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是《荀子》當中的一篇,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將此篇節(jié)選入教材。通過比較大量文獻中的注釋發(fā)現,教材中的“槁暴”“挺”“致”的注釋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和探究。對于語文課本注釋的辨正和完善不僅有助于提升教材編寫的嚴謹程度和教師教學的科學性,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以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槁暴”注釋辨正
“槁暴”所在的原文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盵1]84
《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注:“槁暴,曬干。槁,枯。暴,曬?!盵1]84
楊倞注《荀子》:“槁:枯。曓:干?!盵2]1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注:“槁曓,通‘藃暴’。翹棱,木頭由于受潮暴曬而變形,即今所謂‘翹了’?!盵3]399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中“暴”為多音字,讀bào和pù。讀pù時,其解釋為“曬”,《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稘h書·王吉傳》:“夏則為大暑之所暴炙”。兩則例子都明確地詮釋了這個詞在實際運用中的含義。常用的成語有:一曝十寒。又說此意義后來寫作“曝pù”。[4]12
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槁,枯。曓,同曝,曬干。槁曓,枯干?!盵5]172
郭錫良主編《古代漢語》注:“槁(gǎo):枯。暴(pù):干?!盵6]647
郁賢皓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1卷(第2版)》注:“槁,干枯。暴(pù),曬?!盵7]215
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槁,枯干。 曝pù,曬干?!盵8]25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荀子》方勇、李波譯注:“槁,通‘熇’,烤。暴pù,曬?!盵9]24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槁:枯干。暴:曬。槁暴:曬干。”[10]2
從上述注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大多數“枯槁”的注釋在沿襲楊倞注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fā)展,差別較大的是王力在《古代漢語》中的注釋。通過多角度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王力注為“槁曓,通‘藃暴’”是有一定依據的。
首先,從句意來看,文章這兩句是設喻說理,通過木為輪來比喻人受教育的變化發(fā)展,以此來說明人的天性和本質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得到改造和培養(yǎng)的?!吨芏Y·考工記·輪人》對木為輪的過程有詳細記錄:“凡斬轂之者,必矩其陰陽。陽也者,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養(yǎng)其陰,而齊諸其陽,則轂雖蔽不藃?!盵11]1072意思是在切割車轂木材之前,必須考察其陰陽兩面。陰此處指的是樹木朝向和背離太陽的一面,由于朝陽部分長期接受陽光照射,其木質細膩堅硬,而背陰部分由于較悶濕,木性則溫和寬松。因此,需要通過火來烘烤背向太陽的一面,以此使其和朝向太陽的一面一樣堅韌緊致,這樣做成的輪轂,就算用壞了也會不藃。鄭玄注:“藃,藃暴,陰柔后必撓減,幬革暴起。”“藃”字,鄭眾說:“當作秏?!薄稄V韻·號韻》:“秏,減也。……俗作耗?!薄稄V韻·號韻》與“秏”同小紐有“藃”字,《廣韻》“藃”字下說:“藃,縮也?!卑脆嵄娬f法,“藃”是通假字,通“耗”,即木材收縮減少。段玉裁《周禮漢讀考》云:“‘陰柔后必撓減’,所謂耗(藃)也;‘幬革暴起’,所謂暴也。”孫詒讓在《周禮正義》中則強調了盡管兩者的解讀并非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它們的含義是相互聯系的。根據上述對“藃”的解釋可以知曉:“不藃”,就是“不藃暴”[12],即輪轂不再因使用而撓曲減損變形,纏束在輪上的皮革也不會因之裂開暴起。“藃暴”即“藃”,可作偏義復詞言,即在制作輪木的過程中的“撓減”或者“損耗”。這個說法也在《勸學》中有提及,并以“槁暴”表達出來。因此,王力將其理解為“翹棱”是不準確的,這與《周禮·考工記·輪人》中的論述不相符,也不適用于《勸學》的情境中。
其次,從文章的上下文來看,在《勸學》中將“槁暴”釋為“耗損”“撓減”時比釋為“干枯”“曬干”更能解釋得通?!半m有槁暴”一句是對應“其曲中規(guī)”而言的,“雖”在此處表示的是一種讓步,也就是說,在把輪轂木材彎曲到符合圓形的弧度的過程中,輪轂木材可能會受損或變形,但是它也“不復挺”,這是由于煣的影響。也就是說,木材在煣的過程中已經發(fā)生了改變,而并非在因煣彎曲后再在其他情況下發(fā)生改變。
所以,可以考慮將“槁暴”釋為“耗損”“撓減”。
二、“挺”注釋辨正
“挺”所在的原文為“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注:“挺,直?!盵1]84
楊倞注《荀子》:“挺,直也。《晏子春秋》作‘不復贏矣’。”[2]1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注:“挺,直?!盵3]399
郭錫良主編《古代漢語》注:“挺:伸直?!盵6]647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挺,直?!盵10]2
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挺:伸直?!盵5]172
郁賢皓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1卷(第2版)》注:“挺:挺直?!盵7]215
按:“復”字語用,亦表動作之反復。楊倞訓“挺”為“直”以及語文教材中也釋“挺”為“直”,“直”非動作義。而“伸直”“挺直”皆是人的動作,用來形容轂材似乎不太恰當。追溯古代文獻中“挺”的注釋,有以下例子:
《后漢書·臧宮傳》:“宜小挺緩,令得逃亡,逃亡則一亭長足以禽矣?!崩钯t注:“挺,解也?!?/p>
《禮記·月令》:“挺重囚,益其食?!编嵭慕忉尀椋骸巴Γq寬也?!蓖瑯拥谋硎?,也出現在《呂氏春秋·仲夏紀·仲夏》這本書中,高誘釋此二句時注:“挺,緩也。”
《呂氏春秋·仲冬紀·忠廉》:“雖名為諸侯,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备哒T注:“挺,猶動也?!?/p>
從以上的這些記載來看,“挺”有松脫、寬緩、松解的意思?!蛾套哟呵铩绕s上·曾子將行晏子送之而贈以善言第二十三》:“今夫車輪,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圓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嬴矣?!盵13]362“嬴”與“贏”通,正有松脫寬緩的意思,與楊倞在解讀《荀子》時所說的“挺,直也”相映成趣?!蛾套哟呵铩纷鳌安粡挖A矣”?!摆A”古音隸定母耕部,“挺”也隸定母耕部,二字可通。
將“挺”的“松脫”“寬緩”之義代入原文中,可以解釋為“木材筆直,合乎墨匠用來取直的墨線,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完全彎曲成車輪,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guī)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在此過程中)即使木材有損耗削減,也不至于又松脫開來”。
