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一次雜志訪談中,30歲的英國演員艾瑪·沃特森談到她的單身生活。她沒有直接用“單身”來形容自己,而是選擇了“自我為伴”這個詞。美國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的歷史系主任兼教授艾米·弗洛伊德研究單身女性的歷史多年,卻坦言這還是她第一次聽聞“自我為伴”這一表述。我們不妨拭目以待這個詞是否會流行開來。若果真如此,它將成為描述年長單身女性眾多詞匯中的又一新成員。
17世紀以前,未婚女性通常被稱為“少女”“處女”或“女孩”。這些詞強調(diào)青春和貞潔,預設(shè)女性只在生命中的一小段時間里保持單身,即“婚前”階段。在17世紀的新英格蘭,甚至還用“背棘鰩”這種帶刺的海魚名來形容超過25歲的單身女性。后來,未婚或者說終身不婚女性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紡織女”和“單身女性”等新詞匯應運而生。
20世紀60年代,人口統(tǒng)計學家約翰·哈賈爾發(fā)現(xiàn)了“西北歐婚姻模式”,即從大約16世紀開始,英格蘭等西北歐國家的人們普遍結(jié)婚較晚,有人甚至到了三四十歲才步入婚姻殿堂,很多人則選擇終身不婚。在這些地區(qū),婚姻意味著建立新家庭,而這需要積累一定的財富,就像今天的年輕人要在婚前努力工作和儲蓄一樣,這一過程往往會推遲婚姻。如果婚姻被一再推遲,或者財富積累不足,有些人可能就會選擇永遠不結(jié)婚。
于是,人們?yōu)榭赡苡肋h不會結(jié)婚的成年單身女性設(shè)立了新稱呼。“紡織女”一詞從原本描述雇用許多女性的職業(yè)(羊毛紡紗工)轉(zhuǎn)變?yōu)橹复毩⑽椿榕缘姆尚g(shù)語。歷史學教授弗洛伊德對南安普頓鎮(zhèn)的研究顯示,1698年,該鎮(zhèn)18歲以上的女性中,有34.2%是單身,另有18.5%喪偶,而已婚女性僅占不到一半(47.3%)。
我們常誤以為過去的社會比現(xiàn)在更加傳統(tǒng),婚姻更加普遍。但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在17世紀的英格蘭,非結(jié)婚狀態(tài)成年女性的數(shù)量在任何時候都要超過結(jié)婚狀態(tài)的成年女性,這是當時生活和文化的常態(tài)。
到了17世紀90年代末,“老處女”一詞開始盛行。這個表達突出了年紀漸長與“未婚且保持處女之身”之間的矛盾。1713年,一本匿名小冊子《“老處女”的諷刺》將未婚女性描述為“不潔且令人厭惡和反感”的存在。另一個常見的刻板印象則是,“老處女會因不結(jié)婚而被罰在地獄中牽引猿猴”。
那么,年輕的單身女性從多少歲開始被稱為“老處女”呢?在17世紀,這個界限是25歲左右。例如,英國單身詩人簡·巴克在1688年的詩作《處女生活》中寫道,她希望自己能無所畏懼地面對“25歲及所有這個年齡帶來的煩惱,無論是被輕視、嘲笑,還是被稱作‘老處女’”。
這種貶義詞匯的出現(xiàn),與單身女性數(shù)量的增加和結(jié)婚率的下降息息相關(guān)。17世紀90年代至18世紀初期,英國政府對人口的下降感到擔憂,開始征收單身稅,要求單身漢、鰥夫以及部分富有的單身女性支付相當于罰款的金額,作為不婚的代價。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英國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齡已經(jīng)降至20歲,男性為22歲,隨后又開始回升。
2019年,沃特森之所以在即將步入30歲時被問及單身狀態(tài),是有原因的。許多人認為,30歲是女性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她們應該從無拘無束的生活轉(zhuǎn)向考慮婚姻、家庭和抵押貸款。即便你是一個富有且知名的女性,也無法逃脫這種文化期望。相比之下,男性名人似乎不會因為30歲還單身而受到質(zhì)疑。
