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眼婆娑的小女孩、憤怒難耐的小男孩、不愿與人交流的小哭包……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這樣的孩子并不少見。種種原因交織,讓孩子稚嫩的心靈留下了道道傷痕。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視而不見,而應該敏銳地捕捉到每一個孩子情緒波動的蛛絲馬跡,用愛心去呵護、撫平他們的創(chuàng)傷。然而,面對孩子們千差萬別的性格特點和復雜的成長背景,除了單純的說教和開導以外,我們需要找到更有效、更溫和的途徑,從而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播撒下快樂和希望的種子。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我發(fā)現(xiàn)音樂就是這把打開心靈之門的金鑰匙。
心理問題突顯,音樂潤澤心靈
當今社會,孩子的成長面臨著眾多挑戰(zhàn)。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社交媒體等都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焦慮、抑郁、自卑等問題在孩子中變得普遍。調(diào)查顯示,我國部分中小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個別學生出現(xiàn)了厭學、逃學、自傷等極端行為。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和干預,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面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必須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心靈的成長需要培養(yǎng),而音樂就是滋養(yǎng)孩子心靈的養(yǎng)分。音樂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有著獨特的魅力。它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卻能準確表達情感;它沒有年齡的限制,卻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孩子的心靈如一張白紙,稚嫩而脆弱。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卻也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安。這時,悅耳動聽的音樂便成了他們的避風港,通過音樂,他們可以盡情宣泄壓抑的情緒,得到心靈的慰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表示,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啟迪心智,推動想象,凈化情感”,可見音樂對培育健康心靈的獨特作用。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能給人以心靈的慰藉,讓人心情愉悅,進而讓壓抑的情感得到釋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主張用音樂來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他認為音樂教育是教育中最高尚、最理想的形式。
很多研究也證實了音樂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一項對學齡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長期音樂訓練或熏陶的孩子,其焦慮、抑郁水平顯著低于未接受訓練的孩子。另一項研究表明,合唱和合奏等集體音樂活動能提升兒童的自尊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可見,音樂在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認識、人際交往等方面都能給予孩子良性的影響。
在我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中,我真切感受到了音樂能夠陶冶孩子心靈的奇妙力量。班上的小輝因為學習成績差,非常自卑,即使人在課堂上,心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正像其他老師說的,這孩子看起來無欲無求,很迷茫。我看著發(fā)呆的小輝,似乎看不到他的未來,我知道如果不加以干預,這個孩子很可能難以升學。得知情況后,我沒有對他說教,而是邀請他參加學校的管弦樂團。剛開始,小輝總是獨來獨往,排練時也心不在焉。我耐心地教導他、鼓勵他,并為他選了一首熱情洋溢的樂曲。漸漸地,小輝迷上了小號,每天廢寢忘食地練習,還主動幫助其他同學。在樂團里,小輝找到了存在感,重拾自信,也學會了責任與擔當。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其情緒更加穩(wěn)定,承壓能力更強,人際交往也更加和諧。這是因為音樂提供了一個情感表達的渠道,能夠幫助孩子疏導負面情緒。同時,參加合奏、合唱等集體音樂活動,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團隊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在與音樂的交互中,孩子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發(fā)展。
如何讓音樂陶冶孩子的情操
有些家長經(jīng)常問我:“我們的孩子將來不想讓他搞音樂,學樂器有用嗎?”如今,許多家長過于看重學科成績和升學前景,忽視了音樂等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音樂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幫助孩子打開心靈之窗,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開展音樂教育,讓音樂真正成為滋養(yǎng)孩子心靈的甘露呢?
第一,家長要樹立正確的音樂教育觀念。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去學音樂,是希望他們將來能夠成為專業(yè)的音樂家,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過于注重技巧訓練,對孩子提出嚴苛的要求,這樣非但達不到預期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我們必須明白,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讓他們在音樂中感受美好、獲得快樂,從而豐富內(nèi)心世界,提升情商。因此,與其一味追求孩子音樂技能和技巧的提升,不如更多關注他們在音樂學習中獲得的感受。
第二,尊重孩子的音樂興趣,給孩子充分的選擇空間。天性和天賦的差異決定了每個孩子對音樂的喜好不盡相同,有的孩子喜歡歡快活潑的流行音樂,有的孩子酷愛優(yōu)雅的古典樂,還有的孩子對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情有獨鐘。面對這種差異,家長要做到因材施教,多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支持并鼓勵孩子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音樂種類或樂器,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只有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才會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并從中收獲快樂與滿足。就像我的另一個學生,她一直在學習鋼琴,但興趣始終不高。經(jīng)過交流,我了解到她更喜歡吉他的律動與和聲。于是我支持她改學吉他,與她的家長溝通后,家長表示支持。此后,家長經(jīng)常與她一起彈唱,從而增強了她的自信心。
第三,營造良好的家庭音樂氛圍。讓音樂貫穿孩子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喜愛之情。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要竭盡所能為孩子創(chuàng)設親近音樂的條件。在家中,可以適時播放一些優(yōu)美的輕音樂,如古典音樂、民謠、輕音樂等,營造祥和、愉悅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的情緒會更加平和,心情也會更加愉快。同時,家長還可以經(jīng)常與孩子一起哼唱,或者一起演奏簡單的樂器,在親子互動中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增進彼此的感情。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定期帶孩子參加各種音樂會,如交響音樂會、獨奏音樂會等,讓孩子現(xiàn)場感受專業(yè)音樂演奏的震撼。在現(xiàn)場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領略音樂之美,而且能學習相關禮儀,提升藝術修養(yǎng)。
第四,家長需要與學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音樂教育。學校的音樂課程設置,不僅注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且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家長,應該積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音樂社團,如合唱團、管弦樂團、民樂團等。在這些社團中,孩子們能學會與他人協(xié)作,提升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同時,參與排練和演出也能磨礪孩子的意志,鍛煉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許多學校會定期舉辦親子音樂活動,如親子合唱比賽、才藝展示等。家長們要積極參與這些活動,與孩子共同演唱、共同演奏,在配合默契中增進親子感情。
第五,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情趣,而且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由于競爭壓力大,孩子們普遍面臨著沉重的學業(yè)負擔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心理問題日益凸顯。當孩子情緒低落、壓力過大時,音樂療法不失為一種溫和、有效的干預方式。輕柔舒緩的旋律如春風化雨,能安撫焦慮的情緒;激昂振奮的樂章如號角催征,能激發(fā)內(nèi)在的力量;歡快明朗的音符如朝陽普照,能驅散心頭的陰霾。在音樂的世界里,孩子能自由地宣泄負面情緒,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重新獲得平靜與力量。
作為家長,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音樂學習的過程,就像人生的旅程一樣,不是每一個音符都完美動聽,不是每一次練習都順利成功,但正是這些寶貴的經(jīng)歷,鑄就了我們不凡的音樂人生。在音樂學習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是專業(yè)技能,更是勇氣、毅力與智慧。
(作者系甘肅省平?jīng)鍪徐o寧縣細巷學區(qū)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