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文化自信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其國防教育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從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討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策略與方法,以期提升高校國防教育課程效果,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策略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它源自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fā)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普通高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其國防教育課程在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師資力量薄弱等,導致課程效果不佳,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本文將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對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策略與方法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提升課程效果、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文化自信與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內在聯系
文化自信與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方面,文化自信作為國防教育課程的核心目標和重要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首先,文化自信是國防教育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國防教育課程旨在通過傳授軍事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在此過程中,文化自信成為重要的教育目標。通過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國防教育課程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2];其次,文化自信也是國防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國防教育課程不僅注重軍事理論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掌握,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通過介紹國家的歷史文化、軍事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國防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和偉大成就,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國防教育課程也是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通過國防教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軍事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國防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國家歷史和文化的窗口,讓他們能夠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和輝煌。此外,國防教育課程還通過實踐活動和體驗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這種實踐性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行動相結合,增強文化自信的實際效果。
二、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現狀分析
(一)課程內容方面缺乏對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
首先,課程內容方面,部分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過于注重軍事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該問題不僅影響了國防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可否認軍事知識在國防教育中的重要性,軍事知識是國防教育的基礎,它涵蓋了戰(zhàn)爭理論、戰(zhàn)略戰(zhàn)術、武器裝備等多個方面,是了解國家安全形勢、提高國防意識的重要途徑[3]。然而,僅僅注重軍事知識的傳授,往往容易使學生陷入對軍事技術的片面追求,忽視了國防教育更深層次的內涵。目前部分高校的國防教育課程往往過于注重軍事技能的訓練和軍事理論的學習,而忽視了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這種課程設置方式,雖然能夠提高學生的軍事素養(yǎng),但無法讓他們真正理解和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
(二)教學方法方面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國防教育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國防觀念的重要途徑,一直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然而,在教學方法上,許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仍顯得相對局限,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多樣性。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從而影響了課程效果。具體而言,當前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多以講授為主,輔以簡單的案例分析或視頻觀看。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傳授一定的國防知識,但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三)師資力量制約著國防教育課程發(fā)展
師資力量作為影響國防教育課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備受關注。當前,盡管我國國防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但部分教師仍缺乏專業(yè)的國防教育背景和教學方法,這無疑給國防教育課程的推進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首先,從專業(yè)的國防教育背景來看,很多教師并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國防教育培訓,導致他們對于國防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解[4]。在此情況下,他們難以將國防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實質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使國防教育課程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其次,一些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和實踐精神,學生難以從課程中深刻領悟國防教育的精神內涵,也難以在實踐中踐行和傳承這類精神。同時,很多教師也缺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工具的能力,使國防教育課程顯得單調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提升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效果的策略
(一)豐富課程內容,注重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
文化自信視域下,在高校國防教育課程內容上,應增加關于國家歷史文化、軍事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風貌,從而增強文化自信。首先,應當加入國家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孕育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學習國家歷史文化,學生能夠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發(fā)展及其偉大成就,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文化底蘊。這樣的內容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能夠激發(fā)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熱情;其次,軍事傳統(tǒng)作為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納入課程內容。軍事傳統(tǒng)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戰(zhàn)爭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軍事思想、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戰(zhàn)斗作風等[5]。通過學習軍事傳統(tǒng),學生能夠了解到中華民族在保衛(wèi)家園、維護國家安全的歷程中所展現出的英勇無畏和頑強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對于堅定學生信仰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民族精神也是高校國防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反映本民族性格和風貌的精神特質。它包括了集體主義、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品質。通過學習民族精神,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風貌,從而更加堅定地信仰和擁護本民族文化。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化自信視域下,要想更好地增強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互動討論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程效果。
首先,教師應引入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小組討論是通過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圍繞某個主題或問題進行討論,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意見、分享知識,并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角色扮演是通過模擬真實場景或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學知識,并體驗到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視角。例如,在歷史課上,可以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通過他們的視角來講述歷史事件。這些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和思考,提高學習效果。
其次,教師要善于結合現代技術手段開展教育,如多媒體教學、網絡學習平臺等,為國防教育課程注入新的活力。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形式相融合,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國防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利用PPT制作精美的課件,通過圖片展示軍事裝備、戰(zhàn)場場景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國防事業(yè)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視頻資料,播放軍事紀錄片、戰(zhàn)爭電影等,讓學生深入了解國防事業(yè)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現狀。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教師可以構建在線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靈活的學習方式。在國防教育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發(fā)布課程資料、布置作業(yè)、組織討論等,讓學生隨時隨地參與學習[6]。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互動,與學生進行實時交流,解答學生的疑問,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運用這些技術,可以將抽象的國防知識具象化、生動化,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國防事業(y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項目驅動等,將其引入到國防教育課程中。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國防知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三)加強師資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加強教師的國防教育背景和教學方法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傳授國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可以通過舉辦國防教育專題培訓、邀請軍事專家授課等方式,讓教師深入了解國防建設的重要性、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意義以及民族精神的內涵,從而增強他們的國防意識。
其次,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才能有效地傳授國防知識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7]。可以通過開展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等活動,讓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
最后,加強教師的國防教育背景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訓,能讓教師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自信。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國防知識的內涵和價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拓展實踐渠道,增強學生的國防體驗
在高校國防教育課程中,不僅可以傳授理論知識,更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體驗國防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首先,組織學生參加軍事訓練實踐活動。通過模擬真實的軍事場景,讓學生在訓練中親身體驗軍事生活,學習基本的軍事技能,了解國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軍事訓練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讓他們明白國防安全是國家和人民的生命線,是國家繁榮穩(wěn)定的重要保障。
其次,開展國防教育實踐活動。這類活動可以包括模擬演練、國防知識競賽、主題演講等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國防知識,加深對國防的理解。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國防的各個方面,包括國防政策、軍事科技、國際戰(zhàn)略等,從而加深對國防事業(yè)的認識和支持[8]。
最后,定期組織參觀歷史遺跡和軍事博物館。通過參觀這些地方,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國家歷史的厚重感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遺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和抗擊外敵的英勇事跡,軍事博物館則展示了我國軍事力量的發(fā)展和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國家的軍事歷史和現狀,激發(fā)他們對國防事業(yè)的熱愛和關注。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具體的案例和數據,來進一步說明國防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引用一些歷史上的戰(zhàn)爭案例,讓學生明白國防安全對于國家存亡的重要性;也可以展示一些現代的軍事科技成果,讓學生了解國防事業(yè)對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結語
文化自信是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重要目標和內容,也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通過豐富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建設和拓展實踐渠道等策略與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效果,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未來,普通高校應繼續(xù)深化國防教育改革,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和方法,為培養(yǎng)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好青年貢獻力量。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云南民族大學)202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專項課題《多元文化視閾下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Ymu2020zd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羅雄.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路徑優(yōu)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6(20):127-130.
[2]張志勇.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加強國防教育的路徑[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1):83-86.
[3]魏波.高校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35(24):81-83.
[4]陳曦.常州紅色文化與高校國防教育融合研究[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5):43-45.
[5]莫雅蘭,何健.反省與超越:高校國防教育的認知與實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1,(04):77-81.
[6]陳波,楊蕾,呂云震.新時代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內涵式發(fā)展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0,(07):73-77+83.
[7]黃月勝,楊素霞,黃婧.新媒體技術在高校國防教育中運用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1(03):85-89.
[8]肖本新,姜春英.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國防教育在大學生“四個自信”培養(yǎng)中的作用及其實現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1):53-54.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