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奉獻,艱苦奮斗,協(xié)同攻關,求實創(chuàng)新,永攀高峰”,這是我國在核武器事業(yè)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兩彈”精神的高度概括。這種精神指引中國人民在“兩彈”事業(yè)中取得了輝煌成就。如今,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兩彈”精神的時代意義愈加重要和深遠,對于打造新時代的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具有重要意義?!皟蓮棥本窨梢岳斫鉃椤翱茖W精神”升華為具有愛國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的具體實踐。正是這種在“兩彈”事業(yè)中孕育出的科學家精神,使得今天的科研工作者有了堅定的時代使命感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他們堅持學術民主和務實作風,成為自主創(chuàng)新的典范和國家安全的科技基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兩彈”精神 科學家精神 學術倫理
【中圖分類號】G322/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20.001
從核武器事業(yè)到“兩彈”精神
核武器的研發(fā),不僅是國家科技力量的重要象征,更是國家安全和國防實力的核心支撐。20世紀40年代美國成功研制出第一顆原子彈后,核武器迅速成為各國競相追求的戰(zhàn)略武器。隨后的冷戰(zhàn)時期,美國與蘇聯的核軍備競賽使得全球局勢緊張不已。英國、法國等大國也紛紛加入核武器研發(fā)的行列,力圖在全球核武器力量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面對這一國際形勢,中國雖然當時百廢待興、經濟落后,但國家領導人深具戰(zhàn)略眼光,認識到只有掌握核武器才能真正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獨立與主權。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極為艱苦的國際國內條件下,毅然下決心自主研發(fā)核武器。1964年,我國成功進行了首次原子彈試驗,震驚世界;此后三年不到,氫彈就成功爆炸,宣告了中國在核武器領域的飛躍式進展。1988年,中子彈的試驗成功。在此基礎上,時至今日的重大科技進步和工程成就進一步彰顯了我國的國防科技實力,不僅讓中國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也奠定了中國在全球核武器力量格局中的戰(zhàn)略平衡地位。
在中國核武器研發(fā)的歷史進程中,科學家,廣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展現了卓越的科研能力與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兩彈”精神,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逐步形成,并凝聚成為國家安全和國防科技領域的一面精神旗幟。
“兩彈”精神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或稱“五種精神”):愛國奉獻、艱苦奮斗、協(xié)同攻關、求實創(chuàng)新、永攀高峰。每個方面都蘊含著深刻的歷史經驗和精神內涵。
愛國奉獻。無數科學家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當時相對落后的祖國,投身于核武器事業(yè)。他們以國家命運為己任,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展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
艱苦奮斗。中國當時的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科研設備簡陋、資金緊張,但科學家們依舊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堅持不懈,憑借智慧和毅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協(xié)同攻關。核武器的研發(fā)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物理、化學、材料、工程等多個學科領域,全國各行各業(yè)和科學家們通過密切合作、協(xié)同攻關,匯聚各方力量,共同為國家的核武事業(yè)貢獻智慧和力量。
求實創(chuàng)新。核武器的研發(fā)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挑戰(zhàn),許多問題前所未有??蒲袌F隊始終堅持科學真理,敢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斷創(chuàng)新,最終實現了從成功研制原子彈到成功研制氫彈的跨越式發(fā)展。
永攀高峰??茖W事業(yè)永無止境,核武器的研發(fā)成功只是一個起點,科研人員不斷向新的技術高峰挑戰(zhàn),面向國家戰(zhàn)略需求始終保持著對科學前沿的追求與熱情。
“兩彈”精神的力量不僅表現在科研工作的技術突破和成果上,還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和國家意志。正是由于無數像鄧稼先和于敏這樣的科學家以國家命運為己任,堅持科學精神,肩負起國防建設的重任,才在惡劣環(huán)境下實現了國防科技上的自主創(chuàng)新,并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科技力量,確保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生存與發(fā)展。
