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運用《工作旺盛感量表》《大五人格盡責性分量表》《自主性工作動機量表》對143名從事混合式教學的高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旌鲜浇虒W教師的盡責性人格特質、自主性工作動機和工作旺盛感兩兩之間顯著正相關,且盡責性人格特質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在盡責性人格特質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中發(fā)揮部分中介作用?;谘芯拷Y果,文章提出了提升高?;旌鲜浇虒W教師工作旺盛感的策略。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盡責性;高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12-0039-04
一、引言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并將建成教育強國納入2035年我國發(fā)展的總體目標[1]?!吨袊逃F代化2035》強調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并創(chuàng)新課程形式,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2]。隨著移動互聯網、5G、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重要的教學方式。
經過20余年的發(fā)展,混合式教學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混合式教學概念及理念的發(fā)展與演變,混合式教學主要參與要素的分析,混合式教學的模式與策略等方面。研究還發(fā)現教師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態(tài)度較為保守,在理念上認識不足,在能力上準備不足[3]。而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接納程度較高,教學評價較好[4]。因此,如何激發(fā)高校教師積極開展混合式教學成為了一項重要課題。
工作旺盛感是G.施普賴策(G. Spreitzer)等人于2005年提出的[5],用于表示個體在工作中同時體驗到活力和學習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已經應用于公司員工、教師、護士等群體,并發(fā)現工作旺盛感較高的個體有更高的工作業(yè)績、組織忠誠度、工作滿意度和健康水平,他們有更強的職業(yè)發(fā)展主動性和更好的專業(yè)發(fā)展[6-9]。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有學者提出了工作旺盛感的社會嵌入模型和個人成長融合模型。社會嵌入模型梳理了工作情境因素和個體主動性行為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機制;個人成長整合模型梳理了工作情境因素和個人心理需要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機制[6]。由此可見,個人因素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卻缺少對人格特質影響作用的研究。盡責性是大五人格特質中的一個維度,它與職業(yè)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10],可以降低員工的工作疏離感[11],提高工作投入度,還可以正向預測創(chuàng)新行為和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和適宜性[12]。因此,本研究將探究盡責性人格特質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作用。
自我決定理論在工作動機的研究中有較多應用。研究發(fā)現,員工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和自主性工作動機作為中介變量可以解釋自主性支持的工作環(huán)境和員工個體特征對工作行為、態(tài)度和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13]。本研究將探討工作動機的作用,并假設自主性工作動機在盡責性人格特質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中發(fā)揮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與工具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網絡問卷的方式在線上教學群中招募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教師參與問卷調查,共收到152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9份,得到有效問卷143份。其中,男性64人、女性79人;年齡是41.58±8.398歲;從事教學工作的年限是16.7±8.7年,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年限是4.64±
3.08年。
(二)研究工具
《工作旺盛感量表》由C.波拉斯(C. Porath)等人編制而成。該量表分別測量了工作旺盛感的活力和學習2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5項條目[14]。活力維度包括“工作時,我能量充沛,精神十足”“工作時,我警覺而清醒”等,學習維度包括“在工作中,我看到自己不斷地提高”“工作時間越久,我學到的越多”等。采用李克特7級評分(1分“完全不符合”—7分“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說明教師的工作旺盛感越高。國內已有研究表明,該問卷的中文版在中國教師群體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9]。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52。
《大五人格盡責性分量表》選取了大五人格量表簡化版的盡責性分量表[15],包含12項條目,如“我會保持我的物件整齊和清潔”“我會盡心盡力完成一切分派給我的工作”“當我做了承諾,通常我能貫徹到底”“我凡事必追求卓越”等。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1分“完全不符合”—5分“完全符合”),分數越高,表明個體的人格特質越明顯。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05。