雖然今天沒人會稱沃特森為“紡織女”或“老處女”,但她仍然感到有必要為自己的狀態(tài)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自我為伴”。在日益重視個人健康和幸福的“自我關(guān)愛時代”,這個詞的出現(xiàn)似乎并不令人意外。它似乎在表達:“我專注于自己和自己的目標與需求。我不需要關(guān)注另一個人,無論是伴侶還是孩子?!?/p>
諷刺的是,“自我為伴”一詞似乎反而在提升情侶關(guān)系的地位。“紡織女”“單身女性”等詞都沒有明確提及伴侶的缺失,“自我為伴”卻暗示了一個缺失的另一半。弗洛伊德認為,這反映了我們的文化和性別期望——即便是像沃特森這樣享有地位和權(quán)利的女性,仍然會覺得單純稱自己為“單身”讓她感到不適。
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心理與腦科學系的單身研究專家、《單身心態(tài)》一書的作者貝拉·德保羅也表示,她很高興一位明星公開了自己幸福單身的狀態(tài),但“自我為伴”這個稱呼似乎試圖附著于情侶關(guān)系的光環(huán),仿佛在說:“嘿,我也有伴侶,我自己就是自己的伴侶?!薄秃孟駬碛邪閭H是一件值得追求并應引以為傲的事情。這種說法讓單身人士通過伴侶關(guān)系來定義自己,而不是直接使用簡單明了的“單身”一詞,而實際上,如同德保羅所堅信的那樣,單身生活同樣幸福。
德保羅深知“單身”一詞所承載的負面意義。多年來,她和同事們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記錄了單身人士相較于已婚人士更常受到嚴厲評判的現(xiàn)象。德保羅理解為何有些女性不愿用可能會給她們帶來負面聯(lián)想的詞來定義自己,但她自己并不回避“單身”這個詞,而是擁抱它,希望重新定義它。過去20多年里,她一直致力于探討、思考和撰寫有關(guān)單身及單身生活的內(nèi)容,頻繁使用“單身”這一她所偏愛的表達。
美國記者麗莎·博諾斯在《華盛頓郵報》上開設(shè)了一個名為“近似單身”的博客。她將“近似單身”描述為:我的生活屬于我自己,但我同樣與家人、朋友、同事分享;有時,生活中會出現(xiàn)某個特別的人,但不總是如此。
這是一個重要的說明——單身生活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孤獨,而通常是與他人共同分享的。單身人士不僅獨立,也存在相互依賴。事實上,正如德保羅概述的多項研究所揭示的,與已婚人士相比,單身人士往往與更多不同的人保持聯(lián)系,并從這些人際關(guān)系中獲得更多的滿足。相反,情侶在同居或結(jié)婚后往往會變得更加封閉,他們依賴伴侶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忽視了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單身人士的關(guān)系不應被輕視,他們與對他們重要的人之間有著真實的情感紐帶。
在對“自我為伴”這一說法提出批評之后,德保羅也表達了一定的寬容。她指出,如果將“自我為伴”視為邁向認同單身、獨立或“近似單身”狀態(tài)的重要一步,那么她也能接受這一說法。
1777年出版的一本《倫敦雜志》包含了一封引人注目的讀者來信。一位自稱為“社區(qū)的朋友”的男士提出了一項頗具爭議的提案,建議對“老處女”征稅。他聲稱,這項稅收將帶來近30萬英鎊的年收入,可以用來資助英國對美洲殖民地的戰(zhàn)爭。提案開頭這樣寫道:“所有年收入達到100英鎊的‘老處女’,在27歲(即他認為的‘老處女’起始年齡)時,必須在當?shù)氐怯洠⑻峤徽鎸嵍敿毜馁Y產(chǎn)清單……”提案指出,任何27歲及以上的“老處女”如果未能登記并提交財產(chǎn)清單,將被處以“首次違法時,罰沒其財富的1/4”和“每次有類似遺漏時,罰沒雙倍金額”的嚴厲處罰。
作者的主要憤怒似乎是針對那些自主選擇成為“老處女”的女性:那些拒絕婚姻以保持獨立或致力于掌控自己財產(chǎn)的女性。而對于那些因無人求婚而保持單身的女性,他似乎很是同情。事實上,他完全免除了這些女性的稅收,并寫道:“本法案或其中包含的任何條款,均不適用于那些從未收到過(或在她們成為‘老處女’前十年內(nèi)未收到)真誠求婚的‘老處女’?!?/p>
