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思想深邃豐盈,他把中華文藝帶到外交舞臺上,增進了國家之間的文化交往和民心相通。在周恩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國文藝工作者肩負使命,用文化藝術精品服務國家文化外交大局,為祖國的外交事業(yè)搭橋鋪路、增光添彩。
周恩來總理在分管新中國外交26年的生涯中,共有107個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他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奠定了國家間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基礎,至今仍然在指導中國的外交工作。周總理把文化藝術帶到外交舞臺上,為新中國外交披上了絢麗的色彩,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我們要學習周總理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精神,促進國與國之間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一、雜技藝術成為新中國外交的“先行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為此,毛澤東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就提出了在獨立自主根本原則下“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三條外交方針。周恩來總理以非凡的智慧和才干,創(chuàng)造性地開啟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人民外交實踐。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新中國在國際上站穩(wěn)了腳跟。眾所周知,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了中華民族不再遭受外敵欺辱,為了勞苦大眾翻身當家作主,與國民黨反動派以及帝國主義、買辦資產(chǎn)階級進行了數(shù)十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爭取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但是,在美國等西方勢力長期的打壓、詆毀、封鎖下,世界上許多國家并不了解在中國土地上發(fā)生的一切,更不了解新中國和新生的人民政權。新中國百廢待興,急需在做好國內(nèi)事情的同時,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向世界介紹新中國、宣傳新中國、展示新中國。在周總理看來,國與國之間除了進行正常的外交談判、國事訪問等外,國與國之間人民的往來、民間文化藝術的交流互動,更是消除隔閡、增進感情和友誼的橋梁紐帶。
中國雜技歷史悠久,卓立于世界雜技之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雜技作為外交先行官,積極服務于國家外交大局。1950年,蘇聯(lián)迎來十月革命勝利30周年,蘇聯(lián)政府決定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慶典活動。毛主席和周總理決定派中國藝術團訪問蘇聯(lián),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高超的藝術水平和嶄新的精神風貌。周總理親力親為,要求從全國各地選拔具有特殊才藝的人員組成演出團隊。由于全國解放不久,國家沒有專業(yè)的藝術團體,選出的演員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準備的節(jié)目雖然豐富,卻五花八門。有被稱之為雜耍、馬戲的,有叫魔術、口技、玩把式的。周總理把節(jié)目全部審核完后說,就叫“雜技”吧。這些節(jié)目娛樂形式豐富,類似古代的百戲、雜樂、傀儡戲,基本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傳承?!半s”是它的整體特征,通過形體演繹無聲的藝術,容易被語言不通的外國觀眾所接受?!爸腥A雜技團”隨即成立。從此,中國民間的雜耍、馬戲、魔術等,有了統(tǒng)一的名字——雜技。1950年,中華雜技團肩負特殊的外交使命,一行72人赴蘇聯(lián)開展友好訪問和演出。中華雜技團的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在莫斯科等六大城市演出106場,觀眾達27萬多人,受到蘇聯(lián)人民的熱情歡迎和稱贊,也獲得蘇聯(lián)政府很高的禮遇。蘇聯(lián)莫斯科文獻電影制片廠將中華雜技團的演出活動拍攝成紀錄片,在蘇聯(lián)、東歐放映,引起轟動和關注。在周總理的親自指揮部署下,中華雜技團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出訪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芬蘭、丹麥、瑞典、奧地利等14個國家。這些國家有的尚未與中國建交,他們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清朝穿旗服、留長辮子的刻板印象中。但他們從中國古老傳統(tǒng)雜技當中,看到新中國是熱愛和平、友好相處的,中國人民是勤勞、善良、文明、勇敢、樂觀、智慧的人民,進而增強了對新生社會主義中國的了解與信任,增進了國與國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情感。雜技以其獨特的跨越語言障礙的魅力,為新中國外交書寫了輝煌燦爛的一頁。