《自主性工作動機量表》選取多維度工作動機量表的自主性動機部分,包括認同調節(jié)和內部動機2個維度[16],共6項條目。認同調節(jié)維度包括“我努力工作是因為在這份工作中認真努力符合我的個人價值觀”。內部動機維度 (三)盡責性人格特質、自主性工作動機和工作旺盛感的相關分析
將盡責性人格特質、自主性工作動機和工作旺盛感的總平均分做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盡責性人格特質與自主性工作動機、工作旺盛感呈顯著正相關;自主性工作動機與工作旺盛感呈顯著正相關(表2)。
包括“我努力工作是因為我享受工作的快樂”。采用李克特7級評分(1分“完全不符合”—7分“完全符合”),分數越高,表明個體的工作動機越強烈。本研究中,該量表的
克隆巴赫系數為0.954。
(三)數據處理
使用SPSS26.0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文章首先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然后進行變量間的差異檢驗和相關分析,最后檢驗中介模型。
三、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顯示,有14個因子特征根大于1,且第1個因子解釋了36.85%(小于臨界值40%)的變異量,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二)各變量在人口學特征上的差異比較
各變量在性別、年齡、學歷、職稱等人口學特征上均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在教學年限維度上,各變量均存在顯著差異(表1)。將教學年限分為低教學年限組(1—8年)、中教學年限組(9—16年)、高教學年限組(超過16年),在3個變量得分上從高到低依次是中教學年限組、高教學年限組、低教學年限組。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不同教學年限組的混合式教學教師工作旺盛感(F=6.67,p<0.005)、盡責性人格特質(F=5.64,p<0.005)、自主性工作動機(F=3.93,p<0.05)存在顯著差異,兩兩比較發(fā)現,均是低教學年限組顯著小于中教學年限組和高教學年限組。
(四)盡責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旺盛感:中介模型檢驗
將盡責性人格特質作為自變量,工作旺盛感作為因變量,教學年限作為控制變量,自主性工作動機作為中介變量,使用SPSS宏程序PROCESS模型4檢驗自主性工作動機在盡責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旺盛感之間的中介作用,該中介模型擬合良好。如圖1所示,盡責性人格特質可以正向預測自主性工作動機和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可以正向預測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在盡責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旺盛感之間的中介作用顯著。
四、討論與建議
文章通過對高校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工作旺盛感在不同教學年限上存在顯著差異,盡責性人格特質、自主性工作動機與工作旺盛感兩兩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并且盡責性人格特質可以顯著正向預測自主性工作動機和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在盡責性人格特質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中發(fā)揮部分中介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提升工作旺盛感的策略。
(一)高?;旌鲜浇虒W教師工作旺盛感的影響機制
低教學年限組的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盡責性人格特質均顯著低于中教學年限組和高教學年限組。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師分屬于新手型教師、熟手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熟手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與新手型教師相比,具有更高的情感承諾和規(guī)范承諾、更低的職業(yè)倦怠,更關注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更好地適應教學環(huán)境,更能關心和理解學生[17],從而具有更高的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和盡責性人格特質水平。這說明,并不是新手型教師更容易接受和開展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改革,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很好地適應課堂教學,或自身面臨較大的科研壓力,分配到教學方面的精力較少。
盡責性人格特質會對工作動機產生激發(fā)作用[18],盡責性高的人具有較高的理想抱負和責任感,愿意為了達成目標而采取行動。因此,盡責性高的教師會認為自己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合理使用信息化技術和新的教學方式、教育理念,也樂于通過混合式教學享受與學生互動的樂趣,進而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和教學創(chuàng)新。
同時,人格特質也會對工作旺盛感產生積極影響[19],并對沉浸體驗具有顯著預測作用[18]。盡責性高的教師更能沉浸到工作中,具有較高的工作投入度和充沛的工作活力,并產生心流體驗,從而獲得較高的工作旺盛感。
