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出新要求,并且進一步明確了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這一新理念。課堂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導入教學中應該綜合考慮多個層面,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探索更加有效、有趣且適合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方法。本文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導向,在深入解讀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探究了在初中歷史課堂導入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主體性、簡約性、漸進性三大原則,采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視頻導入法、史料導入法、詩詞歌賦導入法、時事熱點導入法、故事導入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歷史評析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旨在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課堂導入教學原則及意義
(一)基本原則
首先,主體性原則,在初中歷史課堂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無論是目標的設定,還是方法的選擇,教師均需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引導他們站在不同視角下觀察、論證、理解歷史知識。其次,簡約性原則,主要包括內容上的簡約與形式上的簡練,導入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導入教學設計中不能融入太復雜的內容,課時不宜太長,并且形式要簡練,過于豐富的形式會導致導入的內容重點不突出,使導入效果被弱化。最后,漸進性原則,強調教師在設計導入內容時要由舊到新,即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同時,融入新知識,讓學生感受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使學生能夠參與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先從舊知識復習入手,逐漸過渡到新知識,以便于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轉變。導入教學是學生初步接觸新知識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以感性認知和情境教學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經歷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學習過程,逐漸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二)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初中歷史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多是由教師作為課堂主體,固化地解讀不同的歷史知識,確保教材中的內容能夠快速傳授給學生,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并未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想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無法得到有效培養(yǎng)。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核心的導入教學,強調教師應引入新型的教學模式,整合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打破固化的教學思路,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喜歡的學習形式融入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將自己對某一歷史事件的想法勇敢表達出來,并在互動交流中進行科學驗證,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展示自我個性的機會越多,在遇到難解的歷史問題時,才會快速調動已學知識,運用發(fā)散思維找到多種解題思路,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歷史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文化色彩,文化教育功能突出,其中包含了很多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要素。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入教學時應具備較強的文化責任感,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過程,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內涵,不僅要將歷史知識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形式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借助歷史文化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師可以將多樣化的先進技術手段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詳細了解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通過搜集和分析歷史資料,能夠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歷史的偉大和厚重,從而使其銘記歷史、傳承文化。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課堂導入教學策略
(一)視頻導入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初中歷史課堂導入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歷史知識點以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求知的欲望,通過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課的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間脈絡,降低后續(xù)教學難度,在明確教學目標以后,采用視頻導入法,直觀地呈現(xiàn)開國大典舉辦時的盛大場面。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受到視覺上的沖擊,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舉國歡慶的快樂場景,不僅精神上受到鼓舞,而且真切地理解了開國大典在中國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觀看視頻時播放一些愛國歌曲,讓學生感受視覺、聽覺上的雙重刺激,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完全投入到教師營造的愛國氛圍中,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后續(xù)的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在初中歷史導入教學中采用視頻導入法,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資源的優(yōu)勢,但是在具體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視頻內容涉及的歷史主題應清晰明了且突出,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情感升華,并且內容的選擇要切合主題,將歷史時期特征充分體現(xiàn),能夠有效引出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二是嚴禁出現(xiàn)史實錯誤問題,教師認真審核視頻內容,保證視頻內容的真實性,以免因史實不清而影響學生的價值理念;三是視頻導入法屬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能夠靈活使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工具,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二)史料導入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評析能力
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新課改中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很多教師關注的重點。在初中歷史課堂導入教學中,教師應該緊跟教育改革步伐,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堅持以生為本,將重點放在歷史評析能力和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始終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與學生共讀歷史材料,借助圖示、實物觀賞,挖掘歷史知識和史料之間的銜接點,并以此為契機,巧妙地將其導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讀史料、品史料的過程中,能夠站在不同的視角下解讀歷史,并給予準確的評析。