1999年,“兩彈”精神被進一步細化為“兩彈一星”精神,衍生出了“載人航天”精神,最后升華為科學家精神。其中“兩彈”的含義也從“氫彈和原子彈”變?yōu)椤昂藦椇蛯棥薄?/p>
從科學精神到科學家精神
愛因斯坦曾言:“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盵1]這句話深刻揭示了科學精神的核心內涵——獨立思考、質疑權威、追求真理??茖W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科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涵蓋了堅持科學理性、學術民主、勇于糾錯等關鍵要素??茖W精神要求科研工作者懷疑任何未經證明的結論,始終堅守學術道德和誠信,保持對科學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
在核武器的研發(fā)歷程中,科學家們不僅需要攻克科學技術上的難題,還要面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壓力。他們在關鍵時候展現出了卓越智慧和堅韌毅力,并始終堅守科學精神和學術良知。于敏院士就是這方面一個典型代表。根據胡思得院士回憶,在1968年前后設計一個小型化型號時,一個關鍵的動作出了毛病。這只是個技術問題,但在當時極左思潮的影響下,軍管領導脅迫將其定調為政治性的科研路線問題,遭到了于敏先生的堅決拒絕。他后來曾坦言:“如果我說假話,我當時可以輕松過關,但我經受不了歷史和真理的考驗。我寧愿現在挨整,決不說對不起歷史的話,不說違背真理的話?!盵2]這種對科學精神的堅守,使得我國國防科研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在國防和國家安全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
科學精神貫穿于實際科研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在追求真理和自我糾錯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也就是說,科學精神不僅表現為科研人員對科學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也在他們勇于面對錯誤、糾正錯誤的行為中展現出來。
我于南開大學博士畢業(yè)后,幸運地在楊振寧先生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間,我發(fā)現了彭桓武先生一篇關于量子布朗運動的文章中存在一個錯誤。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十分猶豫,不知道是否應該直接指出,畢竟彭先生是當時備受尊敬的大科學家。然而,楊先生鼓勵我主動聯系彭先生,直接告訴他我的發(fā)現。楊先生的這一態(tài)度告訴我:學術不應有等級高低之分,不要迷信權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楊先生的鼓勵下,我給彭先生寫了一封信,詳細指出了文章中的問題。令人敬佩的是,彭先生并沒有因為自己的資歷地位而忽視這一問題。相反,他特地請人找到我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做相關學術報告。他坦誠地對我說:“這篇文章的確是出錯了,我自己負主要責任,但也有審稿人的責任。他們覺得我是個名人,給我審稿就不那么較真了”。更為難得的是,彭先生后來還特意寫下了一張紙條,請我對他以后的量子力學相關論文繼續(xù)“把關”。這一舉動讓我深受觸動,彭先生的謙遜與嚴謹深刻詮釋了科學家的高尚風范。彭先生生前最后一次發(fā)表在正式科學刊物上的文字是一封更正信。在這封信中,他主動糾正了自己在一篇關于廣義相對論的文章中的錯誤。這個舉動不僅彰顯了彭先生對科學真理的高度尊重,也體現了他對科研嚴謹性的堅持。這是我們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應當效仿和學習的。
科學家們以追求真理為最高準則,勇于面對和糾正錯誤。它提醒我們,科學的進步不僅在于創(chuàng)新和發(fā)現,還需要足夠的勇氣承認自己的不足,通過不斷修正來接近真理。這樣才能推動科學的不斷進步和人類認知的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科學家精神發(fā)表重要講話,[3]強調科學家精神不僅要求科學研究的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更注重對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是對科學精神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進一步升華。正如周光召先生所強調的:“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笨茖W精神在我國核武器研發(fā)過程中有淋漓盡致的體現。當年,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鄧稼先、周光召、于敏、朱光亞、陳能寬、程開甲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面對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兩彈”事業(yè)。他們或是放棄在國外的諸多優(yōu)越條件,毅然歸國;或是根據國家的需要,身先士卒奮戰(zhàn)在“兩彈”事業(yè)的第一線上。彭先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他放棄了在國外優(yōu)越的科研和生活環(huán)境,當別人問起他為什么要回國時,彭先生的回答充滿深情:“你應該問為什么不回國?;貒恍枰碛?,不回國才需要理由!”這是對國家的深厚情感和責任感的真實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正確方向,發(fā)揚學術民主,鼓勵科學探索,營造良好氛圍”。