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承載著培育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等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使命。然而,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側重于知識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評價體系的關注,教學效果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強調教學、學習與評價三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與相互促進。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實踐性和發(fā)展性,通過構建多元化、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評”一體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45-0135-04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凇敖獭獙W—評”一體化理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強調教師、學生和評價之間的緊密合作。教師圍繞學生需求設計教學,并靈活調整策略以促進學生學習;同時,評價活動與教學目標一致,既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又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依據(jù)。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參與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根據(jù)結果調整學習策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該理念旨在推動教師、學生和評價形成良性互動,共同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因此,如何在新課標指導下,將“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切實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構建科學、高效的教學策略,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 “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設計原則
(一)學生中心原則
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獲得成長。
(二)目標導向原則
教學策略設計應遵循目標導向原則,即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目標,明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教師應將教學目標細化為具體、可操作的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過程性評價,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過程依托原則
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教學策略設計應注重教學過程,以過程為依托,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之符合學生的需求。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四)反饋驅動原則
教學策略設計應遵循反饋驅動原則,即通過評價和反饋來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評價和反饋,了解教學策略的優(yōu)缺點,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策略。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
二、 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精準把握課程目標,構建目標導向的教學體系
教師應當仔細研讀新課標,理解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要求等關鍵組成部分,明確課程在立德樹人、培根育魂、啟智增慧等方面的具體要求。根據(jù)新課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定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涵蓋知識理解、能力培養(yǎng)、價值觀念等方面。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確保其與教學目標緊密關聯(lián),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jīng)驗。
以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七課“尊重自由平等”為例,深入理解新課標要求,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設計符合“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教學計劃與流程。
首先,深入理解新課標要求。教師仔細研讀《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關于“尊重自由平等”主題的相關內容,如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觀念,特別是關于自由與平等的理解和尊重,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學目標方面,新課標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因此目標之一確定為保證學生能夠闡述自由平等的內涵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公民自由平等權利的規(guī)定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目標二確定為列舉我國憲法和法律中關于公民自由平等權利的規(guī)定;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治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提高他們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目標三確定為運用法治思維分析現(xiàn)實案例,提出保障自由平等的建議;目標四確定為日常生活中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學生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也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
教學內容方面,圍繞“尊重自由平等”,設計以下教學模塊:①新知導入。教師通過提問或展示相關圖片、視頻等方式,引發(fā)學生對自由平等話題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思考。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思考,為后續(xù)深入學習做鋪墊。評價上,關注學生是否能被內容吸引,是否開始思考自由平等的重要性。②案例探討。選取涉及自由平等爭議的社會熱點事件,如“某城市政府為了推進城市更新,計劃拆除一片老舊居民區(qū),但部分居民認為政府的補償方案不公平,拒絕搬遷。這一事件引發(fā)了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請問該案例涉及哪些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分析,得出結論。通過案例探討,幫助學生理解自由平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評價上,關注學生是否能準確識別案例中的自由平等問題,以及他們的分析深度和討論的合理性。③情境模擬。設置校園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自由平等沖突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尋求解決方案。通過情境模擬,使學生能在實踐中體驗和應用自由平等原則。評價上,關注學生是否能準確理解情境,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否體現(xiàn)了自由平等的精神。④評價優(yōu)化。小組探討后展示,組間評價,對方案優(yōu)化。通過評價和優(yōu)化,幫助學生反思并提升對自由平等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評價上,關注小組展示的內容是否充實、邏輯是否清晰,以及優(yōu)化建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⑤價值踐行。引導學生反思自身行為,制訂尊重自由平等的行為規(guī)范,并在班級公約中予以體現(xiàn)。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將自由平等理念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評價上,關注學生是否能制訂出符合自由平等原則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這些規(guī)范在班級公約中的體現(xiàn)程度和實際執(zhí)行效果。
(二)整合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注重整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知識,形成系統(tǒng)、連貫的教學體系,與教學目標中培養(yǎng)學生全面理解道德與法治的要求保持一致。通過整合相關知識,學生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進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同時,教師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引入實際案例、組織實踐活動等方式,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并運用所學知識,從而增強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契合教學目標中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此外,教師還應關注時事熱點和社會現(xiàn)象,及時將最新的法治資訊和道德事件融入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生活,從而契合教學目標中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了解時代的意識。