自主性工作動機對工作旺盛感產生顯著影響[20],自主性工作動機較高的教師認可混合式教學的意義和價值,獲得從事混合式教學的樂趣,具有較高的工作努力[21]和工作活力[16],從而獲得較高的工作旺盛感,并且自主性工作動機在盡責性人格特質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中發(fā)揮部分中介作用。即盡責性除了直接提高工作旺盛感之外,還通過提高自主性工作動機來間接提高工作旺盛感[22]。這說明盡責性高的教師具有更高的動機去發(fā)現、探尋混合式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提高其自身的自主性工作動機,并提高工作旺盛感。
(二)高校混合式教學教師工作旺盛感的提升策略
1.以盡責性高的教師作為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先鋒隊,打造混合式教學優(yōu)秀教師隊伍
盡責性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不容易在短期內發(fā)生大的改變,因此,高??梢院Y選盡責性高的教師組成先鋒隊,先開展混合式教學,發(fā)揮榜樣帶頭作用;鼓勵盡責性高的教師主動適應混合式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使其將混合式教學能力作為新時代教師必備能力之一,從而努力提高自身混合式教學能力,并積極開展混合式教學實踐。同時,學校和學院要制定相應的支持措施,使積極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教師可以得到正向反饋,繼續(xù)發(fā)揮帶頭作用,如選拔優(yōu)秀教師作為混合式教學榜樣,通過示范課、案例報告、教學研討等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教師群體的盡責性水平,從而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混合式教學教師隊伍,并著重帶動新手型教師適應課堂教學,使其發(fā)現混合式教學的優(yōu)勢和樂趣,積極投入到混合式教學的工作中去。
2.激發(fā)教師的自主性工作動機,積極投入混合式教學實踐
自主性工作動機包括認同調節(jié)和內部動機。認同調節(jié)是指發(fā)自內心地認可該項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從事該項活動。這就需要高校加強對混合式教學的意義和價值的宣傳,使教師逐漸從內心深處認可該教學模式。內部動機是指個體認為該活動有趣,享受從事該活動的過程,從而繼續(xù)從事該活動。高校可以通過優(yōu)秀的混合式教學教師分享教學的樂趣,激發(fā)其他教師對混合式教學的興趣,并懷著開放與好奇的心態(tài)去探索混合式教學,優(yōu)化具有個人特色的混合式教學方法。
3.營造自主支持性的環(huán)境,激發(fā)教師的自主性工作動機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人的3種心理需要是勝任感、自主感、歸屬感,滿足這3種心理需要的工作環(huán)境,即自主支持性的環(huán)境有利于激發(fā)個體的自主性動機。學校和學院可以設立混合式教學改革項目供教師申報,對于立項者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當教師投入開展該類項目時,高校應為其提供支持性資源,肯定其所取得的成果,使教師獲得勝任感。鼓勵教師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尊重他們的選擇,使其以喜歡的方式、從感興趣的主題入手,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發(fā)展并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混合式教學風格,獲得自主感。建立混合式教學教師小組,通過小組教研、案例研討等方式加深交流,互相啟發(fā),在相互尊重與支持的氛圍中逐漸建立混合式教學共同體。當教師的這3種心理需要都得到滿足時,更容易激發(fā)其開展混合式教學的自主性動機。
4.營造自主支持性的環(huán)境,促進教師工作動機的內化
自主支持性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激發(fā)自主性工作動機,還能促進外部工作動機的內化??冃Э己伺c獎勵、職位晉升、監(jiān)督管理等外部工作動機可以提高簡單工作任務的工作表現,但難以提高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工作表現,因而,需要將外部工作動機內化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外部工作動機的激勵作用。學校和學院管理者可以通過傾聽教師對于開展混合式教學的顧慮,重視教師的意見,邀請教師參與混合式教學相關政策的制定,給教師提供選擇的機會和有意義的反饋等,營造自主支持性的環(huán)境,促使外部工作動機的內化。
五、總結與展望
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對高校從事混合式教學教師的工作旺盛感、盡責性人格特質、自主性工作動機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結果表明,盡責性人格特質可以顯著正向預測自主性工作動機和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工作旺盛感,自主性工作動機在盡責性人格特質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中發(fā)揮部分中介作用。
調查結果還顯示,低教學年限組教師的工作旺盛感顯著小于中教學年限組和高教學年限組教師,表明教學年限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本研究是橫斷面研究,未來的研究可以進行縱向追蹤研究,探究隨著教學年限的增加,教師工作旺盛感的變化情況。另外,本研究發(fā)現自主性工作動機對工作旺盛感具有顯著影響作用,而實際工作中,外部工作動機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實際工作中,內部工作動機與外部工作動機相互合作共同促進教師的教學發(fā)展[23]。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究外部工作動機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機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
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22-
10-25)[2024-03-25]. https://www.gov.cn/xinwen/
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A/OL].
