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今天的生活,和馬克思本人、他的理想及理論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的檢驗,大家都想知道答案。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所謂“今天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我們先把生活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
物質生活主要指的是經濟生活。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社會的經濟分工,能夠通過勞動獲得報酬,獲取生活來源。
假設你已經大學畢業(yè)準備成為一名“打工人”,此時便可以在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企業(yè)可以選擇你,你也可以選擇不同的企業(yè),在雙方都愿意的情況下,你為企業(yè)工作,企業(yè)給你發(fā)工資。當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識積累或者資金去做生意,去進行各種創(chuàng)造,在為社會作出貢獻中獲得回報??偟膩碚f,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奮斗創(chuàng)造財富,活得更有尊嚴。
精神生活則可以大致劃分為理想和興趣兩個部分。理想包括宏大的方面,比如可以構思理想的社會并通過行動去參與和推動其實現;也包括微觀的層面,比如想從事怎樣的職業(yè)?成為什么樣的人?要達到怎樣的人生成就?這些都可以去確立、去追求。
興趣是指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它們有用沒用,投入其中時,你會感到快樂和幸福,而沒人有權利妨礙你。比如,你喜歡做手工,喜歡美術和音樂,喜歡穿某一類風格的衣服,喜歡閱讀哲學或者其他類型的書籍,這些愛好也許不會給你帶來物質上的好處,但只要你不損害他人,而且能從中感受到熱愛、體驗到美,那就是好的興趣。有時,我們還可以把興趣和職業(yè)結合起來,比如做一位自由藝術家、一名記者、一個陶瓷匠人。
當你既喜歡自己的工作,又能從中獲得回報時,那就算很忙碌、很辛苦,你也不會感到厭惡。
總的來說,對于今天的生活我們有選擇的自由,每一個人都可以努力過得體面、有尊嚴,我們喜歡的事物,只要無損于他人和社會,都應得到尊重。
勞動的人享受不了勞動的果實,不勞動的人卻拿走他人的勞動成果,并且生活得很好,甚至窮奢極欲——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梢姺饨ㄉ鐣须A級分化對窮人的壓迫。
那么,過去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呢?由于歷史太長了,過去的生活難以被描述得很清楚,但是馬克思發(fā)現了一個秘密:人類社會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簡單說來,就是人被劃分為不同的身份和等級,并由此產生了不同的境遇。上層階級手握政治、宗教或者經濟權利,可以作威作福、為所欲為;而下層階級則遭受壓迫、欺凌和剝削,從事著繁重的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大部分財富還要被上層階級拿走,沒有尊嚴,更沒有多少幸福感。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賣炭翁》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詩中描述了一個賣炭的底層老人,把炭賣給有錢人御寒,自己卻衣衫單薄,凍得直發(fā)抖。為了能讓炭賣個好價錢,他心里還希望天更冷一點——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即便如此,有權有勢的人還是狠心地將他的炭搶走了。宋代詩人張俞寫的《蠶婦》也對此進行了直白的控訴:“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p>
勞動的人享受不了勞動的果實,不勞動的人卻拿走他人的勞動成果,并且生活得很好,甚至窮奢極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梢姺饨ㄉ鐣须A級分化對窮人的壓迫。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下層勞動者沒有自由選擇權。他們有的耕種官僚、貴族的土地,從中得到小部分糧食以維持生活;有的替有權、有錢人做工、當下人;有的從事手工藝勞動,地位低下、報酬微薄,而且往往世世代代都被限制在這樣的職業(yè)和地位中。
到了資本主義時代,階級分化就更加明顯和劇烈了。馬克思發(fā)現,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顯著地被劃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陣營,其他的階級日漸消失了。各種類型的勞動者最后都在機器大生產的作用下,變成了工人,而資產階級控制著政治和政府權力,舊時代的貴族、官僚要么變成資產階級的一部分,要么成了受資產階級控制的傀儡,其利益已經和資產階級變得一致。
