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直播電商作為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因?qū)崿F(xiàn)了主播與消費者的實時互動,促進了消費者的臨場感產(chǎn)生。本文基于臨場感視角,將臨場感劃分為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空間臨場感三個維度,結合SOR理論,研究服裝直播中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在服裝直播中,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和空間臨場感均顯著正向影響感知信任和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有用性顯著正向影響購買意愿。據(jù)此,本文提出服裝直播的商家可從以下三個維度的臨場感出發(fā):積極與觀眾互動,提升觀眾的聊天體驗,增強社會臨場感;全面介紹產(chǎn)品信息,通過模特上身試穿服裝等增強產(chǎn)品臨場感;營造盡量真實的直播間環(huán)境,增強空間臨場感,影響消費者的有用性感知從而促進消費。
關鍵詞:直播電商;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空間臨場感;購買意愿;SOR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3.2;C9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11(a)--05
1 引言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網(wǎng)民規(guī)模的進一步增長,直播電商因其便捷性和互動性,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也吸引了業(yè)界和學術界的關注。根據(jù)《第52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wǎng)絡直播用戶規(guī)模達7.65億人,占網(wǎng)民整體的71.0%,體現(xiàn)了直播行業(yè)延續(xù)良性發(fā)展的態(tài)勢。其中,服裝類商品在直播電商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吨袊娮由虅請蟾妫?022)》統(tǒng)計顯示,2022年服裝鞋帽針紡織品占實物商品網(wǎng)絡零售額的22.62%,在所有商品品類中排名第一。
在眾多網(wǎng)絡購物方式中,電商直播通過主播與消費者的實時互動和對產(chǎn)品的體驗感受的描述,能夠讓消費者產(chǎn)生一種“面對面同步交流的感覺”,即臨場感。在營造了較高臨場感的直播間內(nèi),產(chǎn)品信息更加真實形象,觀眾與主播的互動更加深入,觀眾對產(chǎn)品的體驗感和對直播的沉浸感更強,這些都可能影響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意愿[1]。然而,現(xiàn)有研究多數(shù)將臨場感分為社會臨場感和空間臨場感,忽略了人與產(chǎn)品互動產(chǎn)生的產(chǎn)品臨場感,未能充分解釋臨場感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2]。因此,本文從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和空間臨場感三個角度出發(fā),研究直播電商情境下消費者購買意愿的臨場感影響因素。
除此之外,在所有商品品類中,服裝類商品的網(wǎng)絡零售額排名第一,且不同于日用品、電器等商品,服裝類商品由于對上身效果等要求的特殊性,在電商直播中,消費者對這類商品具有更高的臨場感需求。目前,國內(nèi)外對服裝直播中購買意愿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從服裝類商品切入,探討直播電商中服裝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
2 文獻綜述
2.1 臨場感理論
臨場感的概念指個體在媒介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真實感和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電子商務領域中,臨場感主要體現(xiàn)是消費者對商家的直接性和親密性,即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的感知程度。Ijsselsteijn等將臨場感劃分為空間臨場感和社會臨場感?,F(xiàn)有文獻大多采用這種分類方法劃分臨場感。
空間臨場感反映了一種空間感,主要指用戶對虛擬物理環(huán)境的感知程度。而社會臨場感是一種媒介屬性,描述個體在虛擬社交環(huán)境中“與他人同在”的感覺。社會臨場感具體體現(xiàn)為個體利用媒體與他人溝通時,對他人存在的感知程度和人際關系的顯著程度。
近年來,在電商營銷中,臨場感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引起了學者們的高度重視。Song等(2007)指出,臨場感影響了線上服裝消費者的想象和其購物愉悅感[3]。研究發(fā)現(xiàn),遠程臨場感能夠直接提升消費者對產(chǎn)品的評價從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趙宏霞等(2015)從空間臨場感和社會臨場感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臨場感能增加消費者對B2C網(wǎng)店能力性、誠信性和善意性的信任[4]。
然而,目前的文獻主要聚焦于人與人、人與空間互動產(chǎn)生的臨場感,卻忽略了人與產(chǎn)品互動產(chǎn)生的感知。但產(chǎn)品與觀眾的互動在電商直播中顯然不可忽視[2]。JungjooJahng(2000)首次提出產(chǎn)品臨場感的概念,認為消費者在線上對產(chǎn)品產(chǎn)生了解等互動時會經(jīng)歷產(chǎn)品臨場感[5]。李永誠等(2021)研究發(fā)現(xiàn),產(chǎn)品臨場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6]。本文將產(chǎn)品臨場感加入討論,對應傳統(tǒng)零售業(yè)的“人、貨、場”三要素,從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和空間臨場感三個角度劃分臨場感,從臨場感視角出發(fā)研究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路徑。
2.2 SOR模型
SOR模型即刺激—有機體—反應理論,最初來自刺激-反應(Stimulus-Response,SR)理論。SR理論由行為心理學家約翰·沃森(John.B.Watson)建立,認為人的行為能完全分解為刺激和反應兩個部分,忽視了人的內(nèi)心活動,將其視為“黑箱”。1974年,環(huán)境心理學家Mehrabian和Russell對SR理論進行優(yōu)化,增加了中介變量O,形成SOR模型,解釋了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如何影響個體的內(nèi)心活動,進而影響個體的實際行為。其中,S(stimulus)表示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最終導致個體的反應;O(organism)表示主體的內(nèi)心活動,包括主體的認知和情感,即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信任;R(response)表示主體對外界刺激產(chǎn)生的行為反應[7]。
