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民眾對生活必需品的糧食作物提出更高的需求。其中,玉米與小麥屬于常見的糧食作物,在輪作種植中,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促進提質增產。探尋玉米秸稈還田后,小麥作物在種植前與種植中的病蟲害風險防治策略,保障小麥的生長和小麥質量與產量,實現(xiàn)增產增效,玉米秸稈還田后小麥病蟲害防治配套技術受到廣泛關注。基于此,簡單分析玉米秸稈還田后小麥配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價值,深入探討相關的應用策略,是業(yè)內重點工作之一,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玉米栽培;秸稈還田;小麥病蟲害
近年來,各地廣泛種植玉米與小麥,玉米的秸稈還田技術廣泛應用,能夠充分滿足糧食供給需求,并且具有改善土壤性能、優(yōu)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重要作用。但調研發(fā)現(xiàn),部分地區(qū)在玉米秸稈還田后小麥種植的病蟲害防范管理仍存在欠缺,影響整體的種植質量與種植效益。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本文圍繞玉米秸稈還田后小麥病蟲害防治配套技術進行了分析研究,總結經驗,為推廣該項技術提供參考。
1玉米秸稈還田后小麥病蟲害防治配套技術的應用價值
1.1優(yōu)化栽培地土壤性能
在玉米秸稈還田后,通過科學合理的小麥病蟲害防治配套技術,小麥栽培地土壤的各項土壤性能能夠極大程度地提高,實現(xiàn)降低小麥病蟲害發(fā)生概率。例如,土壤中腐殖酸鈣與腐殖酸鎂等化學元素的粘性更加合理,可以有效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與通透性,滿足小麥水分與養(yǎng)料的需求。
1.2消除秸稈病原體
玉米秸稈還田時,可能將本身攜帶的有害病原體帶入小麥的栽培地土壤中,導致病蟲害產生。同時,如果秸稈腐爛,有害病原體會進一步擴散,吸引大量的害蟲取食[1]。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將秸稈殘留的病原體充分消滅,營造健康的小麥種植環(huán)境與生長環(huán)境。
1.3保障小麥產量
玉米秸稈中包含氮、磷、鉀等眾多的營養(yǎng)元素,在秸稈還田后,結合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土壤中有機營養(yǎng)物質的總體含量。并且還田后分解的秸稈會與微生物產生相互作用,優(yōu)化改善化學營養(yǎng)物質的性能。從而保障小麥生長時,可以從土壤中獲取充足的營養(yǎng),最終小麥收獲后可以實現(xiàn)提高產量。
2玉米秸稈還田后小麥病蟲害配套防治策略
2.1合理施加水肥
在玉米秸稈還田后,可以采用施加水肥的方法,優(yōu)化改善栽培地土壤的性能與土壤的結構,使小麥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降低。在施加水分時,應注意合理控制用量,通常不宜過量施加水分,防止含水量過高的栽培地的土壤地塊透氣性降低,使小麥后續(xù)生長時,根系生長不良甚至腐爛,容易引發(fā)病蟲害。同時,可以根據(jù)土壤的具體墑情,選擇合適的灌溉方法,在防范病蟲害的同時,有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在施加肥料時,工作人員可以對土壤進行測試,了解土壤的基礎情況,之后采用測土配方有針對性施肥。例如,如果通過測試發(fā)現(xiàn)土壤存在肥力較差的情況,可以有針對性施加生物肥或有機肥提高肥力,防范病蟲害產生。同時,施肥管理中,應注重綜合考慮小麥品種、氣候條件、環(huán)境條件等多方面因素,靈活調整施肥量,避免過量施肥導致病蟲害的不良影響加劇。
2.2調整秸稈掩埋深度
玉米秸稈的掩埋深度如果不足,通常會為病蟲害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玉米秸稈還田后,工作人員應再次檢查具體的掩埋深度是否達標,有針對性地調整掩埋深度,實現(xiàn)防治小麥病蟲害的目標。如果檢查時發(fā)現(xiàn)掩埋深度不足,可以采用借助機械適當增加深度,進一步防范病蟲害發(fā)生,提高玉米秸稈還田質量。在機械作業(yè)之前,需要將全部的玉米秸稈深度粉碎,在此過程中,應合理控制粉碎的尺寸與粉碎長度,以便最大限度降低秸稈上病蟲害存活的可能性,防止蟲卵在秸稈表面、秸稈內部或土壤深處附著,深度粉碎后可使用大型旋耕機等專門的還田作業(yè)機械,再次開展玉米秸稈還田處理,將粉碎的秸稈在栽培地中均勻鋪撒,使用機械旋耕2~3次,確保玉米秸稈的掩埋深度,要將土壤壓實處理,通常情況下玉米秸稈還田時的掩埋深度,應控制在距離地表20~25cm的范圍內[2]。此外,在使用機械調整秸稈掩埋深度之前,工作人員可以注重選擇合適類型的玉米秸稈,保障秸稈的品質,將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強與抗病抗災性能良好的秸稈,積極投入還田作業(yè)中,能夠進一步保障還田作業(yè)的科學性與掩埋深度的合理性,降低攜帶病蟲害進入土壤深處的可能性,落實保障小麥遭受病蟲害的侵襲。