例如,在教授“憲法是根本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憲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法律效力等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教學單元。然后,教師可以引入實際案例,如歷次我國憲法修改的過程和意義,以及憲法在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的具體作用。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憲法的地位和作用,認識憲法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實踐活動,如模擬法庭、法治宣傳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扮演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角色,通過模擬案件審理過程,了解法律程序和法律適用。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夠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融合情境化、活動化與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第一,情境化教學法是通過模擬真實生活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和學習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授“合理利用網(wǎng)絡”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計模擬網(wǎng)絡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內扮演買家、賣家、平臺方等角色,體驗網(wǎng)絡交易的流程。在模擬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網(wǎng)絡交易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問題和安全風險,如虛假宣傳、詐騙行為等,并討論如何防范和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情境化教學法,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學習網(wǎng)絡道德與安全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第二,活動化教學法是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培養(yǎng)學生法治精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法治知識競賽活動。在活動前,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法治知識資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出題,形成年級題庫。競賽過程中,可以設置選擇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等多種題型,以檢驗學生對法治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競賽活動,學生可以在團隊協(xié)作的良好氛圍中學習法治知識,增強法治意識。
第三,問題導向教學法是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理解權利義務”時,教師可設定如下具體情境問題:你所居住的小區(qū),近來頻繁出現(xiàn)某住戶深夜大聲播放音樂、聚會喧嘩等擾民現(xiàn)象,嚴重影響周圍居民的正常休息。作為小區(qū)的一員,你該如何應對這一問題?接下來,引入問題鏈:①權利識別: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公民,我們享有哪些與安靜生活環(huán)境相關的權利?請具體列舉并解釋這些權利的法律依據(jù)。②義務認知: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我們應履行哪些與鄰里和諧相處相關的義務?請結合具體法律法規(guī),闡述這些義務的具體內容及其重要性。③權義平衡:在實際處理鄰里深夜擾民問題時,如何平衡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的關系?請舉例說明如何在主張自身權益的同時,尊重并考慮對方的合法權利,實現(xiàn)雙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shù)。④解決方案:基于上述分析,制訂一份詳細可行的行動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與擾民者溝通、尋求物業(yè)協(xié)助、向相關部門投訴、組織社區(qū)協(xié)商會議等措施。請說明選擇這些方案的理由,并預測可能遇到的困難及應對策略。通過上述問題導向教學設計,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入理解權利義務的內涵、關系及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還能鍛煉批判性思維、團隊協(xié)作與問題解決能力,切實提升公民素養(yǎng)。
(四)組織合作探究,提升知識實踐運用能力
合作小組中,引導學生根據(jù)各自特長和興趣進行合理分工,如信息收集者、觀點闡述者、方案設計者、成果展示者等,確保每個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各司其職,同時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教師應適時介入,提出引發(fā)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探究主題展開深入討論。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批判性思考,形成多元觀點,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理性表達的能力。
同樣以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七課“尊重自由平等”為例,首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個特定主題,如“校園內的自由平等現(xiàn)象”:探討校園生活中的平等權利落實情況,如性別平等、學業(yè)機會公平、校園欺凌防范等;“網(wǎng)絡空間的言論自由與邊界”:研究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言論自由的行使與限制,如網(wǎng)絡言論責任、網(wǎng)絡暴力防范、個人信息保護等;“就業(yè)市場中的公平機會”:分析就業(yè)招聘中的公平原則執(zhí)行,如性別、年齡、學歷、地域等非歧視原則,以及特殊群體(如殘疾人、退役軍人等)就業(yè)權益保障。每組成員共同討論、收集相關素材,分析所選主題中自由平等的實現(xiàn)情況、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議。評價時,教師應重點考查小組研究主題是否緊密圍繞“尊重自由平等”,是否準確把握主題核心內涵;對所選主題中自由平等現(xiàn)象的分析是否全面、深入,能否揭示現(xiàn)象背后的法律原則、社會機制、心理因素等多層面原因。能否敏銳捕捉主題中自由平等原則未得到有效落實的具體問題,如歧視現(xiàn)象、權利侵害等。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夠深度理解自由平等原則,鍛煉其在真實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確保學習效果的有效監(jiān)控與及時反饋,促進學生知識實踐運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實施多元化評價,關注學生綜合發(fā)展
在評價方面,教師應實施多元化評價策略,形成多方共同激勵的育人創(chuàng)新模式。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有利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步,還能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以《公民權利》一課的教學為例,多元化評價策略的運用能夠多維度地反映學生對公民權利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通過小組合作制作思維導圖或海報,并展示成果,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對公民基本權利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的掌握程度,同時觀察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的團隊協(xié)作和溝通能力。這種評價方式既考查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體現(xiàn)了他們在實踐中的應用能力,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理解和應用層面。此外,鼓勵學生間的互評,能夠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篩選能力,使其深入地理解公民權利的內涵和重要性。通過模擬法庭活動,教師能夠觀察并記錄學生在角色扮演、團隊協(xié)作、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表現(xiàn),進一步評價學生是否能將所學人權知識應用于實踐,是否展現(xiàn)出公正、尊重他人權利的行為傾向。這種評價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持續(xù)收集學生的各項表現(xiàn)數(shù)據(jù),并定期進行匯總分析,這有助于教師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他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學習建議。通過及時反饋學生的進步與不足,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調整學習策略,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課程結束后,結合學生在整個單元學習中的各類評價結果,給出綜合性評價報告,這不僅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為教師的教學反思和改進提供有力依據(jù)。通過評價報告的等級評定或描述性評價,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在知識掌握程度、實踐應用能力、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xiàn),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促進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xiàn)。
三、 結論
綜上所述,“教—學—評”一體化旨在構建高效、動態(tài)、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使教學活動符合目標導向、學生中心和反饋驅動,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培養(yǎng)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扎實法治素養(yǎng)的現(xiàn)代公民?;凇敖獭獙W—評”一體化理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既是對新課標精神的積極響應,也是對新時代教育改革趨勢的積極探索,旨在遵循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依托教學過程,驅動于反饋,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塑造的深度融合,為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培養(yǎng)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實法治素養(yǎng)的現(xiàn)代公民提供了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李軍山.“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23):102-104.
[2]李玲喜.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教學的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3(48):49-51.
[3]陳梅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評價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33):93-94.
[4]朱瑞雪.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電腦愛好者(普及版)(電子刊),2020(6):3165-3166.
作者簡介:徐敏茹(1986~),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州市綠翠現(xiàn)代實驗學校,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