二、戲曲藝術成為新中國外交的“潤滑劑”
周總理曾形象地稱,對外文化交流是外交工作兩翼中的一翼,這一翼用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50年歌劇《白毛女》赴民主德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這是紅色革命題材第一次走出國門。出發(fā)前,周總理對演員說:“你們出去不僅代表新中國文藝工作者,而且肩負文藝先行者的重任,是步出國門播種友誼,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痹诮鸨梯x煌的德累斯頓歌劇院,《白毛女》首演就迎來一片掌聲。1953年捷克斯洛伐克還將中國歌劇《白毛女》改編成話劇,邀請中國藝術家前去觀看。
1954年,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在日內(nèi)瓦舉行,中國派出了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180多人組成的代表團。周總理認為,參與會議解決國際紛爭很重要,向世界展現(xiàn)新中國,打破國際上對新中國的偏見也同樣重要。在會議上,美國不甘心在戰(zhàn)場上的失敗,刁難、排擠、打壓中國,試圖在政治外交上削弱中國的國際地位。美國代表說,在日內(nèi)瓦看不到共產(chǎn)黨統(tǒng)治下的幾億中國人的真實生活。周總理即刻為會議代表和記者舉辦中國電影招待會,展示經(jīng)過戰(zhàn)火洗禮的年輕共和國的風貌。美國一些記者看了紀錄片里的閱兵場面后,又挑起事端,說中國宣傳軍國主義。在非議、質(zhì)疑和僵局面前,周總理說,東西方雖然有生活習慣和觀念上的差異,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精髓是相通的。他邀請與會代表和記者,一起欣賞中國的彩色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觀看后,紛紛被戲曲演繹的凄美愛情故事所打動,進一步了解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就連一些西方記者也不無感慨:原來中國人的禮儀和道德準則是克制,看到自己心愛的情人,竟然可以不擁抱、不接吻,相比之下,我們太張揚、太傲慢了。蘇聯(lián)代表團團長莫洛托夫稱贊,中國的愛情故事在日內(nèi)瓦會議起到了非同凡響的作用。
周總理說,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要勇于輸出本國文化,用文化帶動外交、促進外交。在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周總理特意邀請在瑞士隱居的世界電影大師卓別林到中國代表團駐地做客,向卓別林介紹中國戲曲文化。卓別林被深深吸引,也折服于周總理的個人魅力,在接下來的數(shù)年里,他一直默默支持中國。當中國木偶藝術團在巴黎演出時,卓別林帶著家人專門乘飛機前去捧場,以自己的影響力宣傳中國和中國文化。
20世紀50年代,中日沒有邦交關系。周總理提出發(fā)展中日關系重點在民間的觀點,動員在日本民間有較高聲譽的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率中國京劇團到日本訪問演出。周總理向藝術家指出:“我們送戲上門,是唱給日本人民聽的,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都是戰(zhàn)爭中的受害者。”梅蘭芳在日本的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將所得收入全部捐給廣島原子彈的受害者與戰(zhàn)爭留下的孤兒。日本掀起了“梅蘭芳熱”。日本青年觀眾渡邊城寫信說:“藝術讓兩個具有巨大心理隔閡的民族聯(lián)系在一起了。”日本詩人茨木則子寫下一首懺悔詩《內(nèi)疚的掌聲:致梅蘭芳》。她表示,梅蘭芳的表演之美引發(fā)日本人的罪惡感,正是日本的侵略讓中國人遭受了戰(zhàn)爭的痛苦。新中國廣大戲曲藝術工作者不負重托,把特色鮮明的戲曲藝術送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精湛的表演技藝,為新中國外交開拓新局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舞蹈藝術成為新中國外交的“助推器”
在周總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外交思想的引領下,舞蹈作為新中國外交的得力助手,在國與國文化互動與民間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周總理要求中國藝術家既要把本民族舞蹈發(fā)揚光大,也要善于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民族舞蹈。在周總理的指導下,新中國舞蹈藝術全面啟動,古典舞、民間舞、芭蕾舞等不同舞種紛紛建立起自己的藝術規(guī)范,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優(yōu)秀作品,比如戴愛蓮的《荷花舞》、刀美蘭的《金色孔雀》、趙青的《寶蓮燈》、崔喜善的《長鼓舞》等。許多國家還派專人到中國學習舞蹈藝術。“東方歌舞一枝花,決心學好亞非拉?!?962年,周總理根據(jù)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需要,提出成立東方歌舞團。這是新中國最負盛名的國家級藝術團體,代表中國出訪過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助力良好國際關系,建立、推動他國對中國文化和國家形象的認同上,發(fā)揮了“文化使節(jié)”的獨特作用。
