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隨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推進,紅山文化的國際傳播變得尤為重要,但紅山文化在外宣翻譯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zhàn)。文章通過對紅山文化外宣翻譯現(xiàn)狀的分析,探討其面臨的困境和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優(yōu)化對策,建議通過多元主體參與、提升翻譯質量、拓寬傳播渠道以及培養(yǎng)專業(yè)翻譯人才等措施,推動紅山文化的有效國際傳播,提升其全球影響力。
關鍵詞:紅山文化;外宣翻譯;對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12-0006-04
外宣翻譯是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推向國際舞臺的重要舉措和核心步驟。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指出:“中華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蠟燭,而像滿天星斗?!倍l(fā)源于東北地區(qū)西南部的紅山文化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顆。紅山文化因發(fā)現(xiàn)于赤峰市紅山后而得名,距今已有6500—5000年,它的發(fā)現(xiàn)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紅山文化以西遼河流域為中心,遺址分布在內蒙古、遼寧、河北和吉林等四省區(qū)交界地帶,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紅山文化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一起,共同孕育了早期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紅山文化正是對這些特性的生動詮釋。首先,紅山文化繼承并發(fā)展了西遼河流域更早的興隆洼文化和趙寶溝文化,[1]同時又吸收了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周邊地區(qū)的文化因素。紅山文化考古發(fā)現(xiàn)“已遠遠不是原始氏族制度所能涵蓋解釋的內容,已有突破氏族制度的新概念出現(xiàn),說明中國早在5000年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植根于公社,又凌駕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社會組織形式?!盵2]這就體現(xiàn)了紅山文化的連續(xù)性、包容性和創(chuàng)新性。其次,紅山文化通過上千年的族群認同和交流融合,實現(xiàn)了族群的凝聚,彰顯了統(tǒng)一性。此外,紅山文化墓葬遺址中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武器,表明紅山文化親仁善鄰的和平特征。
紅山文化玉器體現(xiàn)出的龍圖騰、玉為尊的文化理念,以及祭祀活動彰顯出的天人合一、尊祖,崇宗的社會觀念,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從文化特性和文化內涵上看,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中的璀璨明珠。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背景下,紅山文化應是當前外宣翻譯的重中之重。本文將梳理紅山文化外宣翻譯現(xiàn)狀,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這對于傳播紅山文化和彰顯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紅山文化對外傳播的現(xiàn)狀
文化外宣主要是以文化為載體,在對外交流中宣傳中國的對內對外政策,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說明中國,介紹中國,積極贏得外國公眾對中國的了解、理解和尊重,為我國開展與世界各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和友善氛圍。[3]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在實際操作中涉及原作者、外宣文本、譯者、譯文文本和目的語讀者。這些元素通過信息的傳遞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互動系統(tǒng)。而外宣翻譯是“指外宣資料或外宣文獻的翻譯,包括新聞外宣、政治外宣和文化外宣資料的翻譯。”[4]文化外宣翻譯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部分,是實現(xiàn)民族、地區(qū)和國家之間順利交往的橋梁,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外宣翻譯對促進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增強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正式將首次發(fā)現(xiàn)于赤峰市紅山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命名為“紅山文化”。隨著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等遺址的發(fā)掘,以及玉器、彩陶等文物的大量出土,學術界對紅山文化研究的熱情迅速高漲。然而直到20世紀末,國內對紅山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探索,遺址、文物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等方面,很少涉及其外宣翻譯。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公共外交促進了地方文化的對外宣傳,紅山文化也逐步走上了外宣傳播之路。在遺址保護管理方面,2008年起啟動了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并于2012年竣工。同年,國家文物局將牛河梁遺址與赤峰市的紅山和魏家窩鋪遺址合并為紅山文化遺址申報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2020年,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21年,牛河梁遺址被中國考古學會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這些重要舉措為推動紅山文化走向國際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學術研究與交流方面,2006年8月,首屆紅山文化國際高峰論壇在赤峰舉行,來自中國、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的紅山文化研究專家共30人參加了討論。目前,紅山文化國際高峰論壇已經(jīng)舉行了13屆。2017年3月“紅山文化遺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價值國際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吸引了來自美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國內知名專家共30多人參加。2023年7月,國家文物局與遼寧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文化傳承發(fā)展·探源中華文明”新時代大講堂在遼寧省朝陽市舉辦,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7位嘉賓發(fā)表演講,并進行了全球直播,向世界推廣紅山文化。2023年12月“牛河梁紅山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論壇”在遼寧省朝陽市舉辦,這些學術交流活動有效提升了紅山文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圍繞紅山文化還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如“牛河梁紅山文化節(jié)”“紅山文化主題書畫展”等。全國各地的文物展覽也成為推介紅山文化的良好媒介。近年來,赤峰市博物館和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聯(lián)合國內各大博物館策劃紅山文化文物展出活動,如2019年10月“又見紅山”精品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2020年10月“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2021年12月“玉·見——紅山·良渚文化展”在浙江博物館舉辦。總之,通過多種文化交流方式和活動,紅山文化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
