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視角下,教師應遵循生本教育理念,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學科素養(yǎng)為目標,打造具有生態(tài)化、交互性特點的“活力課堂”。本文從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出發(fā),探討了如何在核心素養(yǎng)下建構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有效路徑,以期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些教學參考。
教師在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過程中,應結合新課改的要求,設計并實施師生交互、項目探究、主題式學習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案。這些方案旨在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的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相互分享和交流學習經驗,讓學生在探究與體驗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實現深度育人。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問題分析
(一)缺乏互動交流活動,課堂學習氛圍沉悶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新課改為導向,以互動、展示和積累為主旋律,不僅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更要鼓勵學生展示數學學習成果、分享學習經驗,從而打造多元化、互動式的生態(tài)課堂。但是,有些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時,主要是圍繞著解答問題、數學計算等基礎教學活動開展,課堂學習氛圍過于沉悶,導致學生與教師進行交互不足。此外,這種教學設計也會導致一些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總是希望能從教師那里直接獲取答案,從而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熱情。當面對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時,學生因缺乏開放性思維,導致其在探究與分析的過程中很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完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路徑。
(二)教學資源投放不足,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興趣是驅動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發(fā)展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發(fā)力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數學教學的開放性、工具性與實用性等特點導入教學任務,借助多元化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算法、統(tǒng)計、幾何等數學知識,從而有效延伸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開發(fā)路徑。但是,有些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并不重視數學資源的開發(fā)與投放,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有些教師雖然設計了數學問題、教學情境、學習任務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忽視了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多元情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點時,只能結合數學問題進行思考,而無法將幾何、算法等知識與生活經驗相聯系,無法充分體現教學活動的實用性,進而影響了學生的深度學習(如表1所示)。
二、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分析
(一)有助于形成開放的師生關系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對教師的“認同”,并且這種教學體系以教師管理學生、干預學生學習過程為主導,雖然保障了教學效率,但是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案較為單一,學生對教師存在畏懼心理,很難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則是以問題分析、情境建構、數學探究等活動為支撐,結合教學目標設計數學知識應用、數學問題解答、數學情境探究等學習任務。在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解答問題,從而消除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學生可以圍繞解題思路、數學實踐過程、學習成果與教師進行交流,不僅可以深入理解知識,還可以提高溝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因此,教師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有助于設計豐富的學習任務
數學學科帶有工具性、生活化和實用性等特點,并且與實際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視角下,學生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情境,開展問題分析、數學探究等活動,從而積累學習經驗。教師在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過程中,應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設計多元化的學習主題、數學問題情境、豐富的學習任務等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在分析和探究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種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且多元化的學習主題也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營造一種良好的班級競爭氛圍,讓學生通過成果展示、小組合作、數學實踐等學習任務,在相互學習、相互分享中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如圖1所示)。
lt;D:\張毅\下載文件\20241230\家長202412\家長2024-12上-內文\Image\image1.pnggt;圖1" 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
三、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構建問題導學機制,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教師應用小學數學“活力課堂”教學模式,需要以“引導”為核心,通過情境導入、問題創(chuàng)設、實踐探究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方案,教師基于核心素養(yǎng)目標設計的小學數學“活力課堂”教學策略,應該為學生預留更多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空間。在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開發(f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為目標,利用問題導學模式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導學模式活躍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掌握基礎數學知識。首先,教師設計了一個生活型問題情境:“小明設置了早上七點半的鬧鐘,在七點的時候小明睡醒,發(fā)現還有一些時間,小明決定再睡一會兒??僧斝∶髟俅涡褋恚l(fā)現時間已經到了九點半,最終小明上學遲到了。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小明遲到了多長時間?除了問題中所給出的時間單位之外,你還了解哪些時間單位?”教師通過問題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鍛煉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導學模式,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互動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繪畫、聯想等方式說出不同的時間單位。教師為學生準備了畫筆、卡紙等材料,要求學生結合“時間”開展繪畫活動,探索“時間”的構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最后,在學生完成繪畫任務后,教師圍繞“時間的表示方法”“時間的換算關系”繼續(xù)導入教學情境,利用教具讓學生直觀地學習“時間”知識。教師以生活中的時鐘為例,引導學生觀察時鐘的結構,圍繞時、分、秒等基礎概念開展教學活動。