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說教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加上大多數學生缺乏生活實踐體驗,導致德育的低效化現象。因此,根據學校德育工作實際情況開展戲劇化德育很有必要。筆者通過實踐,分三個方面進行設計,一是構建故事:從實際生活中取材,創(chuàng)作德育典型故事;二是運用故事:在不同場景中展演,呈現德育感人情境;三是優(yōu)化故事:在演繹過程中提升,深化德育主題思想。通過實踐,德育功效顯著提升,旨在多維度推進德育工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德育小劇場;德育體驗;核心素養(yǎng)
立德樹人,本質上講是以德為先,強調品德教育和能力教育的高度融合。2021年7月24日,“雙減”政策正式落地,其中又一次強調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此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前言中明確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币虼?,學校作為教育教學主陣地,有責任、有義務擔負起“立德樹人”的職責。
德育小劇場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德育方式,旨在通過各種現實情境的再現,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成長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見圖1)。
(一)還原課程精髓,提高思想深度
課程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學校德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各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認識,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
1.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中心的德育故事建構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不斷擴展學生的認識和生活范圍,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為框架,有機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健康教育、勞動教育、信息素養(yǎng)教育以及金融素養(yǎng)教育等相關主題,強化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革命傳統(tǒng)和法治教育。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基礎,分學段按主題對內容進行科學設計,構建學段銜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體系[1]。
2.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德育故事改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為一體的,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2]。因此,語文課程中的德育故事涉及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將這些動人的課文內容進行改編,讓故事情景再現,起到非同一般的教育成效。
3.以其他課程為補充的德育故事創(chuàng)作
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不僅存在道德與法治和語文課程中,其他課程里同樣蘊含,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其所特有的德育功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德育素材進行設計與思考,讓它們成為一個個令學生感興趣的,具有教育功能的育人故事。
(二)關注校園焦點,陶冶良好情操
有這么一句話“德育教育,就在身邊;德育教育,簡單就好!”在校內開展戲劇化德育,就應該把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情編寫成有趣的德育小故事進行演出,這樣的德育故事,有血有肉,生動有趣,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對陶冶和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有積極影響。
案例一:“友善的力量”
主題設定:以友善為主題,通過小劇場展現友善在同學相處、鄰里關系中的重要性。
劇本內容:場景一:校園里,新同學受到排擠,感到孤獨。主角小明主動與他交流,分享文具和零食,還邀請他一起參加游戲。其他同學看到后,也紛紛加入,展現出友善的氛圍。場景二:在社區(qū)中,一位老奶奶提著重物行走困難。學生們發(fā)現后,一起幫助老奶奶提東西、送她回家,老奶奶臉上露出笑容。
實施過程:選拔了一批表現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排練并在學校禮堂演出。演出后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讓觀眾分享自己的友善經歷或如何在生活中踐行友善。
成效:根據教師觀察,班級里的矛盾沖突明顯減少。學校收到家長反饋,孩子們在家中對鄰居也更加友善,主動打招呼、幫忙拿東西等行為增多。
(三)追溯社會熱點,健全人格品質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學生,首先要明白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上發(fā)生的各種現象與我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將社會上發(fā)生的熱點話題,編撰成戲劇故事進行表演,讓學生放眼社會萬象,從小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做一個愛國守法的好公民。
(一)班級小劇場
將戲劇化德育引入班級管理,開展班級小劇場活動,寓教于樂,營造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班級氛圍。小學生活潑好動,容易接受形象化的教育,將德育故事戲劇化,真正實現“動”起來,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深入感受體會,獲得真知。
同時,教師也可以是角色扮演中的一員,更好地營造出角色扮演活動平等、愉快的氛圍。有了教師的參與,能更好地協(xié)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校園小舞臺
校園小舞臺,又稱“國旗下的戲劇德育”,不但為有才藝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間生活。學生既是欣賞精彩節(jié)目的觀眾,又是閃耀舞臺的主角。一個個富含教育意義的節(jié)目在校園的小舞臺上演出,給全校師生帶來了歡樂的同時,更加觸動每個人心中的那一根弦。
(三)社會小戲園
