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系人民城市理念在上海提出五周年紀念日。在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課堂討論中,我發(fā)現(xiàn)多位亞洲國家留學生都關注到東安新村。這是因為就在10月18日,地處上海西南的中心城區(qū)徐匯區(qū)楓林街道舉行了東安一村、二村的集體搬遷典禮,涉及六千多戶居民家庭。喬遷喜慶的場景、歡天鑼鼓的傳統(tǒng)、社區(qū)干部的付出,感染著留學生……
我告知留學生們,東安新村是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建設的第一批工人新村代表,有七十年歷史,但明顯老化了。老化到已不具有宜居性,且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最佳舊改方案就是整體搬遷、再重新建設。楓林街道轄區(qū)擁有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等著名機構,東安新村三十年前我就去過。因為我在蘭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有同宿舍的四川女孩徐薇是化學系的。后來我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徐薇則去了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讀博士后。她宿舍就在東安二村,就是那種兩層樓的宿舍,很破舊。我們在她宿舍做火鍋吃??吹絼舆w喜訊時,我就想起陰暗的樓道里隨意停放的不少自行車。我想知道徐薇當年的宿舍是否在拆遷范圍內。楓林街道辦事處主任沈佩青給了我肯定回復。作為世界城市日的調研,我還從街道副主任郭柳處了解不少案例。
這些居民家庭生活案例,一度讓本世紀出生的留學生很難理解。如東安二村居民吉華琴動情地對大家說:“我從小姑娘的時候嫁過來,到今天已經在這里住了36年。我們家的住房條件是撐著傘燒菜、洗澡也要撐傘,我家住在二樓,但房子漏水漏了十幾年,一直沒有解決。特別感謝這次動遷?!鄙蚺迩嗪屯聜冏罱鼉赡甓荚趭^斗,原因在于舊居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fā)展工程,也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后區(qū)域更新的重要發(fā)展項目。東安一、二村片區(qū)舊改項目涉及5個居委會、117幢居民樓、283個單元、6057證住戶,總建筑面積約31.21萬平方米。工作難度更有情感元素的羈絆!除了原住民,這里還有參加解放上海戰(zhàn)役的原魯南部隊干部家庭,均是三代情結。
日本留學生佐藤靜香就告訴我:“我遲遲不知如何表達敬意……也許就是因為我從來沒經歷過,身邊的長輩們也沒經歷過,因此似乎很難感同身受。時代一直在更迭,我們不得不接受變化。尤其中國城市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舊區(qū)拆遷在上海逐漸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話題。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如果補償和保障條件足以讓他滿意的話,其實還是挺好說服的。但對于一些在這個地方住了幾個世代的家庭來說,特別是比較高齡的社區(qū)居民來說,是比較難以接受、覺得折騰人的事情。老一輩人是最在乎情的,他們在這社區(qū)生活了大半輩子,最熟悉不過的環(huán)境、最親密無間的鄰里關系,他們一定是最舍不得的。如老伴因醫(yī)療事故導致一級肢體殘疾、長期住院治療,八十多歲的杜老伯早晚都要去醫(yī)院陪護。而就醫(yī)難、搬家難、買房難……這些都是杜老伯不想搬離東安一村北居民區(qū)的現(xiàn)實因素。但工作人員帶著方案上門,為他詳細解釋房屋產權置換和貨幣補償的各自利弊,就徹底打消了杜老伯的疑慮?!?/p>
佐藤靜香的結論是:“拆遷”猶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需要根據不同人的需求,給予最實質性解決方案。在東安征收工作中,楓林街道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居民。從堅決不簽約到為居委送上“為民解憂暖民心,至真至情顯擔當”的錦旗,居民也真切感受到了專班小組的真誠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