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跨學科學習已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闡述了“四重維度”與“跨學科學習”的概念,分析了“四重維度”下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應堅持的原則,探究了“四重維度”下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育人價值,即通過知識融合促進學科間知識的互聯互通,利用技能交叉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文化整合加深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通過價值觀塑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四重維度”;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
作者簡介:丘紅慧(1967—),女,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教師發(fā)展中心附屬石龍小學。
單一學科知識的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需求,因此跨學科學習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學語文作為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核心學科,承擔著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了解多元文化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因此,如何有效地將小學語文教學與跨學科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當前教育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可以從知識融合、技能交叉、文化整合與價值觀塑造這“四重維度”出發(fā),培養(yǎng)具有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全面提升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效果。
一、“四重維度”與跨學科學習概述
(一)“四重維度”
“四重維度”,即知識融合、技能交叉、文化整合與價值觀塑造四個維度,旨在深化對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育人價值的認識與實踐,促進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化的同時,實現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文化視野的開闊及價值觀的健康發(fā)展。其中,知識融合維度強調在語文教學中整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優(yōu)化與知識框架的重構。技能交叉維度注重通過語文學習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運用多樣的思維技能有效應對復雜問題。文化整合維度旨在通過語文教學深化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培育其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價值觀塑造維度則是通過跨學科語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其道德意識、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二)跨學科學習
跨學科學習的核心在于通過跨學科的視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激發(fā)其探究未知的興趣,培養(yǎng)其在多元復雜社會中有效溝通和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引入跨學科學習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有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此外,跨學科學習強調對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在實踐活動中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構建一個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跨學科學習能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為學生全球視野的形成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奠定基礎。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學生能夠在不同文化和學科背景下思考和交流,從而增強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1]。
二、“四重維度”下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應堅持的原則
(一)堅持學科立場,兼具跨學科特性
跨學科學習并不是對分科學習的否定,這一理念的提出是為了補充和深化分科學習。因此,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要堅持學科立場,以小學語文學科內容為核心,在此基礎上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內容,體現知識、技能、文化、情感的跨學科性,同時又保持語文學科的本質和特色。教師所選擇的跨學科主題內容要符合學情,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在實際教學中的可操作性,保證跨學科學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以學生為中心,優(yōu)化實踐體驗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占據課堂主體地位,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桎梏,以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為出發(fā)點,為學生提供深度學習的機會和空間,這是實現知識融合、技能交叉、文化整合和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所在。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原則,在結構化的主題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組織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優(yōu)化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體驗感,促使學生完成對知識、能力、文化及情感的自主建構。
三、“四重維度”下提升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育人價值
(一)知識融合維度,實現全面發(fā)展
知識融合維度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數學、科學、藝術等學科元素,形成一個互補和交叉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方法不是簡單地將各學科知識并列呈現,而是要在課程設計中尋找各學科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通過語文教學來深化學生對其他學科概念的理解與應用。教師要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探索科學現象、解決數學問題或者鑒賞藝術作品,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水滴的旅行》描述了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旅行,以充滿童趣的方式生動展現了水的物理狀態(tài)變化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過程,學生在學習該課文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習到豐富的語文知識,如閱讀理解、文學鑒賞等,也能學到自然科學知識,如水的三態(tài)變化、水循環(huán)等概念。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水循環(huán)的科學原理,探究水循環(huán)如何影響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思考節(jié)約用水的重要性,進而引發(fā)學生對保護自然資源的深層次思考[2]。通過這種跨學科學習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語文學科中學習到科學知識,還能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師還可以設計探究性話題,如“一個裝滿水的塑料瓶放在冰箱里忘記拿出來,結冰后瓶子會膨脹變大,這是為什么呢?”“水燒開后會不斷散發(fā)水蒸氣,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體積也會變大,這是為什么呢?”在實踐活動中融入多學科知識,有助于學生實現知識的融合和能力的提升。
知識融合能夠將語文學習轉變成多維度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科育人價值,也能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技能交叉維度,增強實踐應用能力