根據(jù)提案,如果27歲及以上的女性希望通過結(jié)婚來逃避沉重的“老處女稅”,她們只有幾年時間可為此努力?!吧鐓^(qū)的朋友”給女性設(shè)定了一個“過期日期”——超過這個年齡后,她們將被禁止進入婚姻的殿堂。他寫道:“35歲以后,任何‘老處女’都不得被允許進入神圣的婚姻狀態(tài);因為在那個年齡,她們將被視為無法履行與這種幸福狀態(tài)相關(guān)的任何必要職能。”
更為苛刻的是,提案最后指出,“所有由老處女遺贈給她們心愛的寵物貓、狗或其他動物的遺產(chǎn),均屬無效。”這些本應在老處女去世后用于照顧和支持她們寵物的資金,將被政府征用來支付“當前美洲戰(zhàn)爭”的費用。提案的結(jié)尾宣稱,“一旦與美洲殖民地達成和平,這些款項將被用于支持和維護馬格達萊納醫(yī)院的運營?!?/p>
馬格達萊納醫(yī)院也被稱為“馬格達萊納洗衣房”,是18世紀和19世紀收容未婚母親及其他“墮落女性”的機構(gòu),條件通常比濟貧院和監(jiān)獄還要惡劣。向“老處女”征稅以支付這些陰暗機構(gòu)的維護費用,似乎頗為荒謬,而對那些造成未婚母親困境的“紳士”征稅顯然更為合理。遺憾的是,提案作者沒有提及任何針對男性的稅收,僅在附言中明確寫道:“任何老單身漢均不得以任何借口參與征收此項稅款?!?/p>
12歲的少女往往會以為自己到25歲時會有一個丈夫、一所房子、一只寵物,甚至可能有一個孩子。等她們到了20多歲,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沒有準備好,本來這也沒關(guān)系。然而,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提醒女性,她們成功的巔峰仍然是結(jié)婚。
除了“紡織女”,英語世界還用另一個性別歧視的詞語“背棘鰩”來形容年長的未婚女性。作家索菲亞·貝努瓦發(fā)現(xiàn),“紡織女”通常是指23到26歲的單身女性,而“背棘鰩”則是指26歲以上的單身女性。想知道“背棘鰩”的男性對應詞是什么嗎?答案是“單身漢”。如果他們的頭發(fā)開始變白,他們則被稱為“銀狐”。聽起來沒什么不好。
在社交平臺上,女性們并沒有被“背棘鰩”這個詞打倒,多數(shù)人認為它聽起來很酷,像一個超級英雄。很多人用這個詞開玩笑,貝努瓦也不例外:“稍等,我打算開一家名叫‘背棘鰩’的酒吧,那里只播放《單身漢》這樣的浪漫喜劇。”科學家兼作家霍普·亨德森也開玩笑說:“不好意思,我不是‘紡織女’,正確的貶義詞應該是‘背棘鰩’,謝謝?!?/p>
有人給出了不同的視角,認為“紡織女”一詞意味著女性經(jīng)濟獨立:“我的曾祖母16歲時也在人口普查中被歸類為‘紡織女’。這個詞最早源自女性成為織布工和紡紗工之時,這是她們賺錢的少數(shù)幾種方式之一。這些厲害的女企業(yè)家擁有自己的行會,賺了不少錢,所以她們不需要結(jié)婚。”
實際上,單身女性確實往往十分優(yōu)秀。這和婚戀市場上所謂的“A女D男”現(xiàn)象有關(guān):條件優(yōu)越的女性(A女)和條件相對較差的男性(D男)往往難以覓得良緣。A女往往受教育水平高、職業(yè)成功,她們在尋找伴侶時更加注重匹配性。然而,受傳統(tǒng)性別角色觀念和男性自尊心的影響,不少男性傾向于選擇社會地位稍遜他們一籌的女性。這就限制了A女的選擇范圍。在中國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這種趨勢尤為明顯。隨著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職業(yè)發(fā)展的進步,城市中的A女數(shù)量增加,而農(nóng)村則D男較多,也造成了城鄉(xiāng)婚姻匹配的難題。此外,一些女性選擇主動單身,她們更愿意耐心等待合適的伴侶,而不是匆忙結(jié)婚。
據(jù)統(tǒng)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格蘭和威爾士人異性戀初婚的平均年齡一直在增長:男性從1972年的27.4歲上升到2019年的39.7歲,同一時期,女性從24.7歲增加到了37.3歲。所以,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可能成為所謂的“背棘鰩”。
而我們真的不在乎。
編輯: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