例如,在“明朝的對外關系”這一課的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搜集并整理大量與明朝發(fā)展有關的歷史材料,從眾多史料中精選出與本課主題相符的歷史材料,如明史《鄭和傳》便是非常不錯的史料,其講述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學生通過解讀這一史料,能夠充分認識到鄭和下西洋在外交及軍事、海外貿易開拓、改進國內生產、傳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教師通過這一史料的導入,能夠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深入評析鄭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明確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間存在的內在聯(lián)系,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在讀史料、評史料時能夠站在客觀且全面的視角給予評價。
(三)詩詞歌賦導入法,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我國是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多民族國家,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瑰寶,而詩詞歌賦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就應深入挖掘文化要素,在課堂導入教學中巧妙地融入詩詞歌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度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金與南宋的對峙》這一課的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史實的同時,融入岳飛英勇抗金、宋金議和相關內容,以《滿江紅》詩詞為切入點,通過師生共讀詩詞,讓學生感受到岳飛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英雄氣概,從而對岳飛所作所為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時,教師借助詩詞較強的帶入感,為學生后續(xù)深度學習本課內容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條件。
例如,在《盛唐氣象》這一課的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三大產業(yè)發(fā)展的具體情況,對唐代詩歌和書畫特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感受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等詩人詩歌的藝術特色,進一步強化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在導入過程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詩歌集或者經典之作,如通過音頻與視頻結合的形式展示《春夜喜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相思》《客至》《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等唐朝詩歌,讓學生在讀古詩的同時,感受唐朝詩人在詩詞歌賦方面的造詣,從而凸顯唐朝藝術形式發(fā)展的繁榮景象。學生通過解讀歷史,感受到古代文化帶來的震撼,從而對古代詩人產生強烈的敬佩之情,領悟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被這些歷史深深吸引,增強了學習歷史知識的自信心,激發(fā)了愛國之情。
(四)時事熱點導入法,提高學生的歷史問題分析能力
很多歷史事件距離現(xiàn)代生活久遠,由于存在時間上的差距,很多學生理解會有一些難度。所以教師需要重新審視歷史課堂導入過程,嘗試將一些時事熱點融入其中,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展示歷史事件,以便于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歷史全貌。
例如,在《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課的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本課重點講解的是我國交通、通信事業(yè)發(fā)展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其給國民生活帶來的較大影響,以此促進學生歷史問題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其堅定理想信念,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將衣食住行作為切入點,根據(jù)時事熱點導入相關知識點,具體操作如下:一是穿衣層面。以前人們穿的是粗布衣,以黑、灰色為主要顏色,款式單一,缺少了美感;而現(xiàn)代人在著裝方面非常講究,款式面料非常多,特別是新中式服裝的出現(xiàn),融入了更多的傳統(tǒng)元素,體現(xiàn)了國人對于文化的傳承,這些內容的導入,能夠使學生深刻感受從古至今人們的著裝變化。二是飲食層面。改革開放之前,人們過的是食不果腹的日子,而現(xiàn)在不僅能夠吃飽,而且可以吃好,綠色無添加食品、均衡營養(yǎng)的搭配,更能夠體現(xiàn)飲食方面的進步。三是居住層面。以前人們住的是小草屋、紅磚房,陳列與裝修簡單,現(xiàn)在高樓聳立,居住環(huán)境越來越好,特別是智能建筑方面,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這些內容的導入,能夠使學生深刻領悟到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技術的支持都時刻改變著人們的居住條件。四是交通出行層面。以前人們出行以自行車或步行為主,但是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多樣化,能夠滿足人們出行多樣化的需求,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安全。以上提及的這些與社會生活發(fā)展息息相關的時事熱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看見,時時能夠感受到,所以將這些時事熱點導入到教學中,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不會因為脫離了實際,而使學生感覺難以理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知識面,對于社會變遷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分析歷史問題時,學生能夠首先考慮到多個層面、不同角度,從而做到全方位分析與理解。
(五)故事導入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初中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往往對于一些新鮮的事物會保持較高興趣。教師在歷史導入教學中將枯燥乏味的知識通過故事的形式體現(xiàn),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運用故事導入法時,教師應選擇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故事,并且使這些故事具有較強的正向引導功能。
例如,在《三國鼎立》這一課導入教學中,教師可以導入《三國》中的經典故事章節(jié)。三國故事對初中生來說并不會感到陌生,他們能夠簡單敘述其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如,《桃園三結義》講述的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焚香祭拜天地,立誓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劉備三顧茅廬》講述的是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打動,決定出山輔佐;《官渡之戰(zhàn)》講述的是曹操以5000人殲敵7萬余人,以少勝多,戰(zhàn)勝袁紹;《赤壁之戰(zhàn)》講述的是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燒赤壁,曹操大敗而還。教師通過一系列經典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的特點,了解了歷史上著名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辯證分析三國鼎立局面與各大戰(zhàn)役及人物之間的關系,使其在深入探究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導入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節(jié)點,同時也是極易被忽略的地方。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逐漸成為了教師關注的重點話題,而要想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構建高效課堂,教師應該從導入教學入手,結合學生的學情,根據(jù)歷史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導入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借助視頻導入法、史料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等教學方法,將學生帶入到學習佳境中,為后續(xù)課堂活動的高效開展奠定扎實基礎,切實提高導入效果,積極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使學生在主動學習、思考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提高更多的能力,實現(xiàn)知識的延展和品德的提升。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