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敘事;擬人化;微項目;情感;任務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24)12-0022-04
所謂“微項目化學習”是指“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15~20分鐘的探索性項目任務。它的核心價值取向和設計思路與學科、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是一樣的”。然而,在課堂實操過程中,微項目的歷史課堂往往學科味欠缺,只見“事”不見“人”,多見“理性做事”少有“情感共鳴”,讓原本厚重的歷史變得索然無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只有在具體情境中通過互動與合作才能主動建構有意義的知識。教師通過生動的歷史敘事,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使他們能夠更容易將抽象的歷史知識與具體的人物、事件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形成深層次學習體驗。在歷史課程的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加強人物敘事,通過講故事來增強情感渲染,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產生“了解之同情”的情感共鳴。
本文以姚旺達老師“逃出大英博物館——‘我’眼中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一課為例,闡述基于擬人化敘事的歷史微項目學習實施策略。
一、基于現(xiàn)實問題,設計驅動任務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通過特定的背景設定,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動力。在歷史微項目化學習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關鍵在于選擇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社會經歷相關的話題。
【教學片段1】
師:(出示網上評論照片)一位網友在網上提問:有什么東西你以為是國外的其實卻是中國的呢?另一位網友回復道:大英博物館的展品。這句話瞬間讓很多網友破防——“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這個博物館里面有很多中國的展品。
師:沒錯!在大英博物館里面藏有中國的展品23,500多件。按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提出歸還文物要求時要提供詳細的證據(jù)資料。為此,今天我們要一起制作一個國寶檔案,助力國寶回歸。
《逃出大英博物館》是一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網絡微短劇,該短劇通過賦予文物以人格化的特征,使觀眾與文物建立情感聯(lián)系,引發(fā)了人們強烈的共鳴。受此啟發(fā),教師就以“逃出大英博物館”為主題引出本課內容,提出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的現(xiàn)實問題。
(二)設計任務,搭建支架
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基礎上,教師應將現(xiàn)實情境中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學習任務。任務設計應注重任務的科學性、趣味性、情感性,明確任務目標和預期成果,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經歷“做中學”“創(chuàng)中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充分調用學科知識技能、情感等解決現(xiàn)實問題,實現(xiàn)歷史課程育人方式的變革。如該課例基于問題設計了歷史微項目學習的驅動性問題——“逃”出大英博物館——制作國寶檔案,助力國寶回歸。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任務完成的步驟方法、任務分工等。如在該課例中,教師明確提出本課微項目活動的驅動性任務:找尋國寶流失的證據(jù),提出助力國寶回歸的可行性建議。接著,教師通過“尋找文物流失的證據(jù)”“探索國寶回歸的方法”即“探法”“尋證”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引導,明確了檔案制作流程。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檔案項目小組”的分工,并提供了檔案制作的評價量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務,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支架。
二、運用擬人敘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借助人物教學,優(yōu)化歷史敘事,讓抽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更能激發(fā)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知識,帶給學生豐沛深切的情感體驗。擬人化敘事具有激發(fā)興趣和集中注意力的功能,并能夠在敘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出探究問題(見表1)。
(一)構建擬人化敘事邏輯
“通過歷史細節(jié)以‘人’的視角解釋‘事’的邏輯是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對歷史的深入思考離不開對人性的理解和‘同情’”,“擬人化”敘事是一種通過賦予歷史事件或物件以人格化特征的敘述方式。如該課例中以“乾隆寶璽”作為擬人化角色敘述自己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歷史事件的時空背景,并生發(fā)學習困惑,有助于彌補微項目學習中普遍存在的“情感淡化”“內容虛化”的問題。
課例從“乾隆寶璽”的視角,建構了“蘇醒”“回憶”“驚覺”“覺醒”等敘事邏輯,使得學生與歷史事件的情感連接得以加深,學習體驗也更為豐富。在“乾隆寶璽”如泣如訴般的深情敘事中,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個時代的人和事,培養(yǎng)了同理心和歷史思維能力。
(二)強化問題的情境體驗
為了強化敘事的情境體驗,我們通過多種媒體手段,如視頻、音頻、VR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強敘事的生動性和沉浸感。