二、紅山文化外宣翻譯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文化對外宣傳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國際上仍缺乏足夠的話語權,未充分發(fā)揮其應有作用。仍以紅山文化為例,盡管近年來紅山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有了一定的推進,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通過谷歌、必應等國際搜索引擎查找相關信息,發(fā)現(xiàn)關于紅山文化的外宣內容基本缺失。為數(shù)不多的外宣內容在翻譯上也存在諸多問題,直接影響了紅山文化對外宣傳的效果??傮w而言,紅山文化對外宣傳及遺址文物翻譯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紅山文化外宣翻譯材料匱乏
調查發(fā)現(xiàn),關于紅山文化外宣翻譯資源嚴重不足。無論是紙質的出版物、宣傳冊,還是網(wǎng)絡上的廣告和宣傳內容,都無法滿足外國人對紅山文化的興趣和需求。目前,紙質翻譯材料僅限于研討會的宣傳冊,在電子資源方面,盡管政府和相關部門意識到建設英文網(wǎng)站和提供涉外旅游服務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只有少數(shù)機構擁有英文網(wǎng)站,而現(xiàn)有的英文網(wǎng)站以圖片和簡短介紹為主。在政府網(wǎng)站或自媒體平臺上,紅山文化的詳細英文資料依然難以獲取,這使得對紅山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無法認識和體會其深刻內涵,阻礙了紅山文化的對外傳播。
(二)紅山文化外宣翻譯的質量欠佳
紅山文化的外宣翻譯質量欠佳,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英文網(wǎng)站上關于紅山文化的資源介紹缺乏系統(tǒng)性和深度,內容重復且翻譯質量不高,有些信息僅用中文呈現(xiàn),未能提供準確的英文翻譯,這不僅使信息傳遞受限,還影響了外國讀者對紅山文化的全面了解。同時,網(wǎng)站的導航功能設計也不夠完善,導致用戶在訪問時難以有效地獲取所需信息。其次,由于監(jiān)督和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多種問題。例如,專業(yè)術語使用不一致、語法和拼寫錯誤頻繁,部分內容甚至使用了漢語拼音代替翻譯,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譯文的準確性和專業(yè)性,也妨礙了紅山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和形象建設。
(三)紅山文化外宣翻譯傳播效果不佳
紅山文化的對外宣傳機制急需改進,存在多個顯著問題。首先,當前的宣傳主要由政府機構和事業(yè)單位主導,通常采用過于正式的敘述方式,這限制了文化趣味性,難以吸引國際觀眾的興趣。其次,宣傳內容未能深入挖掘紅山文化的獨特魅力,往往停留在表面介紹,缺乏文化互動和交流的機會。此外,盡管有國際研討會和交流活動,但其推廣力度不足,未能有效擴大影響力。同時,宣傳渠道主要依賴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地方報紙和電視,導致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特別是海外社交平臺上的存在感較弱。整體而言,紅山文化的對外宣傳覆蓋面狹窄,主要集中在東北及周邊地區(qū),導致對外傳播效果不佳,亟須探索多元化的傳播策略。
(四)紅山文化外宣翻譯專業(yè)人才短缺
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外宣翻譯的研究人員多來自各大高校和翻譯機構,之前多從事其他領域的翻譯,對紅山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也缺乏專業(yè)的紅山文化外宣翻譯訓練。由于紅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從而增加了英語闡釋的難度,導致外宣翻譯的質量參差不齊,存在錯譯和誤譯的情況,不能正確表達原本的意思,容易使外國人產(chǎn)生誤解,影響了紅山文化的傳播。
三、優(yōu)化紅山文化外宣翻譯的對策
針對當下紅山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外宣翻譯存在的問題和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優(yōu)化對策。
(一)擴大外宣群體
為實現(xiàn)紅山文化的廣泛傳播,各相關機構必須高度重視外宣翻譯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影響,應樹立國際傳播意識和受眾意識,以確保政策和措施的順利實施。通過推動眾創(chuàng)和多元主體的參與,進一步擴大紅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具體來說,首先是要鼓勵多元主體參與,除了政府主導外,應鼓勵所有有機會接觸外國人的中國人,包括官員、企業(yè)家、游客、學生等,積極參與紅山文化的對外傳播。例如,可以組織文化交流活動、舉辦國際展覽、參與國際會議等,讓更多人了解紅山文化。其次是要跨學科通力合作,外宣翻譯需要翻譯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化地理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的緊密合作。各學科學者應進行深入交流與協(xié)作,例如,可以成立跨學科研究小組,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分享研究成果和翻譯經(jīng)驗,確保外宣翻譯工作科學、精準。再次是組建翻譯智囊團,高質量的翻譯團隊是文化外宣成功的基礎,可以構建“國內翻譯家與目的語國家漢學家”聯(lián)合模式。國內翻譯家負責根據(jù)紅山文化的特點進行初步翻譯,準確傳達其核心內容。而目的語國家的漢學家則依據(jù)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優(yōu)化語言表達,確保翻譯作品既能忠實原意,又能有效傳播,從而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二)擴大受眾認同
紅山文化的外宣要想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就要重視受眾的文化認同。由于海外讀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與中國有較大差異,他們對信息的接受偏好和呈現(xiàn)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外宣翻譯時需對本土特色詞語進行背景解釋,并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選擇接受程度較高的傳播內容。首先是要研究受眾需求,通過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焦點小組等方法,深入了解境外讀者的文化特點和信息接受偏好。例如,可以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讀者進行細分,針對性地設計傳播內容和形式。其次要調整翻譯策略,對于具有本土特色的詞語,除了音譯外,還需加入背景解釋,以幫助讀者理解。例如,在翻譯“紅山文化”時,可以加入對其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的詳細介紹,使境外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認同。再次要實現(xiàn)多樣化傳播形式,采用圖文結合、視頻、動畫、虛擬現(xiàn)實等多種形式,增強信息的生動性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制作紅山文化的紀錄片、動畫片,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和參與。
