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品質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依托問題、基于語篇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的思維從具體走向抽象,發(fā)展思維的概括性、邏輯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
【關鍵詞】小學英語;思維品質;問題;語篇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7-0067-03
【作者簡介】費珊琳,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1)教師,高級教師,淮安市英語學科帶頭人。
思維品質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其是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下文,筆者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如何在英語課堂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基于問題發(fā)展思維能力
問題是思維的原點,基于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以下,筆者結合繪本教學作具體闡述。
1.抓主題,知梗概,發(fā)展思維的概括性
學習一篇新的繪本,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繪本的主題,概括故事情節(jié)或主要內容,讓學生對繪本有全面了解和整體感知,而這則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概括性。
如在繪本The Little Elephant Wants to Fly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圖片環(huán)游的任務,在學生快速瀏覽繪本圖片后,教師設計了概括性問題“At first the elephant wanted to fly,at last did the elephant still want to fly?”,以幫助學生抓住繪本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學生閱讀后,作出回答:“At first the elephant wanted to fly,because he admired the other animals. At last he didn’t want to fly, because he was confident.”答案的背后是學生概括性思維的發(fā)展。
2.覽細節(jié),曉分層,發(fā)展思維的邏輯性
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六個層級:識記、領會、運用、剖析、評判與創(chuàng)造。在這六個層級中,識記、領會、運用被認為是低階思維,而剖析、評判和創(chuàng)造則代表了高階思維。在繪本教學中,筆者根據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理論,設計了一系列問題,旨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繪本The Little Elephant Wants to Fly中談及小象羨慕天空中的小鳥,萌發(fā)了想飛的愿望。結合該內容,圍繞不同的思維層次,教師一開始設計了問題“What did the elephant do to fly? (記憶)Did he succeed?(評價)”。這兩個問題僅限于文本的表層信息搜索和初步事實判斷,缺乏對文本內涵的深入挖掘,未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于是,教師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對問題進行了重新設計,增設了涵蓋理解、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等層級的新問題:(1)The little elephant wanted to fly at first. Did he still waned to fly at last?(分析)(2)What did the elephant do to fly?(記憶)Did he succeed?(評價)(3)The little elephant failed. Can you help him to fly?(創(chuàng)造)。隨著問題層級的增加,學生思考連貫且愈發(fā)深入,對文本的理解也愈發(fā)透徹。其中,分析型問題“Did he still want to fly at last?”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并整理文本中顯性和隱性的因果邏輯關系,同時發(fā)展他們捕捉文本中事件間邏輯關系的能力。評價性問題“Did he succeed?”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根據文本作出推斷。創(chuàng)造性問題“Can you help him to fly?”讓學生熱烈討論,思考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不同類型的問題構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鏈,促使學生進行連貫思考。
3.依圖示,明結構,發(fā)展思維的深刻性
了解了語篇的主要內容后,就要帶領學生明確語篇的結構脈絡,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故事發(fā)展流程圖、結構圖等來幫助學生整理思路,清晰呈現信息的層次和邏輯關系,幫助他們深入地思考問題,使學生由“線性思維”轉化成“網狀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如讀完繪本Old MacDonald’s Farm后,學生知道主人公Eric和Chris不想在一起工作,對彼此很生氣。教學中,教師設計問題“(1)What will they do?(2)What are they quarrelling about?(imagine and act)(3)What will their father do?”,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表演。隨著問題層級的提升,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深入,對人物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學生整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進行熱烈討論,思考后給出多種答案,據此,逐漸完成故事發(fā)展流程圖。
有了故事發(fā)展流程圖,學生就可以順利地進行個人陳述、同伴交流和小組分享等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識別關鍵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系,思維也逐漸走向深化。
4.鑒文化,悟價值,發(fā)展思維的批判性
在進行語篇閱讀時,學生不僅要理解文本的表層信息,還要洞察其背后的深層內涵。教師可通過預測、推論、比較等方法帶領學生領悟文本的內涵及蘊含的價值觀等,并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在繪本Old MacDonald’s Farm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一系列問題進行預測、探究、推論、比較并發(fā)表見解。
Step 1 Predict
After doing this,what does the father say?Who can run the farm better?What troubles might he have?
