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木雕是工匠通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豐富多變的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歷經幾千年的歷史傳承,木雕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之一。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木雕風格,各種木雕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如浙江東陽木雕、廣東潮州木雕、安徽徽州木雕等。在燦若星海的木雕藝術中,山西木雕可謂獨樹一幟,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及極高的工藝水平占據一席之地。以晉作木雕中的益泰永木雕為例展開闡述,分析木雕藝術現(xiàn)狀。
[關 鍵 詞]晉作木雕;益泰永;木雕人物;木雕題材;制作流程
[中圖分類號]J3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6-0066-03
文獻著錄格式:曹曉靜.晉作木雕代表益泰永木雕技藝探源[J].天工,2024(36):66-68.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三千年文明看陜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鄙轿魇侵腥A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擁有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如西侯度遺址、陶寺遺址等。通過這些遺址中發(fā)掘出來的文物,我們能了解當時古人所使用的簡單的雕刻工具。山西是一個歷史悠久、風景秀美、人文薈萃的地方。山西的古建筑眾多,而且保存完好。如稷山縣的稷王廟號稱“雕刻三絕”,三絕之冠的“木雕”,其藝術價值之高、工藝之精細,令參觀者嘆為觀止。而晉商文化作為山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崛起于無形之中帶動了晉作木雕的興起。
(二)研究價值
晉作木雕作為山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簡潔大方、剛勁有力、生動傳神等藝術特征,題材豐富;在梁架的小構件上應用比較多;多油飾紅黑油漆,刷金貼金,視覺沖擊力較強,靈動而充滿藝術感染力,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二、晉作木雕概述
作為古建大省的山西,木雕可以說是隨處可見。自古以來,汾河流域以農耕文化為主,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森林覆蓋率高,取材方便,為木雕工藝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便利,誕生了一個重要的晉作木雕流派——汾河木雕流派。海外收藏的金元木雕造像也多從汾河流域而來。1920年,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一尊通高170厘米、大小和真人相近的彩繪木雕菩薩坐像,形象生動,刀法流暢,莊嚴慈悲,衣褶和襟帶的處理自然、簡練,腰胯部的S形曲線明顯。
隨著晉作木雕藝術發(fā)展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體系,粗獷豪放,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種風格的形成,既與山西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有關,也與當?shù)厝说膶徝狼槿ず臀幕瘋鹘y(tǒng)密不可分。這些木雕技藝通過師徒相傳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而在傳承過程中,木雕藝術家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技藝,使得晉作木雕藝術在保持傳統(tǒng)特色的同時也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三、益泰永木雕的藝術特點
因木材的不可溶性和不可焊接性,所以,益泰永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材真工細,規(guī)范操作。開料、板材烘干、榫卯駁接、紋樣雕刻、斷面處理、刮磨修飾、蠟面罩光等每一道工序,都盡量做到流程完善、標準規(guī)范、工藝精湛、質量上乘。
(一)選材十分講究
益泰永木雕藝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當?shù)氐哪静馁Y源。杉木、松木、榆木和核桃木、棗木是常用的幾種木材,它們除了細密、耐蝕、硬度、纖維順暢之外,各有獨特的紋理和顏色。杉木和松木質地較軟,易于雕刻,且紋理細膩,適合表現(xiàn)細膩的線條和層次豐富的圖案。而核桃木則更為堅硬,不易變形,且色澤深沉,常用于雕刻莊重、厚重的作品。這些木材不僅資源豐富,而且易于獲取,為益泰永木雕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
對材質的處理,益泰永木雕同樣講究精細與獨到。木材的干燥是處理工藝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由于木材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分,如果不進行干燥處理,雕刻過程中容易導致雕刻作品變形、開裂。因此,在雕刻前,要將木材進行長時間的自然干燥,或者通過專業(yè)的干燥設備進行烘干,以確保木材內部的水分達到平衡狀態(tài)。防腐處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木雕作品在長期的保存過程中,容易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侵蝕,如濕度、蟲害等。因此,在雕刻前,需要對木材進行防腐處理,如涂抹防腐劑、使用煙熏等方法,以增強木材的防腐性能。
(二)技法多樣
益泰永木雕的藝術風格獨特,既繼承了晉作傳統(tǒng)木雕的精髓,又受到了地域文化的滋養(yǎng),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在雕刻技法上,益泰永木雕運用了多種傳統(tǒng)技法,如深浮雕、透雕、圓雕、鏤雕等技藝,這些技法能生動地展現(xiàn)出雕刻作品的細節(jié)和層次感。浮雕是通過在木板上雕刻出深淺不一的圖案,使圖案在光影的映襯下呈現(xiàn)出立體感;鏤雕則是通過雕刻出穿透的空洞,使作品更加輕盈靈動;而圓雕則強調作品的立體感和動態(tài)感,往往需要對雕刻對象進行全方位的雕刻。
(三)題材內容廣泛豐富
益泰永木雕藝術的題材內容廣泛且豐富多彩,涵蓋了人物、動物、植物等多個領域。這些題材不僅展現(xiàn)了益泰永木雕的精湛技藝,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寓意,不僅體現(xiàn)了雕刻者的技藝水平,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物雕刻方面,益泰永木雕以其生動傳神的特點而著稱。幾代傳承人通過精細的雕刻和精湛的技藝,將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和氣質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高士、仙人、童子等,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在動物雕刻方面,同樣表現(xiàn)出色。通過生動的造型和細膩的雕刻,將動物的形態(tài)和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些動物形象如龍、鳳、獅子等,往往象征著權威和吉祥,成為益泰永木雕藝術中的重要元素。在植物雕刻方面,益泰永木雕注重表現(xiàn)植物的生長態(tài)勢和紋理美感。傳承人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精細的雕刻,將植物的枝葉、花朵和果實等細節(jié)展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些植物形象如梅、蘭、竹、菊等,代表著高雅和純潔的品質,成為益泰永木雕藝術中的經典之作。除了題材內容的豐富多樣,益泰永木雕藝術還注重寓意的表達。傳承人通過雕刻不同的題材和形象,將美好的寓意融入其中,使木雕作品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更富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寄托。
