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萱是從大班轉入我園的,開學第一周,她的情緒起伏非常大,常常一不開心就哇哇大哭,甚至躺在地上不肯起來。經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萱萱在5歲以前生長在江西老家,和外公外婆一起住,他們的溝通以家鄉(xiāng)話為主。進入上海后,雖然爸爸媽媽會有意識地用普通話和孩子交流,但當孩子做錯事或拖拉時,家長使用的語言仍然是家鄉(xiāng)話。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面對陌生的人、事、物和語言,萱萱由于缺乏表達方式,導致“情緒大爆炸”。表面上看,這是幼兒的情緒管理問題,但深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幼兒的語言表達障礙導致的。為了幫助萱萱控制自身情緒,我們嘗試通過“微表情”來改善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達到合理表達情緒的目的。
實錄一:第一次“舉手”。在“有用的植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帶來許多植物擺放在植物角。隨著研究的深入,孩子們圍繞有用的植物積累了許多問題。比如,在圍圈活動中,孩子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喜喜說:“我想知道薄荷有哪些種類?”圓圓說:“我想知道薄荷能不能吃?”隨著舉手的小朋友越來越多,萱萱也舉起了手。我壓抑著內心的興奮說道:“萱萱,你來說?!陛孑婢従彽卣酒饋恚脢A雜著鄉(xiāng)音的語調說:“我想知道……”我耐心地等待了將近10秒,只見萱萱一字一句地說道:“薄荷能不能做薄荷糖?”我?guī)ь^用力鼓掌。
對策建議:適時的“微表情”回應,讓幼兒愿意表達。從萱萱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對于薄荷的用途是有一定了解的,這使她產生了表達的欲望。然而,由于語言的轉換,她的表達受到了阻礙,導致信息輸出出現(xiàn)了延遲,從而產生了10秒的停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微笑”等微表情潛移默化地傳遞出“我在等你說”“我會等你說”的有效信息。這使得萱萱再次嘗試在腦海中整理語序、調整語調。
大班幼兒非常在意成人的評價,特別是在遇到困難或情緒低落時,他們會不自覺地觀察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尤其是教師的反應。我們需要及時捕捉幼兒的“情緒信號”,并給予相應的回應,以鼓勵他們開口說話。
實錄二:第一次“告狀”。角色游戲開始了,孩子們紛紛投入自己的游戲搭建。萱萱、小白、寶寶準備玩娃娃家游戲,他們拿出許多積木開始加固圍欄。不一會兒,萱萱拿著積木哭著跑到我面前,用積木朝自己比畫。看KG5kRxZVzVLqp3giAzd9Loz2AV+PmqTS8T9khWbaWck=著萱萱著急的表情,我猜測道:“是有人用積木打你嗎?慢慢說,別著急。”萱萱點點頭,閉眼深吸一口氣,睜眼說道:“小白用積木戳我。”我回應道:“我明白了,我們一起去找小白解決一下。”說完,我?guī)е孑嫦蛐“鬃呷ァ?/p>
對策建議:適宜的“微表情”回應,讓幼兒想要表達。在游戲中,孩子們時常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促使萱萱急于傳達“我受傷了”的信息。因此,當萱萱最初習慣性地用家鄉(xiāng)話訴說,教師并沒有因聽不懂而打斷,反而通過“注視并點頭”的方式,傳遞出“我在認真聽你說”的信息。當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行為進行猜測并提出問題時,孩子會自然地轉換語言方式以更好地表達。
很多時候,對于大班幼兒而言,他們更渴望的是“你聽我說”。教師需要思考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我正在傾聽”。
實錄三:第一次“發(fā)出邀請”。自由活動開始了,孩子們各自選擇喜歡的活動。有的孩子前往植物角照顧植物,有的孩子則到主題墻前欣賞墻面。萱萱吃完點心后,也徑直走向了自然角。不一會兒,她跑到我面前,拉著我的手走到“薄荷”邊,指著薄荷葉,停頓了約10秒,說道:“老師,薄荷上有小蟲?!蔽衣冻鲶@訝的表情,回應道:“這就是小蟲呀?”接著,我故作疑惑地問道:“有小蟲會怎么樣呢?”就這樣,我們圍繞害蟲的話題,展開了第一次交談。
對策建議:適度的“微表情”回應,促進幼兒大膽表達。萱萱主動向我分享她的發(fā)現(xiàn),這標志著我們之間開始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的關系。此時,我選擇扮演“弱勢”的一方,用“驚訝”的表情傳遞出“你發(fā)現(xiàn)了我未曾注意到的”,用“疑惑”的語氣傳遞出“你知道我不知道的”,以此鼓勵幼兒繼續(xù)勇敢地表達。在給予幼兒的回應中,我們應關注“度”的把握,特別是在孩子展現(xiàn)出表達意愿時,我們應適當?shù)睾笸艘徊?,但在后退的過程中,要留意自身言與行的配合,確保幼兒能真正站在主導位置,從而促進幼兒大膽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