[4]在“兩彈”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揚科學民主和科學精神是自上而下的過程。1956年成立主管原子能工業(yè)的第三機械工業(yè)部(后改為二機部),宋任窮任部長,錢三強等為副部長。錢三強是副部長之中唯一的科學家。當時負責國防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對錢三強說:“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請你提建議,我們大家商討決定?!编嚰谙取⒂诿舻瓤茖W家不僅在科學問題上堅持真理,還倡導充分討論與合作。他們認為在科學研究中不要迷信非專家權威。只有正確發(fā)揚科學民主,才能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調動積極性,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推動科學進展。這種學術民主精神不僅推動了核武器研發(fā)的成功,也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具有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年輕科學家。
“兩彈”精神是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融合的結果,是從科學精神升華到科學家精神的具體實踐。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演進。今天,科研工作者不僅需要在科研領域展現卓越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必須具備國際視野,能夠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為國家爭取更多的話語權。科學家精神在新時代更需要與時俱進,體現出對全球科技前沿的深刻把握,以及對國家戰(zhàn)略需求的精準回應??茖W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并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在具體的科研工作、學術討論和國家需求中的真實體現。
2019年,我與其他幾位科學家共同發(fā)起了《“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倡議書》,取得了一些積極的社會反響。該倡議書從踐行國家需求、堅守學術誠信、堅持獨立創(chuàng)新、勇擔社會責任幾個方面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發(fā)揚科學家精神,弘揚優(yōu)良作風學風。這既是對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傳承,也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兩彈”精神衍生出的科學家精神,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深處。在新時代,我們更需要以科學家精神為引領,積極投身科技創(chuàng)新事業(yè),以更高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踐行科學精神,警惕學術灰色地帶
科學精神的核心在于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學術道德的恪守。在科學研究中,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包括偽造、篡改和剽竊,都是不可容忍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如今有不少科研行為處在科學誠信與學術不端之間的“灰色地帶”。這些行為短時間看似無關大局,但實際上,它們往往更加隱蔽,難以清晰界定,也更容易被忽視甚至縱容。隨著時間的積累,這些行為對學術氛圍和科研生態(tài)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因此,我們必須借助科學家精神的剛性約束,抵御學術滑向灰色地帶的傾向。
在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中,影響因子和引用次數往往成為評估科學家成就的一個指標。然而,單一的數據標準并不能全面衡量科學家的真實貢獻。以楊振寧先生為例,盡管他的影響因子遠低于國內外許多同行高引學者,但他的科學成就是無可估量的。這種單純依賴量化指標的評價方式,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實際影響和長遠價值。H指數可以作為一種參考標準,通過衡量所有論文的整體引用來評價科學家的綜合貢獻。但這個標準也并非完美。一些學者雖然H指數較高,其研究的實際貢獻卻存在爭議??茖W評價不僅要依賴于數據,還應結合科研成果的真實價值和社會影響,以避免科研行為陷入追求功利化的窠臼。
在科學研究中,對實驗數據的取舍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有時實驗中會出現一些異常數據,如何處理這些數據,往往考驗科研人員的判斷力乃至堅持科學精神的水準。例如,在發(fā)表實驗工作中,有人通過刪除或不采用一些數據得出了新奇的結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學術界的爭論:他是否事先知道理論的預言?實驗中是否可以合理地忽略部分數據?這種行為是否構成造假?這些問題雖然處在學術的灰色地帶,但關系到科學精神與學術道德的底線。當然,數據處理和采用有其科學邏輯上的復雜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對學術規(guī)范的要求。嚴謹的科學研究必須基于真實的數據,任何為了迎合預期結果而有意調整數據的行為,都將對科學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造成破壞。正因如此,學術界對于灰色地帶的警惕性應該更加敏銳。科學精神的核心在于對真理的追求,任何違背這一原則的行為,最終都會動搖科學研究的根基。