在問題導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解題過程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理解基礎數學概念,并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二)落實生活教育理念,錘煉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教師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旨在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個體更好地生活?!币虼?,教師在講解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可以通過運用問題導學模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其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形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和解題能力,錘煉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難題。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探究活動。首先,教師為學生展示了桌子、花壇、操場與農田等圖片素材,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思考:“按照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對有關材料進行排序?!痹谶@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分析,從“面積”入手,分析不同載體之間的大小差異。其次,教師選擇了“桌子的面積是2平方米”和“花壇的面積是50平方米”這兩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設計了生活型問題:“操場與田地這樣的戶外場地比桌子和花壇的面積更大,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單位來表示戶外場地面積大???”借由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當學生嘗試以“數百平方米”“數千平方米”等概念進行表達之后,教師引入公頃、平方千米的相關概念,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最后,教師在講解完相關概念后,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當學生提出“公頃與平方米的換算方法”“公頃與平方千米的換算方法”等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結合數學知識設計探究型學習任務,如換算公式的推導、實際案例分析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糾錯能力得到了鍛煉,從而進一步錘煉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三)設計實踐教學方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內容豐富的實踐任務,如數學繪圖、幾何探究等,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數學應用能力與數學探究能力。教師為了優(yōu)化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建構路徑,可以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及算法展開深入探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教師結合實踐教學的要求,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為目標,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并在教學活動中加入了探究、實踐等類型任務。首先,教師結合學生的數學幾何素養(yǎng)與數學分析能力,科學引入相關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展示出不同的多邊形素材,如長方形花壇、正方形水池等,并為學生設計了一道問題:“如何計算不同多邊形的面積?”引發(fā)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在聽取學生的討論結果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知識,分析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整合數學知識點。其次,開展延伸教學活動。教師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每個學習小組分別繪制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多邊形,并運用繪畫、剪紙的方式制作數學圖形材料。在各小組進行探究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手工實踐活動,推導不同數學圖形的計算方法。再次,教師引入相關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以梯形的面積計算為例,教師將兩個梯形進行拼接,使其形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并根據圖形中邊的關系設計了數學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后,在實踐探究任務結束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共同探討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思路。在“活力課堂”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自主實踐,不僅積累了學習經驗,還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四)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形式,夯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面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全新目標,教師除了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案之外,也要對教學任務的設計路徑進行調整。數學作業(yè)是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表現與學習素養(yǎng)進行檢測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的形式和內容,制定以課后探究、經驗總結為基本架構的數學學習任務設計方案,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夯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材《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為例。教師通過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的形式和內容,以此激發(fā)學生做作業(yè)的興趣,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首先,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實踐能力為目標,設計了以“幾何圖形設計”為主題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利用卡紙、剪刀等材料設計幾何圖形,并為學生設計了任務群:閱讀教材,掌握圓柱與圓錐的基本特點,并將不同幾何圖形的特征記錄下來;思考一下,圓柱與圓錐之間有哪些相似點?嘗試探索圓柱與圓錐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其次,教師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和測量,探究圓柱的體積與面積、圓錐的體積與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記錄觀察結果和遇到的問題,為后續(xù)的課堂討論做準備。最后,教師以“小課堂”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活動,并讓學生輪流發(fā)言,分享自己探究出來的計算方法。總之,教師通過將課后作業(yè)與數學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學習經驗,這也是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有效策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在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過程中,應以互動、體驗、實踐為導向,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學習任務與教學活動,可以從導入數學問題、建構生活化情境、數學解題指導等多角度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探究觀點和分享數學學習方法,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動態(tài)轉化。
注:本文系壽寧縣2023年度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SNXJKY23—009)階段性研究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