本課例中的“敘事一”到“敘事四”都采用了音頻(童聲配音)和文字畫面同步呈現(xiàn)的方式,并在每一段自述后,都以“乾隆寶璽”的口吻拋出情境化的問題。如“我怎么會在這呢”“我們?yōu)槭裁磿斈亍薄拔医洑v那個時代的變化,到底經歷了哪些變化呢”“你能帶我回家嗎”等,這些問題組成了“問題鏈”,叩問著學生的心扉,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作為學習支架的問題鏈驅動著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以具身體驗促進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可見,擬人化敘事可以為微項目學習提供更富有歷史學科特質和情感連接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度地理解歷史,利于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三、鏈接人物情感,促進任務進階
“情緒線”與“任務線”的雙線并進,有助于學生與歷史學習之間情感共鳴的建立,推動進階任務的完成(見表2)。
(一)激發(fā)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在擬人化的敘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人物”情緒變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溫度”和情緒價值。如該課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乾隆寶璽”擬人化的敘事中,感受“主人公”的情緒從“害怕困惑”到“悲傷疑惑”再到“悲慘無奈”,最后到“期盼”的跌宕變化。學生在“乾隆寶璽”如怨如訴的控訴中,逐漸深入歷史,產生歷史共情力。“情緒線”帶動下的“任務線”設計,改變了傳統(tǒng)項目化學習中“冷冰冰”的任務操練,促進學生將個人情感體驗與歷史知識相結合,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反思近代中國落伍的原因,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涵養(yǎng)“強國有我”的家國情懷。
(二)設計進階任務
在該課例中,教師借助“情緒線”的推動,將驅動性問題分解為思維層級螺旋進階、前后銜接的子任務,建構序列化的任務群,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任務一”到“任務四”的探究中,體現(xiàn)任務的進階性和挑戰(zhàn)性,促進學生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情緒線”和“任務線”的雙線并進,使學生處于情緒和思維“雙在場”的學習狀態(tài),有利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實現(xiàn)經驗與新知學習的關聯(lián),完成知識的遷移運用、思維的進階和情感認知的升華,實現(xiàn)素養(yǎng)培育目標的達成。
四、展評項目成果,培育核心素養(yǎng)
微項目化學習倡導成果導向。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明確地向學生傳達項目結束時應達成的學習目標和要完成的物化成果。如該課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經歷四個學習環(huán)節(jié)和三個實踐任務后要完成《國寶檔案》的制作(見表3)。
(一)以實踐促成果物化
學科實踐的本質是“做事”?!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課例中教師通過“蘇醒·驚愕”“回憶·不幸”“驚覺·震動”“覺醒·回家”等環(huán)節(jié)分別讓學生經歷探究國寶流失的原因、揭示國寶流失的時代變化、設計國寶回歸的多種方案,強化歷史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結,引導學生在任務探究中建構知識、遷移內化、創(chuàng)新表達,在問題解決中習得“時序思維”“歸納與分類思維”“證據(jù)意識”等歷史學科思想方法,最終促成實踐成果的物化,達成“做成事”的目標。
(二)用評價促素養(yǎng)落地
采用多元化的評估方法,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過程表現(xiàn)和進步。相比于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能夠更及時地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幫助學生在學習進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調整策略,從而不斷提升能力和素養(yǎng)。
本課例從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維度對學生制作“國寶檔案”的過程進行動態(tài)評價,既引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又注重對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歷史課程相關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見表4)。
在“探究國寶流失的原因”環(huán)節(jié),側重培育學生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重現(xiàn)歷史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揭示國寶流失的時代變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描述歷史,揭示時代變遷,重在發(fā)展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在“設計國寶回歸方案”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社會責任感,激發(fā)愛國熱情,培育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基于擬人化敘事的歷史微項目學習“雙線并進”策略,將擬人化敘事的“情感線”與微項目學習的“任務線”相結合,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情緒價值,深化與歷史的情感聯(lián)結,增進歷史理解,從而化解微項目學習活動的“情感淡化”“內容虛化”等問題,有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歷史課程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