需要指出的是,科學家精神不僅表現在個人或群體學術成就追求上,還體現在個人的道德水平與學術倫理上。許多著名科學家展現了對科學的熱愛與堅持,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費米,他不僅以卓越的學術成就聞名,更是一位謙遜的學者。與之相反,某些科學家雖然在學術上頗有建樹,但因道德瑕疵而失去了學術界的尊重。例如,沃森因其極端的種族和性別言論而被學術界廣泛批評,甚至失去了研究所的榮譽職位。這些例子提醒我們,學術成就與道德水平必須齊頭并進。
2022年,《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撤回了以前發(fā)表的一系列關于“天使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實驗證據的論文,其中有的曾被視為“諾獎級別的發(fā)現”。此事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許多實驗物理學家迎合理論家近似給出的“重要”預言,忽略弱化結論的數據,強化符合預期的數據。這種行為有的并非出于惡意造假,但存在科學精神缺失、有意或無意迎合權威。這一現象告訴我們,部分科研人員往往不經意滑入學術領域中的灰色地帶。一些研究人員最初只是抱著僥幸心態(tài),但迎合權威,疏于律己,結果卻產出了大量誤導性的“科研成果”,甚至把整個領域引入歧途。沒有養(yǎng)成良好科研習慣和嚴謹學術作風,有可能一步步陷入學術不端的泥沼??蒲腥藛T如果沒有嚴格的自律精神,容易在迎合外界的期望中忽視學術規(guī)范,最終導致整個領域的偏差和混亂。
防止學術環(huán)境滑向灰色地帶的關鍵,在于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必須具備高度的自律精神和廉恥心,拒絕僥幸心理,恪守科學道德?;疑貛栴}的處理難度在于,它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判斷??茖W界既定規(guī)制往往難以適用于這種模糊領域,尤其是在高度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中,因為過多的規(guī)制管控和傳統(tǒng)評價會限制創(chuàng)新的自由。然而,科學精神雖然看似柔性,但在解決灰色地帶問題上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剛性??蒲泄ぷ鞯搅艘欢ǔ潭龋悴辉賰H僅是科學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科學精神保障的“良心活”。在一個健康的學術環(huán)境中,實事求是、嚴于律己的科學家應當得到應有的尊重,而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人應無法占據主流。唯有如此,才能遏制學術灰色地帶的擴張,保持科研工作的純凈與公正。每個“大科學家”都應從自身做起,帶頭在這個方面弘揚科學精神。
結語
由科學精神融入愛國主義形成的科學家精神是推動科技進步乃至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從“兩彈一星”到我國現代尖端科技的不斷突破,科學家精神承載著我國幾代科學工作者的艱辛與奉獻,體現了他們追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嚴謹務實和勇敢擔當的品格。正是這種精神的引領,才使得我國在面對種種挑戰(zhàn)時能夠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克服困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突破成為國家發(fā)展成就的象征,是國家戰(zhàn)略安全和綜合國力的基礎。我們要繼續(xù)秉持科學家精神,深入探索未知領域并實現工程技術突破,堅守學術道德和科研誠信是成功的關鍵。必須杜絕急功近利和學術浮躁,確保每一步科研進展和每一個科學技術成就都建立在嚴謹求實的基礎之上。因此,只有繼續(xù)弘揚和踐行科學家精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才能在未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取得更多突破,為民族復興和國家繁榮注入持續(xù)的內在動力。
注釋
[1]參見愛因斯坦于1936年10月15日在紐約州立大學“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講《培養(yǎng)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
[2]吳明靜、沈晏平、王燕等:《核以衛(wèi)國 胡思得傳》,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第86~89頁。
[3]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如下重要講話:《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xié)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5月28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24年6月24日)》。
[4]《習近平:黨史部門和黨史工作者要搞好黨史宣傳教育》,2011年2月26日,https://www.gov.cn/ldhd/2011-02/26/content_1811473.htm。
責 編∕李思琪 美 編∕梁麗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