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變隱性輟學的現(xiàn)狀,離不開家庭、校園和社會三方的通力合作,我們不但要看到隱性輟學背后的根本原因,還要針對對象提出不同解決辦法。只有從學生的健康成長出發(fā),真正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才能為他們的未來指明前進方向。
隨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與大力推進,中斷學習、離開學校的輟學生比例越來越少,但部分學生卻存在厭學傾向,隨之而來的隱性輟學現(xiàn)象令人擔憂,也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埋下了極大隱患。
所謂隱性輟學,是指學生并沒有完全離開學校,但由于學習上存在極大的困難,因厭惡學習、學習困難、討厭校園生活等諸多問題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心思不放在學校、課堂與學習上,基本不參加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隱性輟學的學生會在思想與行為上不斷地反抗學校的教育教學與管理,雖然在學籍上仍屬于在校生,但一有機會便會放棄學習、離開學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名在人不在”。隱性輟學的學生過早地脫離了學校的教育與管理,甚至會謀求或向往與社會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而這就導致還未成年的他們很容易受到各種傷害,甚至走入歧途。同時,由于缺少學校的教育與管理,這些學生很有可能會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目標。因此,嚴防隱性輟學不僅是對學生的個人成長、未來發(fā)展負責,而且是對家庭、對社會負責。
隱性輟學的悲?。杭议L在努力,孩子卻早早放棄
隱性輟學現(xiàn)象更多地存在于農(nóng)村學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類學生往往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家中老人無法為其提供學習上的助力與心理上的引導,孩子缺乏學習動力,從一開始的學不會發(fā)展為后來的不想學。同時,隱性輟學的學生往往在校園集體生活中缺乏足夠的價值感與獲得感,校園之外的社會卻對他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他們妄圖通過另一種方式提高自己的價值感,因此出現(xiàn)了“名在人不在”的情況。
通過對隱性輟學學生家庭的走訪調(diào)查,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家長在孩子的學習與教育問題上并沒有放棄,甚至對孩子仍抱有很高的期望。有一位家長更是坦言:“我們長年累月地在外打工掙錢,不就是想讓孩子過得好一點,給他未來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嗎?”家長的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的割裂為隱性輟學涂上了濃濃的悲劇色彩——家長在為孩子努力拼搏奮斗,孩子卻早早放棄了學校的生活。
在走訪中,我發(fā)現(xiàn)這部分學生的家長并非不重視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但是他們能做的十分有限,對孩子的關(guān)心與愛護更多體現(xiàn)在物質(zhì)補償上,面對孩子討厭學習、想脫離校園管理的情況,他們往往束手無措,甚至把希望寄托于能夠早日在城里安家,將孩子接到身邊,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墒牵瑢τ陔[性輟學的學生而言,如果不改變他們的認知,父母即使改變教育環(huán)境,其結(jié)果也很難令人滿意。
有一對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滿心期待著把孩子接來身邊接受優(yōu)質(zhì)教育,但是年底回家卻發(fā)現(xiàn)上初一的孩子語數(shù)外三科加在一起才考了72分,數(shù)學只有19分。如果這個孩子依然保持這樣的成績,其實跟“輟學”并沒有兩樣——考不上高中,在家長眼中依然是“無學可上”。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盡可能規(guī)勸那些隱性輟學的學生,而且應該和家長一起著眼于存在隱性輟學傾向的學生,盡可能避免其誤入歧途。有隱性輟學傾向的學生通常有一些表現(xiàn),即個人學習成績不佳且缺乏學習動力,家庭關(guān)系不和諧,在學?!爱斠惶旌蜕凶惨惶扃姟?。對于那些隱性輟學的學生,學生、家長、教師都有責任,三者互為因果。當學生無法適應成長中的變化,在校園中無法找到價值感,便會向往學校以外的“獨立與自由”。尤其是有的家長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錯誤,還對孩子過分溺愛,所以,當學校教育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時,隱性輟學的悲劇便會悄然發(fā)生。
家校共育,以“我”為本,塑造自我成長
無論是為了預防隱性輟學的出現(xiàn),還是為了將隱性輟學的學生規(guī)勸回正確的道路,都離不開家庭與學校雙方的共同努力?;蛟S,讓這部分學生重新喜歡上校園生活,并使其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很困難,但是只要學校不放棄,家長能配合,問題總有解決的可能。
當前,不少家長的教育理念較為傳統(tǒng),認為現(xiàn)在的教育還是像自己小時候一樣依賴于教師,教師教得好,學生就學得好。更有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的學習上,自己幫不上什么忙。家校間教育理念的不統(tǒng)一與缺乏溝通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為隱性輟學埋下隱患。隱性輟學問題,不是靠威逼利誘將學生強行留在課堂就能解決,而要讓孩子從內(nèi)心深處認可學校管理,認清自我價值,這需要家校雙方的合作與配合。
隱性輟學的學生往往都有不同的原因,只有找出他們真實的內(nèi)心想法與面臨的實際問題,然后對癥下藥,才能夠徹底解決。有時候面對學校老師,孩子往往羞于啟齒,這就需要家長與孩子促膝長談,讓孩子吐露脫離學校、放棄學習的真正原因,并發(fā)揮家校雙方的力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例如,有的孩子深受“學習無用論”的影響,家長可以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去體驗生活,使其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另外,很多選擇隱性輟學的學生往往在學習或校園生活中有一種挫敗感,家長與教師需要共同就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與引導,讓孩子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與劣勢,客觀地看待自己,挖掘自身的潛能。面對厭學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心理暗示等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尤其是通過對孩子進步的表揚與鼓勵讓孩子獲得價值感。
其中,徐鵬(化名)的轉(zhuǎn)變讓我印象深刻。徐鵬隱性輟學的原因是學習基礎較差,老師講的聽不懂,又不好意思問老師,久而久之,落下的課業(yè)越來越多,經(jīng)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因此他不喜歡上課,更討厭上學。偶然的一次機會,讓他認識了一些校外的不良少年,與這些人的交往讓他覺得自己被重視,于是曠課、逃學便成了家常便飯。老師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緊急聯(lián)系了徐鵬的父母,家校雙方共同合作,找出了他厭學的根本原因。徐鵬認為,自己學習不好,即使上了高中也考不上大學,還不如早早輟學“混社會”。老師卻敏銳地指出徐鵬體育很好,上了高中如果學習吃力可以走“體考”,并點明“只要堅持就有希望”。針對徐鵬的情況,教師及時調(diào)整了教育策略,根據(jù)他現(xiàn)有的水平因材施教,為其設計了教學目標與學習任務,家長更是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配合老師引導他不斷努力提升。當最薄弱的英語終于及格后,徐鵬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在這一案例中,家校合作逐步讓徐鵬在校園生活中提升了價值感,也讓他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隱性輟學不僅是學生個人的悲劇,而且是一個家庭的悲劇,看到正值青春年少的學子將自己的美好時光揮霍浪費,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既心痛又自責,解決這一問題已迫在眉睫。想要改變隱性輟學的現(xiàn)狀,離不開家庭、校園和社會三方的通力合作,我們不但要看到隱性輟學背后的根本原因,還要針對對象提出不同解決辦法。只有從學生的健康成長出發(fā),真正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才能為他們的未來指明前進方向。
注:本文系“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農(nóng)村初中隱性輟學歸因及對策研究”(立項編號:2024ZJZX011)的成果之一。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王村中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