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標的頒布與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對知識的傳授,而是更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成為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閱讀策略教學、信息技術融合等幾個方面,探討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營造真實語言環(huán)境
情境教學法強調通過創(chuàng)設接近生活或文本內容的真實情境,使學生在模擬、近似的環(huán)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增強情感體驗,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這種方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增強情感的體驗感。
1.案例分析:《背影》的教學實踐
在教授《背影》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火車站的場景,配以低沉、柔和、溫暖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想象朱自清先生筆下,“父親”移動著胖胖的身軀不辭辛勞為“我”買橘子的畫面。隨后,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甚至通過短劇表演的形式,盡可能再現(xiàn)這一看似普通平常、實則溫馨而感人的場景。
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多方面的教育、教學效果:在認知層面,使得學生可以關注到作品所精心呈現(xiàn)的生活中的事物、場景與氛圍;在情感渲染層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父親對兒子的細膩情感,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懇切認可和由衷感念;在能力培養(yǎng)層面,鍛煉了學生的朗誦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
2.理論支持:情感教育與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在于情感教育,它認為情感是學習的重要動力。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增強學習效果。此外,情境教學還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語文知識與具體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3.實踐建議:情境創(chuàng)設的多樣性
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應考慮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除了利用多媒體技術外,還可以通過實物、角色扮演、現(xiàn)場考察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境體驗。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情境的創(chuàng)設,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項目式學習:促進深度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完成一個真實的項目或任務,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和創(chuàng)造。它強調跨學科整合、團隊合作和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1.案例分析:古詩詞文化周
在學習古詩詞單元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古詩詞文化周”項目。學生分組負責不同主題,通過查閱資料、創(chuàng)作詩詞、繪制插圖、制作PPT或短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對相關主題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此項目學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還提高了其信息收集、整合、利用的能力,鍛煉了語文思維能力以及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2.理論支持:深度學習與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的理論基礎是深度學習理論。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可以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通過探究和實踐,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
3.實踐建議:項目設計的原則
在設計項目時,教師應考慮項目的實用性、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項目應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相結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項目應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閱讀策略教學:提升閱讀效能
閱讀策略教學是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以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教學活動。它包括預測、提問、總結、聯(lián)系個人經(jīng)驗等多種策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案例分析:《駱駝祥子》的閱讀指導
在閱讀小說《駱駝祥子》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運用預測策略,根據(jù)書名、封面信息、內容提要等猜想、預知故事大致內容;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邊讀邊做筆記,提出問題并嘗試思考、解答;閱讀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閱讀感受,運用總結策略概括故事主旨和人物性格特征,聯(lián)系故事的時代背景、歷史社會的相關知識、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等,探討小說表達的多方面情感。這樣的教學流程,有助于提高學生整體閱讀的效率,可以增強其對作品的思辨、判讀能力,能夠激活學生關于歷史、社會、生活、情感的認知、體驗與理解。
2.理論支持:元認知與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元認知理論,它認為學習是一個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通過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監(jiān)控和調節(jié)自己的閱讀過程,從而增強閱讀效果。
3.實踐建議:策略教學的系統(tǒng)性
教師在進行閱讀策略教學時,應考慮策略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策略教學應與學生的閱讀實踐相結合,通過不斷的練習和應用,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閱讀策略。
四、信息技術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1.案例分析:智慧課堂的應用
運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展示與語文學習相關的音、視頻資源,如文學名著類電影、歷史類電影、文史哲類紀錄片等。利用“智慧課堂”系統(tǒng),教師可以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給學生,如針對不同閱讀水平的電子書、微課視頻等。在課堂上,通過電子白板展示教學內容,利用互動軟件組織小組競賽,即時性反饋練習,增強課堂互動性。此外,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建立班級讀寫社群,鼓勵學生分享讀寫心得,營造良好的閱讀寫作氛圍。
2.理論支持:技術整合與教學創(chuàng)新
信息技術融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創(chuàng)新理論,它認為技術可以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幫助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3.實踐建議:技術應用的合理性
在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應考慮技術的合理性和適用性。技術應用應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匹配,能夠真正增強教學效果。同時,教師應關注技術應用的公平性,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受益。
五、結語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索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勇于嘗試新的教學策略。情境教學法、項目式學習、閱讀策略教學、信息技術融合等教學方法,各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與適用情境。恰當、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從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廣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