三、“致”注釋辨正
“致”所在的原文為“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1]84這句話用設喻說理,來闡述要學會借助外力外物的幫助。
《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注:“致,到達?!盵1]84
《說文解字》中:“致,送詣也。從又,從至,陟利切?!盵14]112
郭錫良主編《古代漢語》注:“致千里:能遠行千里;致:使達到?!盵6]648
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致千里,能遠行千里。致:使達到?!盵5]172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注:“致,使……至?!盵3]400
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致千里,到達千里之外。致,使至,使到達?!盵8]354
郁賢皓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1卷(第2版)》注:“致,到達?!盵7]215
從以上注釋我們可以看出,對于“致”注釋的主要分歧在于“致”是否含有使動義。一些注釋解釋“致千里”時將使動省去,而單獨釋“致”時大部分都釋為使動用法。語文書中單獨釋“致”卻將使動省去,這是否有不妥當之處呢?若將“致”單純理解為“到達”,那此處的“致”與后文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至”就并無分別,古人為何不用兩個一樣的字呢?所以筆者以為此處的“致”并不能簡單地釋為“到達”。
《說文解字》:“致,送詣也。”這就是說,“致”是“送達”的意思。如面致、致意。如:“凡我同盟,齊心一力,以致臣節(jié)?!庇秩纭盾髯印そ獗巍罚骸斑h方莫不致其珍?!痹凇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當中,“致”也有“到”的意思。那么,為何王力、郭錫良等人都將《勸學》中的“致”釋為使動義呢?我們不妨從原文的意思上來看?!暗歉叨校鄯羌娱L也……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一句話隱藏了“人”作為主語,即應該是“ (人)登高而招”“ (人)順風而呼”。且其“……者”,者字結構構成一個名詞性詞組,作為“致千里”“絕江河”的主語,即“利用車馬的人到達千里”“利用船槳渡河的人橫渡江河”。但文中并不僅僅是陳述利用車馬和船槳可以“致千里”和“渡江河”這一實事,而是要強調利用外物可以幫助人達到更遠大的目的,所以必須強調是“輿馬”和“舟楫”使人能夠到達千里,橫渡江河。達到千里之遠的地方不是通過自身的逐步累積,而是通過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的效果。所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千里”應理解為“使……達千里之地”。
“致”雖然是一個較為簡單的文言實詞,但對于接觸文言文較少,并且接觸的文言文大多來自語文教材的中學生來說,教材編者對文言注釋進行細致區(qū)分是有必要的,這不僅能讓他們提升思維的嚴謹性,也能為他們之后的文言文閱讀打下基礎。所以,在語文教材中將“致”簡單解釋為“到達”或許還不夠。
四、結語
在現行的教材中,諸如“槁暴”“挺”以及“致”等詞匯的注釋,盡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習者提供了指引,但細細品味之下,我們不難發(fā)現,這些注釋仍留有相當的空間供我們進一步深思與探討。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當對這些注釋采取“一刀切”的否定態(tài)度,而是應當以一種審慎而開放的心態(tài),對它們進行更為細致且深入的考察與研究。本文中所提出的觀點,僅僅是筆者個人在廣泛閱讀與深入思考后的一點淺見,其目的在于引發(fā)更多人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要使我們的語文教材在注釋方面更加趨向于“確解”,這無疑需要匯聚來自四面八方的智慧與力量。更多的專家、學者需要投身于這一領域,通過他們的深入研究與廣泛探討,為教材注釋的完善提供更為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隨著統(tǒng)編版教材的廣泛使用,學生在學習中因教材不同而導致知識點不統(tǒng)一的現象得到了極大的緩解,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欣喜的進步。但與此同時,這也對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嚴謹性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在文言文的注釋問題上,不同的學者往往會有著各自獨到的見解與觀點。這些觀點或相同、或相異,共同構成了我們理解文言文注釋的多元視角。然而,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由于篇幅、目的以及讀者群體等多種因素的限制,我們很難做到對所有學者的觀點進行全面分析與囊括。即便如此,我們仍應當努力使教材的注釋符合歷史背景、符合文意、符合作者思想,以確保其準確性與權威性。
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他們除了需要按照課標和教材的要求進行備課之外,還應當對教材的注釋進行更為深入的匯釋辨正。這既能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同時,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不唯教材”,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思維與判斷能力。讓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多方搜集整理資料,了解教材注釋的由來,甚至對其可能存在的錯誤進行思考與辨析。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將有助于培養(yǎng)出更加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
作者簡介:陳瑜(2001—),女,土家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荀況.荀子[M].楊倞,注.耿蕓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1卷(第2版)[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9〕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荀子[M].方勇,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10〕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1〕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周禮[M].徐正英,常佩雨,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
〔12〕喬德平.《勸學》注釋辨正[J].中學語文教學, 2013(3):63-64.
〔13〕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晏子春秋[M].湯化,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