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奔彝ナ菍W生成長的首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則是學生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主要場所。唯有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起緊密無間的合作關系,形成教育合力,方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角色之異——矛盾的緣起
在家校矛盾的問題上,我們不能草率地判定誰對誰錯。家校矛盾產生的根源,在于家長和學校所扮演的角色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引發(fā)了雙方對同一事件認知上的分歧。
家長把關注點聚焦于孩子的個體發(fā)展,所觀察到的多是孩子的個體問題。學校是從整體教育目標和教學秩序出發(f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如在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學校更多考慮的是活動的教育意義,通過這些活動提升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增加其對社會的認知。家長首要關心的是孩子的安全與健康,還有一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這些活動不夠多樣化,孩子不喜歡,因此對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安排產生疑慮。
面對眾多學生,學校需要兼顧教育資源分配、教學計劃實施、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等諸多問題。家長則密切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每一個細節(jié),如在課堂上是否積極發(fā)言、是否被老師關注、完成作業(yè)的時間是否過長等。如果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家長往往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解決方案,而較少考慮到對其他學生或對學校整體的影響。
高效溝通——共情促融匯
建立高效且富有成效的溝通渠道與機制,是化解家校矛盾的核心所在。學校應當積極拓寬溝通渠道,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家長學校等形式,與家長建立更為緊密的聯(lián)系,確保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計劃及活動規(guī)劃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給每一位家長。同時,家長亦需展現(xiàn)出主動溝通、積極參與的姿態(tài),與學校形成良性互動。家長應及時反饋孩子在家中的表現(xiàn)與成長狀況,與學校共同探討更為適宜的教育路徑與方法。
溝通中,雙方需秉持真誠相待、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的原則,避免指責與抱怨的負面情緒。以實踐活動為例,在策劃時,學校需與家長充分溝通,闡述活動的目的、意義、對孩子成長的積極影響。學校還應設身處地地站在家長的角度,理解并尊重他們的擔憂與期待,詳細介紹活動的安全保障措施、應急預案及教師指導方案,確保家長能夠放心地讓孩子參與其中。活動期間,實時向家長反饋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與進步,讓家長能夠直觀感受到孩子的成長與變化,進一步增進家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學校和家長應加強交流,統(tǒng)一教育觀念。學校要利用多種方式向家長宣傳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家長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動態(tài)。通過溝通,彼此多一些理解,在教育目標和方法上達成共識,減少矛盾的產生。
協(xié)作共進——重塑新生態(tài)
通過溝通,明確雙方的角色定位;通過協(xié)作,重塑家校新生態(tài),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家長和學校應該明確各自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定位,避免角色沖突。家長身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關懷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成長條件。學校作為專業(yè)的教育機構,負責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和服務。雙方要相互配合,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以家長對分層作業(yè)存在疑慮為例,學校應主動作為,召開家長會,傾聽家長的疑問和訴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制訂個人成長計劃,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強化其基礎知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并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教師需根據學生的發(fā)展情況,靈活調整成長計劃,并及時反饋給家長。家長在家庭中應起到積極作用,如協(xié)助教師監(jiān)督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有層次、有梯度地引導學生取得進步。
學校要建立健全家校協(xié)作機制,明確雙方職責和權利,規(guī)范家校協(xié)作的程序和方法。學校與家委會應共同加強對家校協(xié)作工作的監(jiān)督、評估、優(yōu)化,確保工作有效開展,構建良好教育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