2.3多元化病蟲害防治技術
玉米秸稈還田后,工作人員可采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加強小麥病蟲害的防范治理,進一步優(yōu)化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在化學防治中,可以根據(jù)小麥的具體品種,選擇合適類型的化學藥劑,在土壤或小麥的根系等病蟲害易發(fā)部位噴灑。并且為降低化學藥劑對環(huán)境與小麥的污染破壞,可結合實際選用低毒、無毒的噴霧類化學藥劑,能夠更加精準控制用量,減輕對環(huán)境的污染。此外,可以針對小麥病蟲害的具體類型,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劑。例如,對于小麥常見的白粉病與銹病,可以選用烯唑醇、三唑酮等化學藥劑噴灑防治,對于蚜蟲等常見的小麥蟲害,可選用噻蟲嗪、高效氯氰菊酯等化學藥劑防治。在生物防治中,可投入害蟲對應的天敵,將害蟲消滅,達成防治目的。例如,可采用人工繁育等形式,積極培養(yǎng)螳螂與瓢蟲等部分害蟲的昆蟲天敵,投入栽培地中實現(xiàn)壓低害蟲種群密度。同時,生物防治技術可以和化學防治技術相結合使用,有利于提升防治工作的環(huán)保性,提取植物源,采用植物免疫誘劑抗劑噴灑防治,或結合基因工程、遺傳工程等技術,投入先進的微生物化學藥劑滅殺害蟲。在物理防治中,工作人員采用捕蟲網(wǎng)、粘蟲板、誘光燈等物理工具誘殺害蟲,如在栽培地中可懸掛紫外線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特點滅殺害蟲。
2.4小麥栽培技術
要重視玉米秸稈還田后的小麥栽培特別是播種,可通過合理選種、種子處理、規(guī)范播種等形式,促進小麥種子的抗病蟲害特性增強,防治病蟲害。播種之前,應綜合考量所在地的氣候條件、栽培的情況,和上一季玉米病蟲害的類型和防治手段等,選擇適宜的小麥品種,并仔細檢查小麥種子的抗病害性能、外觀、形狀、數(shù)量等,確保符合栽培種植標準。選種后,可采用化學藥劑拌種等,進一步激發(fā)種子的活性,提高其生長能力,并且在栽培地的病蟲害高發(fā)區(qū),可采用包衣方法處理小麥種子,能夠有效防治紋枯病、基腐病與根腐病等常見的小麥病害[3]。在小麥的播種工作中,工作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采用播種模式,并將播種密度、播種深度、播種溫度合理控制,確保小麥植株的間距合適,避免播種過密導致后續(xù)生長時小麥無法充分汲取光照與養(yǎng)料、水分,降低抗病害性能。并且播種時,應將溫度控制在10℃以上,防止溫度過低影響小麥種子的發(fā)芽率。此外,在播種后工作人員同樣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防治病蟲害,根據(jù)小麥的具體生長發(fā)育情況合理施加水肥,同,時可借助傳感器、遙感技術、無人機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實時監(jiān)測小麥播種后的病蟲害情況。如果栽培地存在病蟲害,傳感器等信息化設備能夠及時預警,提醒工作人員及時前往現(xiàn)場處置解決。
3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秸稈還田工作,會直接影響小麥的整體生長質量。從全局角度看,秸稈還田能夠有效優(yōu)化小麥栽培地土壤的性能,并提高小麥產量。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采取施加水肥、生物防治、合理選用播種模式等策略,落實小麥的病蟲害防治,保障小麥順利生長,實現(xiàn)提質增量。
參考文獻
[1]賀黎明.玉米秸稈還田與小麥病蟲害防治配套技術[J].現(xiàn)代農機,2023(4):80-82.
[2]郭克山.玉米秸稈還田與小麥病蟲害防治配套技術策略分析[J].中國農業(yè)文摘-農業(yè)工程,2022,34(4):85-87.
[3]趙玉玲,張茜茜.玉米秸稈還田與小麥病蟲害防治配套技術[J].新農民,2024(2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