在周總理的運籌帷幄下,新中國外交史上既有“小球轉(zhuǎn)動大球”的乒乓外交,也有以紅色芭蕾交流為契機的“芭蕾外交”。比如《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被海外友人稱之為“來自中國的紅色芭蕾”。1963年,周總理對中央芭蕾舞團的領導和演員們說:“你們已經(jīng)演了十年西方、蘇聯(lián)的芭蕾舞劇了,是不是可以搞一個革命題材的劇目?”1964年,由同名電影改編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登臺亮相了。這是按照周總理“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要求,用西方芭蕾形式進行民族化改革的首次嘗試。毛主席觀看后對這部戲給以很高的評價:“方向是對的,革命是成功的,藝術上也是好的?!辈痪茫诙堪爬傥鑴 栋酌氛Q生。《白毛女》還與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有密切的關聯(lián)。世界上第一個將中國電影《白毛女》改編成芭蕾舞的就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松山芭蕾舞團由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夫婦創(chuàng)建于1948年。1952年,他們從日本國會得到周總理贈送的中國電影《白毛女》拷貝,決定將這個中國故事改編成芭蕾舞劇。1955年他們改編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在日本首演。同一年,松山樹子訪問中國。周總理請來在中國歌劇和電影里扮演“喜兒”的王昆、田華,周總理高興地對松山樹子說:“歡迎白毛女回娘家?!睆哪菚r起,松山芭蕾舞團和它的芭蕾舞劇《白毛女》,成為連接中日友好關系的紐帶,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1972年,應日方邀請,上海舞劇團一行208人到達日本。這次民間性質(zhì)的出訪成了中日關系的“破冰之旅”。上海舞劇團在日本巡演一個多月,以古典芭蕾舞的形式演出現(xiàn)代革命題材的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以及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日本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中國代表團訪問演出獲得成功的消息,在國際上也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當代表團離開時,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向中方拋出了意向訪問中國的橄欖枝,同時日方建議代表團乘日航包機從東京直飛上海。周總理立即指示代表團乘日航包機回國,要求上海方面熱情接待日方機組。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正式建交。田中角榮說,同中國建立正常邦交是他任期內(nèi)最重要的外交任務,當年的芭蕾外交功不可沒。紅色芭蕾外交,對于在新時代運用藝術形式向世界人民講好中國故事,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社,1990.
[2]劉志新.百年黨史關鍵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周恩來自述[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文獻出版社,2004.
[4]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曹應旺.周恩來經(jīng)歷記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張小蘭.王昆憶早期文化交流:周總理告誡我不要改變唱法[N].中國文化報,2011-03-31(6).
[8]王明武.周恩來生平全紀錄[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文獻出版社,2004.
[9]任晶晶.周恩來在日內(nèi)瓦會議的外交藝術[J].黨史縱覽,2020(3).
[10]唐蕊.略論周恩來的談判藝術[J].黨史文匯,2010(12).
[11]周麗娟.周總理與卓別林的一段難忘的情誼[N].人民政協(xié)報,2019-01-06(5).
[12]李連慶.大外交家周恩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朱鵬英.周恩來的對日外交藝術[N].中華讀書報,2007-07-02(8).
[14]李洪峰.舉輕若重的偉大公仆——學習周恩來的領導藝術和領導作風[J].黨建,2015(3).
[15]夏莉娜.王昆:從延河邊走來的紅色歌唱家[J].中國人大,2009(3).
[16]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17]李嘉.論中國舞蹈發(fā)展歷史的幾個過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2).
[18]周瑋.中央芭蕾舞團一個甲子的回顧與展望:融匯中西走向世界[J].藝術研究,2020(1).
[19]毛毳.新中國“音樂舞蹈史詩”六十年[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5).
[20]李連慶.大外交家周恩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1]朱媛.舞動中日“芭蕾外交”,“喜兒”與上海的不解情緣[N].新民晚報,2021-05-26(5).
[22]趙雪花.芭蕾舞傳遞的半個世紀中日友誼[J].中國藝術研究,2012(10).
[23]肖向前.破冰之旅:中日建交珍聞[J].縱橫,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