(2019-02-23)[2024-03-25]. https://www.gov.cn/xin
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 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
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
雜志,2018,36(3):13-24.
[4] 趙海鵬.基于雨課堂與翻轉課堂的“心理健康教育”
智慧課堂調查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1,75(9):46-47.
[5] SPREITZER G, SUTCLIFFE K, DUTTON J, et al.
A socially embedded model of thriving at work[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5):537-549.
[6] 鄭曉明,盧舒野.工作旺盛感:關注員工的健康與成
長[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7):1283-1293.
[7] 王文增,魏忠鳳,王一鳴.工作特征對中小學體育教
師工作旺盛感的影響:組織支持感和勝任力的中
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5):1045-
1049.
[8] 周丹,王靜,卜元園,等.護士工作沉浸體驗及工作旺
盛感與創(chuàng)新行為的關系[J].護理學雜志,2021,36
(12):1-4.
[9] 王文增,魏忠鳳.工作旺盛感對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的影響: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
志,2021,29(3):618-621.
[10] 翁清雄,彭傳虎,曹威麟,等.大五人格與主觀職業(yè)
成功的關系:對過去15年研究的元分析[J].管理
評論,2016,28(1):83-95.
[11] 周浩,龍立榮.組織員工的工作疏離感:人格特質與
工作特征的交互效應[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
15(3):385-391.
[12] 張景煥.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
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山東師范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5(3):72-81.
[13] 張春虎.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工作動機研究脈絡及
未來走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9,27(8):1489-1506.
[14] PORATH C, SPREITZER G, GIBSON C, et al.
Thriving at work: toward its measurement, construct
validation, and theoretical refinement[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2,33(2):250-275.
[15] 姚若松,梁樂瑤.大五人格量表簡化版(NEO-FFI)
在大學生人群的應用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
志,2010,18(4):457-459.
[16] GAGNE M, FOREST J, VANSTEENKISTE M, et
al. The multidimensional work motivation scale: vali-
dation evidence in seven languages and nine countri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
chology,2015,24(2):178-196.
[17] 連榕.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心理特征的比較[J].
心理學報,2004(1):44-52.
[18] 于麗玲,華亮.醫(yī)生工作沉浸體驗現狀及人格特質
的影響研究[J].職業(yè)與健康,2022,38(19):2652-
2656.
[19] 董炯華,童卉.高職教師工作資源對工作旺盛感的
影響:個人主動性和主動性人格的多重中介效應[J].
江蘇高職教育,2019,19(2):69-74.
[20] 楊寶琰,蘇少青.養(yǎng)家能否成為工作活力之源?養(yǎng)家
動機對工作旺盛感的影響機制[J].蘭州財經大學
學報,2020,36(2):73-82.
[21] BIDEE J, VANTILBORGH T, PEPERMANS R,
et al. Autonomous motivation stimulates volunteers’
work effort: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volunteerism[J].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3,24(1):
32-47.
[22] 時勘,萬金,崔有波.基于人—情境交互作用的工作
旺盛感生成機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 2015(17):
65-72,83.
[23] 梁婷婷,張陽.OBE導向的“內外驅動式”教師教學
發(fā)展支持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
與實踐),2023,77(2):61-63.
■ 編輯∕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2-29 修回日期:2024-03-25
作者簡介:趙海鵬,男,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馮暉艷,女,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通信作者:仇妙芹,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高?;旌鲜浇虒W教師工作旺盛感的影響機制與提升路徑研究”(20221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