我校地處一個秦漢古鎮(zhèn),歷史悠久,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蔣家村更是以耕讀文化、宗祠文化和家國文化在富春江南遠近聞名,孕育了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和富陽眾多的地方鄉(xiāng)賢。因此,學校德育工作不僅可以在校內開展,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區(qū)、村鎮(zhèn),與地方文化相結合,突出“以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深入挖掘地方歷史,傳承文脈,實現小手拉大手,共建和諧家園。
2023年重陽節(jié),我校四年級的學生以“尊老敬老,從我做起”為主題,前往敬老院展開活動。首先創(chuàng)編了“尊老敬老”主題的小品、舞蹈,經過教師和學生的修改、評議,最終確定了“奶奶,您辛苦了”“你笑起來真好看”等節(jié)目。在敬老院展示的過程中,不僅拉近了和老人的距離,也受到了“尊老愛老”的深刻教育。
組織學生走出學校,進入社區(qū)、村鎮(zhèn),讓德育的課堂變得更加廣大,讓德育的內容更加真實生動,這種有體驗的有實踐的教育才是能令學生感興趣,記憶深刻的教育。
(四)云端小窗口
戲劇化德育不僅要在班級和校園內開展,而且要向學生所在的家庭、社區(qū),乃至整個社會進行輻射傳播。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例如微信、釘釘、校園網及強國平臺等,以微視頻的形式將德育的范圍延伸開來,從而引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讓德育工作更切合學校實際情況
在學校開展德育小劇場活動,利用班級、校園等現有的資源開展戲劇化德育工作,應思考學校的實際情況,使活動卓有成效。
硬件支撐:2023年,投資2.238億的新校園已投入使用,是一所具有“現代氣派”“江南韻味”的新學校,新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設施一流,功能布局合理,有安寧、衛(wèi)生的學習環(huán)境,也有信息暢通的辦公區(qū)域,還有安全充足的運動場所。
在校園中心位置有校園小舞臺專項場地,保證了德育小劇場的正常開展。此外,學校還配備1個大禮堂、1個會議大廳、1個階梯教室、1個錄播教室、1個直播教室以及多個多功能專用教室,而每個教室都安裝了希沃一體機,為德育小劇場研究提供強大的硬件支撐。
軟件支持:學校除了配備全新的硬件設備和場地之外,還加強了校園文化建設,學校以“經正緯成”為校訓,以“畫好人生經緯線”為辦學理念,以“承大源文化經緯育民族未來兒童”為辦學目標,教風為“大愛為源”,學風為“博學致遠”,培養(yǎng)“大氣陽光、心懷本源、愛國有志”的經緯學子,為德育小劇場研究提供軟件資源支持。
(二)讓德育工作更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根據小學低段學生有效注意力時間較短、以形象思維為主、獨立性和自覺性較差的特點,在設計時就要考慮德育內容趣味性,將德育內容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其中,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小學中段學生有效注意力時間明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迅速發(fā)展,自我意識突然萌發(fā)并逐漸增強,但辨別是非能力有限,在設計時應鼓勵學生親身去體驗,嘗試作出判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小學高段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抽象邏輯思維增強,初步形成了個人的性格和人生觀,但意志力不強,遇事容易灰心,在設計時可讓學生獨立組織并開展德育小劇場活動,適時加以點撥,助其成長。
(三)讓德育工作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在生活中有許多鮮活的德育素材,學校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真實的、能觸動學生心靈的小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暗掠繕藨攣碓从趯W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覺得目標就在眼前,只要通過努力就能做到,而不應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p>
(一)創(chuàng)新德育形式,提高教育成效
在學校開展德育小劇場活動,創(chuàng)新了德育形式,改變了德育工作中以說教為主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教育演變?yōu)橹鲃铀伎嫉掠适卤澈笏N含的道理。德育小劇場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有了自我判斷的機會,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觀察學生在校園中的日常行為,發(fā)現文明禮貌行為的發(fā)生率從活動前的60%提升到了活動后的80%。例如,主動向教師問好的學生增加了25%,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現象增加了30%。通過對班級紀律的統(tǒng)計,違紀行為的次數從活動前每月平均15次下降到了活動后每月平均5次,下降幅度達到了67%。
(二)搭建展示平臺,豐富課余生活
組織學生開展德育小劇場活動,切切實實搭建了學生才藝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在班級中,在校園里,在社區(qū)里,在網絡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對參與德育小劇場的23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發(fā)現,對道德主題的理解深刻程度從活動前的平均4.5分提升到了活動后的8.2分(滿分為10分)。其中,有85%的學生表示通過小劇場更加明確了誠信、友善等價值觀的內涵。
(三)增加實踐體驗,提高思想覺悟
有了實踐體驗才有真情實感,在參與德育小劇場的過程中,學生直接或間接參與表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在參與過程中,學生不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而且更為難得的是思想得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在對335位家長進行訪談后了解到,有75%的家長表示孩子在家中的行為表現有了明顯改善,如更加懂得感恩、主動承擔家務等。家長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滿意度從活動前的78%上升到了活動后的92%。
總的來說,在經緯校園文化理念引領下,踏踏實實開展德育小劇場活動,開辟了德育工作新路徑,創(chuàng)新了德育工作形式,同時搭建了提供學生才藝展示的平臺,豐富了師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增加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對于提高學生思想認識,規(guī)范學生行為習慣有較明顯的助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7-4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5.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