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95后”教師,對于教育教學,我希望盡可能多融入一些個人的想法。我不是那么看重學生的分數(shù),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總會引導學生們?nèi)グl(fā)掘自己和身邊同學的閃光點。
探索生成性教學
從教以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到底要呈現(xiàn)一個什么樣的課堂,既能夠讓學生感到有趣,又能夠有所成效?
前兩年,在課堂上我更注重的是“教”,一步步主導著學生的“學”。今年開始,我有了一個比較大的轉(zhuǎn)變,就是努力將課堂交給學生,把“教”轉(zhuǎn)化為“學”。
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qū):自己在講臺上講得很帶勁,酣暢淋漓,但學生能聽進去的卻少之又少。所以我盡可能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多設(shè)置一些具有參考性的、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有效的討論。
舉個例子,教莫懷戚的《散步》時,問到學生課文的主題,他們所回答的似乎和我原本預設(shè)的答案并不一致,這時我并沒有按照預設(shè)的答案去引導學生,而是選擇讓他們暢所欲言。結(jié)果,學生帶給我很大的驚喜,竟然探索出了5個解讀的角度:(1)本文營造了一家人互敬互愛、互相謙讓的和諧氛圍;(2)本文贊美了兒女對父母孝心的可貴,弘揚了中華民族珍視家庭、尊老敬老的美德;(3)本文表現(xiàn)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擔當;(4)本文旨在表達一種對生命的感慨;(5)本文蘊含著“人生無處不在選擇”的感悟。在對這節(jié)課進行復盤時,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面對的是鮮活而具有個性的個體,答案卻是死的,所以在標準答案和學生個性化思維之間,我選擇相信并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
在很多教師看來,現(xiàn)在的學生似乎越來越難喜歡上語文,而且對語言和文字的感知能力也在下降,談起語文時他們的眼里沒有了光。我認為語文教學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滿足他們的多元化需求。比如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會通過課文引導他們?nèi)ヂ?lián)結(jié)個人生活和成長經(jīng)歷,發(fā)展他們表達童年趣事的能力和思維。
無論是從事語文教學還是做班主任工作,我都盡量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發(fā)揮的空間。拿排座位來說,我最近嘗試了一種新方法: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的同桌和小組,然后我再進行微調(diào)。幾天下來,成效出乎了我的意料。班級氛圍更加和諧友愛、互助共進,上課開展活動也比之前順利很多。因為學生們是自己選的同桌和小組,所以就會很自覺,非常熱情、投入地去參與課堂討論,討論的效果也比以往好很多。
我屬于“情感型”教師
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缺乏生機的;充滿感情、充滿愛的教育,才能讓教師走進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我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希望用情感和關(guān)懷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成長為積極、健康、快樂的個體。比如在教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文中真摯、樸實、細膩的情感,在備課時我聽了很多課文錄音,也看了不少相關(guān)視頻,以進一步加深自己對這篇課文所蘊含情感的理解、體悟。課上,我沒有直接給學生播放現(xiàn)成的課文錄音,而是打開了精心準備的配樂,聲情并茂地給學生做了示范朗讀。很多學生感動得掉下了眼淚。
除了示范朗讀,我還會教學生如何用文字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在教寫作時,我比較擅長和喜歡做的一件事是,先給學生寫一篇飽含真情實感的下水文,以此激發(fā)他們心底的情感和對于寫作的熱情。
我喜歡讀書和寫作,也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引導他們認識到,讀書就是讀人生。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往往會局限在自己的認知里,讀書能讓我們看到萬千的人生。我會跟學生分享經(jīng)典閱讀書目,也會建議他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讀一讀雜志,以豐富認知、開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