另外,益泰永木雕還注重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將自然融入其中,追求一種質樸自然的藝術美。無論是雕刻大件家具還是小型掛件,木雕作品注重與人居環(huán)境、建筑風格保持協(xié)調,在簡單中求豐富、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在現(xiàn)代中有古典、在明快中蘊藏沉靜內斂、在簡練中顯現(xiàn)豐滿潤澤。還十分注重虛實主次、線條分割、層次節(jié)奏的處理,追求畫面的嚴謹與變化、構圖的飽滿與均衡,使得木雕作品在寫實中又有變化,達到實用性與裝飾性的完美結合,非常耐看,值得回味。益泰永代代流傳著“做活就是做良心,產品都是藝術品”這樣一句話。正因為他們把做產品一直當成做藝術、做文化、做良心、做信譽,因而一直受到業(yè)界同行的贊賞和好評。
四、益泰永木雕佛像的制作流程
益泰永木雕講究的是形、神、藝、韻。一件好的木雕,從選料就開始了,一定要選擇優(yōu)質木料,材質要細膩,要有一定的硬度、不松散,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等。
接下來就可以開料了。需要說明的是,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機器雕刻,它具備省時省力、精準雕刻的優(yōu)勢,但缺少了人情味;而雕刻師手工雕刻則可以為作品注入溫度和情感,是機器雕刻所不能比的。總之,兩種方法各有千秋。既要堅守傳承,又要與時俱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可以碰撞,也可以融合。設計師可以根據顧客的要求和木料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先構思好形態(tài),根據樣式和尺寸,設計出三維模型,再使用機械工具制作木雕模型,然后一步步地鑿去多余的料,整體形象就顯現(xiàn)出來了。這個過程需要非常精細,因為一個誤差會影響整個木雕的質量和美觀度。
在創(chuàng)作出的木雕粗坯的基礎上,使用雕刻工具刨子、銼子、刻刀等,對木材進行精細雕刻,把人物的形態(tài)、四肢等細化。工匠可以根據不同的模型,雕刻出佛像的各個部分,如衣袍、手指、面部等。這個過程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因為每一個細節(jié)都需要考慮到。然后再用鑿刀把線條勾畫清晰,以此來展現(xiàn)質感。
接下來就是精修面部。將木雕人物的氣質和精神展現(xiàn)出來,如開臉、開衣紋等。佛像開臉是有比例的,一般都是以三庭五眼為標準。三庭指的是臉部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即從發(fā)際線到眉毛是上庭,眉毛到鼻尖是中庭,鼻尖到下巴是下庭。五眼指的是臉寬,左耳到右耳的距離共有五只眼睛的長度,我們稱為五眼。臉部要保證對稱和勻稱,能讓人一看便可以感受到佛像的神圣莊嚴,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進行彩繪,提高木雕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可以更好地保護木雕佛像。根據要求選擇適合的彩繪材料,如黃色透明漆、極彩、淡彩、貼金等。
晉作木雕技藝作為中華民族木雕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山西作為古建大省厚重的人文底蘊。益泰永木雕作品簡潔大方,重視造型和形象上的精細,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五、晉作木雕技藝傳承面臨的困境及解決辦法
晉作木雕的保護與傳承問題在當下顯得尤為突出。晉作木雕技藝的傳承往往需要通過師徒傳承、專業(yè)培訓等方式來實現(xiàn)。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很多年輕人不愿意沉下心來經年累月地學習技藝。再加上木雕藝術品的制作周期長、技術要求高,使得晉作木雕產業(yè)的規(guī)模難以迅速擴大。針對此困境,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積極地開展非遺講座、舉辦各種藝術品品鑒會等,激發(fā)人們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興趣,讓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晉作木雕的傳承與保護中來,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價值。其次,加強對晉作木雕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和宣傳。最后,晉作木雕從業(yè)人員要不斷創(chuàng)新,利用新技術,開發(fā)相關衍生品,提升作品的市場競爭力,讓晉作家具更好地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總結
益泰永晉作木雕匠人始終堅守初心,本著繼承傳統(tǒng)、發(fā)揚傳統(tǒng)、借鑒傳統(tǒng)的原則,力求造型美觀與工藝精湛,作品廣泛涉及建筑裝飾、家具器物等領域,極具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也使得木雕技藝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相信以三晉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作基礎,以豐富的優(yōu)質資源為支撐,晉作木雕這一古老技藝必定在當代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山西省稷山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稷山縣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
[2]方炳海.木雕[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李友生.木雕制作技藝[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
[4]沈鳳翔.稷山縣志[M].清同治四年版.
[5]徐華鐺.木雕文人雅士百態(tài)[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9.
[6]瞿煉.試論金元時期晉南“汾河木雕流派”的風格及演變[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2):71-80,161.
[7]胡向澤.經典山西[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8]曾分良.金代家具的形制研究[J].藝術研究,2013(2):60-61.
[9]王槍.晉作家具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0.
[10]王藝涵.清代家具的三作風格特點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3):28-29.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