉近學生與課文中心思想之間的關系。但在融入情境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做好課前教學準備工作,深度了解感知課文所營造的思想情感以及情緒氛圍,利用相契合的情境介入,使學生能夠通過情境與作者達成情感共識,從而借助情境更好感悟中心思想以及課文主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深入分析課文思想,為學生合理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強化學生閱讀感悟,提高閱讀效果和質量。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景陽岡》為例,該課文內容是以宋代為背景而進行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若要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感悟,則需要從講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入手,營造與課文背景相契合的環(huán)境氛圍,增強學生的代入感,以此提高閱讀成效和感悟。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由學生分別扮演文章中出現(xiàn)的人物,包括武松、店家、過路行人等,充分還原模擬故事中的情節(jié)。在進行角色扮演之前,語文教師可在網(wǎng)絡中搜尋與景陽岡背景相契合的歷史簡介,描述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以及百姓的貧苦生活,使學生帶著一定的情感基調進入角色。如此,能夠使小學生的角色扮演更加契合課文的情感色彩,也可充分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幫助學生以更加真摯的感悟體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中心思想,充分強化閱讀感悟,提高理解深度。
3.6安排讀后續(xù)寫任務,提升閱讀思維高度
讀后續(xù)寫是在閱讀課文內容后進行的續(xù)寫學習,可充分考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度,并結合個人理解以及對后續(xù)的想象完成續(xù)寫,能夠有效鍛煉學生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同時借助讀后續(xù)寫的階梯作用,也可大幅度升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高度,使閱讀學習不再是圍繞課文內容進行的機械瀏覽,或生搬硬套的閱讀分析,而是充分拓展學生個人認知,融合自身理解對課文進行的再度創(chuàng)作,切實弱化閱讀學習的單調氛圍和枯燥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和對課文內容的探索欲,提出更多新穎有趣的閱讀觀點,并在后續(xù)寫作中進行實踐與應用。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合理安排讀后續(xù)寫任務,在考查學生閱讀成果的同時也能有效強化寫作能力,以助推學生閱讀思想高度提升。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牛郎織女(二)》為例,牛郎織女最后的結局引起學生的唏噓不已,也帶來了許多的遺憾和不舍。語文教師可要求學生針對牛郎織女的后續(xù)故事進行續(xù)寫學習,內容可以是結合個人的美好想象對后續(xù)的美化續(xù)寫,也可是對牛郎在地上人間展開的故事續(xù)寫,或是織女在天上展開的故事續(xù)寫。為給學生讀后續(xù)寫提供更多思路和指引,教師也可提供一些提示,如果你是玉皇大帝被他們的故事感動,會給他們日后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轉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合理利用讀后續(xù)寫任務,充分夯實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充分鍛煉想象力,在讀后續(xù)寫中提高閱讀思想高度。
3.7融合課堂教學評價,促進有效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評價不僅是新時期的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更是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所提出的核心育人理念。評價不只是對學生一段時間學習情況的總結,更是考查學生學習成長狀況的觀察記錄,使教師能夠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展開全方位了解,以便于提出更加精確化的精準教學,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學習需求,以此依托系統(tǒng)性、標準化的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充分支持有效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與建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添加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并拓展教學評價的開展方式,使教學評價能夠成為教師優(yōu)化教學活動的參考和指引,從而更好支撐學生的能力拓展與提升。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通過教師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兩種方式,有效落實課堂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針對教師評價而言,可結合學生課堂表現(xiàn)、閱讀問題回答狀況來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以及閱讀能力,以便于提出更加精準化的教育策略,助力學生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高效發(fā)展。而對于學生相互評價而言,可組織學生成立合作學習小組,由小組成員結合成員之間在小組中的閱讀表現(xiàn)進行相互評價,促使學生對自身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具有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以便于明確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重視新課標的教育指導要求,有效落實課堂教育評價,以促進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開展。
4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的落實,奠定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全新發(fā)展格局和教學面貌,需要教師充分落實生本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提供針對性教育指導。并積極開發(fā)信息技術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優(yōu)勢,優(yōu)化整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為課堂增加更多亮點和特色,借助教學評價完成對閱讀教學的細化和優(yōu)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以新課標教育指導要求為指引,加強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將各種教育模式組合使用,以實現(xiàn)有效閱讀教學。
(作者單位:淄博市張店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