(三)拓寬傳播渠道
為了更好地傳播紅山文化,需要拓寬傳播路徑,充分利用現(xiàn)代技術和新媒體平臺。一是與知名網(wǎng)站合作,建立精準外宣傳播渠道,利用知名網(wǎng)站的外宣功能傳播紅山文化。例如在知名網(wǎng)站制作專題頁面或欄目,展示紅山文化的精華內容,吸引全球受眾。二是建立線上虛擬博物館,利用VR技術,整合紅山文化各種數(shù)據(jù),形成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庫,展現(xiàn)紅山文化博物館和遺址的實景效果。例如,可以制作虛擬導覽,讓用戶通過VR設備,身臨其境地參觀紅山文化遺址,增強體驗感和互動性。三是建立多層次傳播體系,融合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建立多層次、寬領域的紅山文化傳播體系。例如,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吸引年輕受眾關注,同時,也可以通過出版書籍、制作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等傳統(tǒng)方式,擴大紅山文化的影響力。
(四)培養(yǎng)翻譯人才
紅山文化的國際傳播主要依賴于高質量的翻譯人員。譯者作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和翻譯活動的主體,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嫻熟的翻譯技巧以及廣博的中西方文化積累。[5]因此應當著力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培養(yǎng)翻譯人才,東北地區(qū)高校應效仿四川、江蘇、浙江等多省,利用自身教育資源,成立考古或博物學院并下設“文物修復”“古籍翻譯”等專業(yè),開設紅山文化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對紅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翻譯能力。二是組建翻譯隊伍,組建合格的外宣翻譯隊伍,鼓勵更多優(yōu)秀翻譯人才從事紅山文化外宣翻譯事業(yè)。可以設立翻譯獎項,表彰和獎勵在紅山文化外宣翻譯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翻譯人員,激勵更多人參與其中。三是加強翻譯人員培訓,要定期培訓外宣翻譯人員,提高其跨文化溝通能力和翻譯水平。例如,可以舉辦翻譯工作坊、翻譯比賽,邀請國際知名翻譯家舉辦講座和指導,提升翻譯人員的專業(yè)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紅山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成為中國對外宣傳與交流的寶貴資源。推動紅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然而,紅山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仍存在諸多不足,亟須深入研究和改進。
紅山文化的外宣翻譯面臨著中西方歷史文化背景和語言表達方式差異帶來的挑戰(zhàn)。這要求我們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忠實于原文,還要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習慣,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可讀性。只有通過高質量的外宣翻譯,才能真正展現(xiàn)紅山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為此,必須高度重視外宣翻譯的質量和效果。具體而言,需要擴大外宣群體,推動多元主體的參與,形成跨學科的通力合作;重視受眾的文化認同,調整翻譯策略,實現(xiàn)多樣化的傳播形式;拓寬傳播渠道,利用現(xiàn)代技術和新媒體平臺,建立多層次的傳播體系;培養(yǎng)高質量的翻譯人才,提升翻譯隊伍的專業(yè)水平。通過這些措施,紅山文化將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要不斷加強紅山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進一步彰顯中華文化的自信和魅力。只有在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推動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
——————————
參考文獻:
〔1〕張星德,田建文.中國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互動與紅山文明的形成[J].江漢考古,2021(06):62-70.
〔2〕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98-99.
〔3〕駱玉安.關于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思考[J].殷都學刊,2007(02):153-156.
〔4〕胡開寶.國家外宣翻譯能力:構成、現(xiàn)狀與未來[J].上海翻譯,2023(04):1-7.
〔5〕黃友義.從翻譯工作者的權利到外宣翻譯:在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翻譯,2005(06):31-33.
(責任編輯 孫國軍)
Crossing 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Global Promo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Saihanqiqig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Hongshan Culture is a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in China and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 fo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ever, Hongshan culture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external promotion and translation.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ternal transl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explor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it face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It is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and enhance the global influence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involvi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improving translation quality, expand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s.
Keywords: Hongshan Culture; External Promo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