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英語語義理解影響很大,要想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就必須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在高中英語階段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理解的同時能夠合理進行語言輸出,促使學生尊重、理解和欣賞多元文化,幫助他們更好地迎接跨文化交際挑戰(zhàn)。
關鍵詞:高中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課程模式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已把“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列入高中英語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之中[1]%。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2]%。就英語學科而言,文化教學在學術領域可被闡述為一種整合性教育策略,它致力于將英語教學過程深度嵌入對英語國家國情、文化知識體系、語言背后隱含的文化背景,以及學習者母語文化背景的全面探討與理解之中。這種教學策略旨在通過跨學科、跨文化的視角,促進學習者對英語語言及其所承載的多元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全面理解,進而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全球視野。文化教學始于文化知識的傳授、與母語文化的對比,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達成文化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Samovar提出,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多元文化的接觸和互動。Gudykunst認為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特征包括文化的差異性、多樣性、包容性、理解和尊重以及溝通技巧[3]。跨文化交際展現了多樣性,不同國家、地區(qū)、民族等因素導致了交際環(huán)境的豐富多彩。個體需要持開放態(tài)度,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以促進交流與合作的和諧發(fā)展。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需要教師課堂上的語言輸入,還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積極進行言語輸出來面對跨文化交際所帶來的挑戰(zhàn)。此外,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夠讓英語課堂充滿活力,還能夠讓學生在有生命力的課堂中,加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接觸到多種多樣的文化資源和跨文化視角。
在和高考的銜接方面,學生對于跨文化的了解往往還停留在短淺過時的刻板印象中,而忽視題目中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造成明明單詞都認識,卻不理解文本的局面。本文分析高中英語教學,通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文化認知水平,并利用跨文化教學活動中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來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以及文化意識,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面來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綜合素質。
“一核多元”即以教材為核心,以外刊名著閱讀、文化沙龍板塊、英語選修課程以及校本教材為多元補充課程教學模式。在教學任務之間通過鑒賞課本書籍、外刊名著,以理解世界文化精華;精選英語選修課程和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輸入性文本材料;設置文化沙龍的教學板塊,為學生搭建語言輸出交流的平臺,促進其對跨文化交際的認知。
(一)以課本為核心
英語教材作為課程標準的外在表現形式,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的基本框架和內容,還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所以教師只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內容,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深入淺出,并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英語名著外刊的閱讀
在高中英語學習中,有效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語境,提升英語應用能力。英文名著因其具有典型角色、起伏情節(jié)、串聯線索、華麗語言和上升主題等多層特征,在內容和思想層面跨越時空得以傳承,具有啟發(fā)性和積極性。外刊常指英語國家報刊網站的各類原版閱讀材料,文本原汁原味,語言環(huán)境真實;涵蓋主題多樣,語篇類型豐富;具有實效性,能與時代、與國際接軌。英語名著外刊閱讀作為學生信息獲取的媒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輸出的前提,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
(三)英語選修課程和校本教材
選修課程的設置要充分考慮不同水平的學生,既要為后進生打下堅實基礎,又能夠滿足超優(yōu)生的個性化學習,鍛煉到各階層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滿足綜合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本校學生英語學習特點編寫校本教材并規(guī)劃校本作業(y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難點,關注學生語言知識學習策略以及綜合語用能力。校本內容不限于單純的語法知識,更重要的是了解并傳遞我國與英語國家的文化概況,為主修課程的學習作鋪墊。
(四)添加文化沙龍板塊
教師應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指導學生進行文化層面研究性學習的課堂展示。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小組合作、小組互評的方式,介紹并詮釋多元主題下中外文化差異,加強口語與聽力上的溝通,既不會對學生施以壓力,還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言語輸出上的練習。