以上問題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和線索預測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通過預測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幫助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更加主動地尋找線索,驗證自己的假設。
Step 2 Infer
教師展示繪本主人公Eric和Chris遇到的諸多麻煩中的一個,在多媒體設備的支持下,一點一點呈現繪本圖片內容,同時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What is the trouble? Does his father help him?What will Chris do?”,并鼓勵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進行推測,再通過精讀確認自己的推論是否正確。
Step 3 Compare
T:Please compare the two pictures,tell me the differences. At first...,at last...
比較能讓學生在閱讀時,找出相似和差異之處,從而更好地理解繪本獨特的文化主題。
通過這些方法,學生不僅能理解繪本的內容,還能學會獨立思考,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二、依托語篇實現思維發(fā)展
當學生獲得大量的信息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對信息進行梳理,化繁為簡,由表及里,探尋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guī)律,并在生活中應用規(guī)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步從形象思維發(fā)展到抽象思維。
1.基于語篇,在比較與分類中,化繁為簡
語篇是承載語言意義的單位,教師以語篇為依托,開展“基于”“深入”與“超越”語篇的多元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落實對語篇內容的必要整合或重組,化繁為簡,能滿足學生高效學習及思維發(fā)展的需要。
基于語篇類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認知語篇主題及內容,如教學譯林版六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時,教師可以構建以下兩項基于語篇類活動。
Activity 1:自主閱讀Story time語篇,了解單元主題及內容。
Activity 2:口頭復述,完成對Story time語篇內容的基本梳理和簡要表達。
第1項活動需要學生自主閱讀語篇,提煉主題信息。為了助力學生的自主閱讀,教師對單元內容進行了重組,如將Grammar time板塊的教學置于Story time板塊教學之前,即結合Grammar time板塊讓學生先進行語句的理解,等學生基本掌握后,他們就可以自主閱讀Story time板塊的語篇了。自主閱讀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文本脈絡圖進行第2項活動,此活動一方面可以檢查學生的語篇理解情況,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語篇內容進行消化吸收、化繁為簡。
2.深入語篇,在分析與綜合中,由表及里
在完成基于語篇類活動后,教師便要增加教學深度,開展深入語篇類活動。就六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的教學而言,這類活動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敘事方式,增進對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并為后續(xù)教學打下基礎,如教師可以構建以下兩項活動。
Activity 1:作者對環(huán)境問題的敘述,分為幾個方面?請細致分析語篇并加以梳理和概括,然后用思維導圖將探究結果呈現出來。
Activity 2:結合你對語篇的理解和對自身經歷、見聞的回顧,在小組內分享自己在“人與自然”話題方面的感受與見解,并與同伴交流,形成對單元主題“Protect the Earth”的認知,最終將本組成員的想法精煉整合。
以上活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語篇。第1項活動能助力學生形成關于語篇的結構化知識,教師可以將Fun time板塊前置,用以幫助學生掌握作者在單元主題敘述方面的思路與邏輯,加深學生對語篇的理解。第2項活動是小組合作,教學時可融合Checkout time板塊,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中,探究單元主題意義。
3.超越語篇,在抽象與概括中,遷移運用
開展超越語篇類活動是為了擴充學生認知,引導學生在實現對新知識的抽象概括后進行遷移運用。以六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構建以下幾項活動。
Activity 1:運用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以及語言知識,閱讀譯林出版社《種子英語分級閱讀》六上的繪本Let’s save it,了解文本內容。
Activity 2:結合自身經歷,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發(fā)現的城市環(huán)境問題,分析環(huán)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議。
Activity 3:小組共同制作環(huán)境保護手抄報,在手抄報中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體現自己對周邊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并給出自己的建議。
Activity 4:制作海報,在海報中繪制圖畫、設計標語,號召更多的人保護環(huán)境。
以上,第1項活動能讓學生超越語篇,在繪本閱讀中獲取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更多信息,這能加深學生對主題的認知,鍛煉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2、3、4項活動則是為了引導學生從教材語篇過渡到自身現實生活,立足現實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能增進他們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經歷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整體消化與鞏固單元所學,還能實現思維發(fā)展、品格塑造。
本文,筆者從兩個維度闡述了如何在英語課堂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即依托問題和基于語篇,當然在實踐中這兩個維度是合二為一的。未來,筆者將和同行一道思考、探索、運用更多的方法策略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鄭鴻穎,吳美君.指向單元整體教學的英語課程逆向設計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J].英語學習,2023(4):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