技能交叉維度主張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應用知識。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不僅需要包含語文知識,還應融入科學實驗、數學建?;蛩囆g表達等元素,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獲得綜合技能訓練。這種教學策略旨在通過真實的情境模擬,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體驗跨學科知識的應用,從而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的深層含義。
例如,在教學《靜夜思》時,在技能交叉維度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探索月亮”的主題式跨學科學習項目,讓學生探究與月亮相關的知識。教師可以設計“月亮是什么?”“我們看到的月亮有什么形狀?”“月亮是如何發(fā)光的?”等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后詢問家長月亮是什么、月亮是如何形成的、月亮有什么變化等。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為家長提供關于月亮的科普類視頻,讓家長通過手機接收視頻并為學生播放展示[3]。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能夠了解到月亮其實是地球的衛(wèi)星,而且月亮本身并不能發(fā)光,只能反射太陽光。教師還可以在課上設計合作實驗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探索“為什么月亮有時是月牙狀,有時是圓形?”這一問題。學生可利用手電筒和足球等球體展開實驗,坐在一張課桌的周圍,在課桌上放置一個足球,教師則用手電筒從一個角度照射足球,讓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看到的足球哪里被照亮了,照亮的部分是什么形狀。
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能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并運用跨學科知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靜夜思》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提升實際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揮學科育人價值。
(三)文化整合維度,培養(yǎng)跨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整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這一維度注重將不同的文化元素與語文教學相結合,使學生通過比較和反思,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文化整合維度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元文化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和接觸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和表達方式。
例如,講述成語背后的故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成語的含義和用法,還能挖掘出成語故事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文化色彩的成語,如狐假虎威、掩耳盜鈴等,引入與成語相關的諺語或故事,幫助學生發(fā)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與特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昂倩⑼焙汀把诙I鈴”對應英語中的“Cry wolf”和“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學生可根據自己對這兩種語言的理解,試著分析這兩種表達方式的差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每個小組探討一個成語及其對應的外文表達。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找資料,了解每個成語蘊含的文化知識和使用情景,并分享這些成語在不同文化中的應用方式[4]。學生還可以創(chuàng)作對話或一小段故事,將這些成語融入特定的跨文化交流場景中。
通過這樣的跨學科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語故事,還能夠將其與其他文化中的類似表達進行比較,從而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鐚W科學習不僅能豐富語文課堂內容,也能為學生日后的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價值觀塑造維度,促進價值觀形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還應重視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織的現代社會中,價值觀的塑造尤為重要。價值觀塑造維度強調通過語文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活動的設計來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包括通過文學作品展示人物典范、道德困境、倫理選擇等,使學生在情感共鳴和反思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學習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道德抉擇。
例如,《雷鋒日記》不僅是閱讀理解的材料,更是價值觀塑造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將語文教學與社會科學、環(huán)境科學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雷鋒精神背后的價值觀念,如利他主義、社會責任感以及對待環(huán)境的態(tài)度等。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景模擬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雷鋒、雷鋒的戰(zhàn)友、普通市民等,通過模擬雷鋒在不同情境下的抉擇和行為,深入討論自己在類似情境中應如何表現。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寫作練習,鼓勵學生撰寫日記,記錄自己本周幫助他人的行為,或親眼看到的各種善舉,評價這些行為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影響。
跨學科學習活動還可以進一步拓展至全球視角,教師可以引入國際上類似的榜樣人物或事件,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尋找其他關于雷鋒精神、助人為樂的真實案例。例如,教師可以引入參與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白求恩醫(yī)生的事跡,贊揚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利人精神,讓學生比較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比較研究,學生了解到雷鋒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種精神,是利他主義和社會責任感的綜合體現[5]。
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從雷鋒的事跡中領悟到奉獻、友愛、助人為樂的價值觀,并將這些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這種教學方法能提升跨學科學習的育人價值,推進價值觀塑造,為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
基于“四重維度”的跨學科學習有助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促進教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體驗。探索“四重維度”下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策略,不僅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還能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等的培養(yǎng)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靜怡,陸道坤.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專業(yè)合作與角色輪轉[J].教學與管理,2024(2):28-33.
[2]趙卉.境脈學習: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施路徑[J].四川教育,2023(24):38-39.
[3]鄭逸男.基于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構建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23(44):77-80.
[4]夏靜.育人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特點、原則及策略[J].語文建設,2023(16):55-59.
[5]王丹.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研究[J].語文建設,2022(2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