在英語學科素養(yǎng)的指導下,需要結合不同主題語境的語篇,培養(yǎng)學生實現跨文化交際三個方面的提升: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行為能力。
(一)語言能力
胡文仲提出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要注重研究詞匯的文化內涵、語用規(guī)則和語用順序等,以此了解話語之下所隱含的不同文化,強調了解學習對方國家文化的能力,明確了跨文化語言知識的方向。比如,2023年新課標的高考聽力出現“yard+sale”(庭院售賣)一西方國家常見而在我國很少發(fā)生的跨文化現象。學生通過聆聽分析聽力原文,不僅可以了解“庭院售賣”的習俗,還能領略其中蘊含的社會情感層面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人們如何通過這種活動處理閑置物品、促進社區(qū)交流以及籌集善款。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yard+sale”的例子,讓學生展開文化交際的實踐,探討其在西方社會的發(fā)展和影響,不僅是對聽力文本的知識拓展,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交際能力。
(二)語用能力
文化語用能力是指語言使用者在交流過程中理解、運用特定文化信息以實現有效溝通的能力。在2021年新高考II卷中閱讀理解部分,5篇文本涉及英國約克郡音樂節(jié)、英國教育獎、美國國家動物園以及澳大利亞動物健康檢測機器人。這些文本來自三個不同英語語言背景的國家,考查學生對文化信息的感知和應用能力。試題涵蓋了表層文化信息和深層文化信息,但主要集中在核心文化背景上,旨在評估學生對語篇結構和內容的整體理解能力。
(三)行為能力
行為能力是指個體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通過有效的交際策略和技巧,達成交流目標并確保言行一致的能力。這要求個體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準確理解并適應文化規(guī)范與期待,以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在高中階段,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社交環(huán)境的機會較少,但是不難在語料中發(fā)現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的碰撞。例如,2023年高考英語全國1卷2卷聽力的第九段文本,對來到美國的印第安納大學的法國留學生Victor進行新生采訪??梢宰寣W生模擬這段對話,既是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的憧憬,也是跨文化中行為能力提升的具體應用。
(一)英語戲劇外刊名著閱讀——情景模式
情景模式主張在課程設計中,根據情境擬定課程目標并依照課程目標設計課程方案,重視教育情境或系統(tǒng)的統(tǒng)觀。教師提前下發(fā)英語戲劇的劇本,前置閱讀任務,讓學生首先對故事梗概有所興趣。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沉浸式劇本圍讀,解決其中跨文化語言語用知識,深入故事發(fā)展的背景過程與結果。隨后為學生分配角色,進行小組表演,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情境中對角色進行闡釋。
(二)中英語互譯校本選修——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教學強調教育的演變和方法,不是僅從目標開始詳述,而是通過詳細的設計來闡明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和原則,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改進。在植物、動物、數字等內容的表達上,漢語和英語都有著各自的文化內涵。例如,短語“the+lion+in+the+way”直譯漢語為擋路的獅子,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然而和中國俗語“攔路虎”相對照,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常見詞匯在東西方象征意義上的差異,目的是讓學生精準學習跨文化背景知識,增強他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比如,漢語俗語“狼心狗肺”“狗東西”中“狗”常被視為貶義,而在英語習語中“l(fā)ucky+dog”則是幸運兒的意義。
(三)學生課前文化沙龍板塊——自然模式
教師上課的過程中持續(xù)反省反思,在設計課程時應綜合考慮不同的價值取向,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課程方案的調整。學生進行課堂展示事實上是一個很好的課堂破冰方式,教師可以將近期教學內容相關的主題分配給學生小組。學生小組內自行分工,通過教師上傳的信息渠道查閱資料,小組合作,整合內容,做好課堂開始的前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添加階梯式教學,滿足不同層面學生的學習需要。
實施上述教學模式后,在評價方式上采取同伴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對課堂展示或學習成果進行討論并提出改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由其他學生做出的評價,既可以是對于學習過程的反饋,也可以是針對同伴綜合能力的總體性評分。
在跨文化教學活動中應用同伴評價不僅能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的基礎上,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還能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包容性,為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作鋪墊。課堂展示部分的評價由師生共同完成,并分配評價占比,變?yōu)樾纬尚栽u價的一部分,有利于學生對于自身學習情況反思并調整,從評價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推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6.
[2] 王磊.求同存異: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詩歌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海外英語,2022(14).
[3] 鄒瑞.對俄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案例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8.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