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號召廣大教師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并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tài)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深刻闡述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教育之魂,教育家精神對于引領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起著關鍵的重要作用。以教育家精神為標桿,教師要不斷地錘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僅要有教育情懷,還要尊重每個生命自然生長的特性,充分認識不同學生的家庭、智力、健康狀況、年齡、認知水平等各不相同,既要看到差異,又要根據個體的差異選擇最佳的教育方式。那么,教師如何錘煉育人智慧,成為一名與學生溝通的高手,如何靈活應對班級每天突發(fā)的各種狀況,或許萬瑋的《班主任兵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這本書的題目使用了“兵法”一詞,從立意上點明了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應具有的戰(zhàn)略思維與長遠眼光,從而形成把握全局的能力。何為“兵法”?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古代指用兵作戰(zhàn)的策略與方法。以“兵法”命名的書籍中,《孫子兵法》最為我們熟知。這部書是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孫武創(chuàng)作,被譽為“兵學圣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其中蘊含的策略、智慧不僅適用于戰(zhàn)爭,也是一種關于團隊領導的普適性原則。從組織管理上說,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種在班主任帶領下的班級團隊領導形式,將“班主任”與“兵法”結合起來,會讓讀者很自然地聯想到班主任工作就像領兵打仗,不僅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還要具備領導力與克服各種困難的信心,能夠處理好師師、師生、生生之間棘手的問題,才能帶好隊伍,最終取得勝利。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實踐篇,下編為理論篇。上編——實踐篇,化用《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均采用“倒轉乾坤、黔驢發(fā)威、以德立威”等四字形式,提取三十六計的精髓,形成30則實踐案例。上篇中,每篇案例的開頭都會采取按語的形式解釋說明篇名,如第十九篇《扶弱成強》,開篇解釋為“我呆呆地看著明秀這段話,不由自主地想起初二時那次不可思議的班會課的情景,明秀不屈、堅強的形象又一次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边@一句話也是全文的結語,講述了自從一個轉校生來到班級后,教師對學生學習、生活的細致觀察,從而對癥下藥,讓學生不斷成長的故事。下編——理論篇,包括總論共25篇,大都采用“謀攻篇、虛實篇”的形式命名,如下編的第三篇《攻心為上》中說到:“《孫子兵法》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鄙人認為,這也是一切學生工作的核心思想。”從理論的角度論述育人過程中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
這些實踐案例均來源于作者的實際工作,用一個個與學生之間的小故事寫出了班主任工作中與學生“斗智斗勇”的過程。案例生動活潑,書中的語言采用日記體的形式,生動地記錄了每件他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故事不長,但娓娓道來,讀者從中能夠讀出作為一名班主任,作者對每名學生心態(tài)、狀態(tài)的把握與調節(jié)。如上編中《破鏡圓鏡》一章中,記述了兩個學習成績特別好,但態(tài)度傲慢的學生,這兩名學生是同桌也是好朋友。面對這樣的學生作者并沒有因為他們成績好就忽視了其身上存在的問題,而是從學生長遠發(fā)展考慮,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并通過一個突發(fā)事件,分化兩人,從而讓他們學會更好地與人相處,尊重他人,作者在其中可謂用心良苦,體現了班主任工作的細致與周到。
基于以上認識,該書做到了理論結合實際,采用觀察法的形式對所帶班級學生進行持續(xù)與細致的觀察,整本書并沒有高深的理論,很多關于學生工作的總結也是趟著前人的路在走,作者在寫此書時也只是教齡只有7年的年輕教師,但此書勝在語言輕松,感情真摯,作者能夠在教育的路上一邊走一邊思考一邊實踐,這才是一名教師真實的成長之路,也是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教育家的潛在因素。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