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工人階級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不是把勞動力賣給這個資本家,就是賣給另一個資本家,選擇替誰工作,其實并沒有本質區(qū)別。因為他們一無所有,必須選擇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否則就沒有活路。同時,由于沒有議價權,他們只能忍受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獲得勉強維持生活和卑微地養(yǎng)育下一代的收入,他們的子女長大之后同樣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繼續(xù)成為工人。
馬克思認為,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這句話的意思是,資本家的殘酷剝削行為,其實是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表現。在資本的邏輯之下,這是必然的,而并不一定是因為資本家都是壞人。工人們可能會發(fā)現這個資本家比較苛刻,那個資本家略微溫和一些,但這些表象背后是資本控制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的真相。
資本就像一頭永遠吃不飽的怪獸,不眠不休地驅使著所有人去滿足它的增殖需求。資本天然的最大限度獲取剩余價值的沖動,必然會讓勞動變得殘酷,也會把社會關系推向尖銳對立、難以調和的地步。馬克思看到,要改變這種非人性化的現實,讓每個人都活得有尊嚴,工人階級必須奮起斗爭,結束資本的統(tǒng)治。
馬克思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個行動者,他看到了普羅大眾的疾苦,洞悉了資本的秘密,發(fā)現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同時也成為了一名徹底的革命者。他原本屬于一個優(yōu)越的階級——出身于猶太拉比世家,父親是律師,岳父是有爵位的貴族,大舅子是普魯士的內務大臣,姨媽和姨夫創(chuàng)建了飛利浦公司,他只要“安安分分”,就可以過上優(yōu)渥的生活。
馬克思岳父是有爵位的貴族,大舅子是普魯士的內務大臣,姨媽和姨夫創(chuàng)建了飛利浦公司,他只要“安安分分”,就可以過上優(yōu)渥的生活。但是,馬克思義無反顧地參與和領導解放全人類的革命斗爭。
但是,馬克思無法接受少數人享受權利和財富、而大多數人陷入貧困與痛苦的社會現實,便自覺地與原先所屬的階級決裂,義無反顧地參與和領導解放全人類的革命斗爭。他用真理之光照亮無產階級的前路,指引他們爭取自己的權利,為砸碎一個舊世界、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而聯合起來。
今天,人類的生活極大得益于馬克思的思想號召和行動指引。工人們的抗爭行動此起彼伏,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tǒng)治地位,不得不作出相應的妥協:允許成立工會,增加工人福利,改善工人階級的基本處境,甚至有限度地開放政治參與,讓工人階級有機會通過政治表達來維護自身利益。
八小時工作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的秘密,具體到工作日制度上,他把工人一天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兩個部分,必要勞動是指勞動者為維持自己及其家庭生活所需要付出的勞動,剩余勞動是指超出上述范圍的勞動。剩余勞動時間越長,資本家榨取的剩余價值就越高,工人由此就會被驅使著沒日沒夜地勞動。
馬克思旗幟鮮明地提出并且邏輯嚴密地論證,應該從法律上把工作日限制為八小時。這一主張從美國工人運動中開始受到重視并得到落實,在往后的歷史中擴展到全球。
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一百多年以來,世界在這位思想巨人發(fā)現的真理的光芒照耀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發(fā)生在中國。
普通勞動者從受欺凌、被剝削的狀態(tài),從夏衍筆下“包身工”的悲慘境況中解放出來,轉變?yōu)閲业闹魅?,可以自由地進行選擇,為了自己的夢想、快樂、幸福和對美的追求而奮斗。我們的國家也從被壓迫、被奴役、被歧視的境遇中實現了逆轉,變得獨立自主、自立自強,成為今天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今天的人類生活樣貌,有馬克思的功勛,但還遠遠不是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馬克思設想的世界中,極大發(fā)展的生產力使得人們不必為生活所困,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從事著自己熱愛的勞動。目前的生活距離這樣的設想,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只要我們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對于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不滅,堅定前行,總會有抵達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