SOR模型被廣泛用于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研究中。Bitner基于SOR模型,研究消費行為如何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8];Laato等利用SOR模型,研究全球新冠疫情下不尋常的消費者行為。隨著網(wǎng)絡購物和直播電商的發(fā)展盛行,SOR模型也開始被延伸于直播電商中的消費行為研究。張寶生等(2021)利用SOR模型研究了以消費者感知為中介時,直播特征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路徑[7]。本文將以SOR模型為基礎,從臨場感視角出發(fā),探討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
3 研究假設
3.1 模型構建
本文以SOR模型為基礎,選取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空間臨場感三個維度構成的臨場感作為外界環(huán)境刺激,選取感知信任和感知有用性作為主體內(nèi)心活動,以購買意愿作為行為反應。
在直播電商的情境下,服裝消費者在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空間臨場感構成的臨場感的共同刺激下,產(chǎn)生感知信任和感知有用性的內(nèi)心活動,進而做出購買意愿的行為反應。
3.2 研究假設
3.2.1 臨場感的影響作用
社會臨場感主要指用戶通過媒介對他人存在的真實感知程度,對消費者對商家信任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Lu等(2012)的研究表明,社會臨場感的增加可以顯著增加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進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呂洪兵(2012)在社會臨場感與黏性傾向的關系研究中發(fā)現(xiàn)意識和認知社會臨場感顯著正向影響信任[9]。社會臨場感同樣影響消費者的感知有用性。Li等(2016)指出,網(wǎng)站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信息和解答更多疑問時,可能影響消費者對其的有用性評價和購買意愿[10]。因此,本文認為服裝直播中,社會臨場感的產(chǎn)生能增加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并認為商家和平臺較為有用。本文提出假設:
H1a:服裝直播中社會臨場感對感知信任有顯著正向影響;
H1b:服裝直播中社會臨場感對感知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
產(chǎn)品臨場感是消費者在商家的介紹下,在與產(chǎn)品的互動中對產(chǎn)品的感知和了解程度。電商網(wǎng)站通過對用戶提供豐富的信息,減少用戶對網(wǎng)站和商品的不確定性并促進用戶購買。消費者在獲得更多的產(chǎn)品信息時,臨場感將顯著增加,從而提高感知信任和感知有用性[11]。本文提出假設:
H2a:服裝直播中產(chǎn)品臨場感對感知信任有顯著正向影響;
H2b:服裝直播中產(chǎn)品臨場感對感知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
空間臨場感指用戶通過媒介對虛擬物理環(huán)境的真實性感知。Nichaya等(2010)發(fā)現(xiàn),空間臨場感通過提升信任程度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12]。Song等(2007)研究表明,服裝消費者對網(wǎng)站產(chǎn)生的臨場感正向提升其對網(wǎng)站的信任程度[3]。消費者產(chǎn)生的空間臨場感還能夠促進消費者產(chǎn)生,商家有能力為顧客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的認知[4]。服裝直播中,高水平的虛擬體驗同樣能通過增加消費者的空間臨場感,提升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程度和感知有用性。本文提出假設:
H3a:服裝直播中空間臨場感對感知信任有顯著正向影響;
H3b:服裝直播中空間臨場感對感知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
3.2.2 感知信任的影響作用
電商直播中,感知信任是消費者對商家以及其推薦的商品的信任程度,包括認知信任和情感信任。黃思皓等(2020)的研究指出,感知信任顯著正向影響持續(xù)購買意愿,信任程度的上升帶來消費者對平臺商品的持續(xù)關注,從而促進消費[13]。本文提出假設:
H4:服裝直播中感知信任對購買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
3.2.3 感知有用性的影響作用
感知有用性是消費者在觀看直播過程中產(chǎn)生的績效期望和有用認知,具體體現(xiàn)為觀眾對主播推薦商品的價值認可和個人興趣[14]。消費者能夠通過觀看主播對商品的展示和試用過程,更加直觀地了解商品的細節(jié),增加對直播有用性的感知,從而影響購買決策[7]。王敦海等(2018)研究發(fā)現(xiàn),感知有用性是消費者在網(wǎng)站購物的基本前提, 顯著正向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15]。本文提出假設:
H5:服裝直播中感知有用性對購買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
4 研究設計
4.1 問卷設計
本文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調(diào)研對象為直播電商的消費者。問卷題項均采用李克特七級量表,從1到7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問卷共包含五個變量,變量測度中,社會臨場感和空間臨場感量表參考Ouc X的研究,產(chǎn)品臨場感量表參考JungjooJahng的研究,感知信任參考Chang等有關信任因素的量表,感知有用性參考Davis等的研究,購買意愿參考但鳴嘯等有關購買意愿的量表。為保證問卷質(zhì)量,先收集50份預問卷進行分析并刪去不合格的題項4個,最終得到6個潛變量20個問項,用于正式調(diào)查。
4.2 數(shù)據(jù)收集
本文通過問卷星回收問卷400份,剔除作答時間過短、答案大量相同和預篩選問題回答為“否”等的無效問卷,共獲得264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66.0%。參加問卷調(diào)查的女性占比72.0%,男性占比28.0%;年齡方面,18歲以下占比1.9%,18~25歲占比40.9%,26~30歲占比16.3%,31~45歲占比20.8%,45歲以上占比20.1%;學歷方面,以本科為主,占比64.4%。人口統(tǒng)計特征符合網(wǎng)絡購物人群的基本特點,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5 數(shù)據(jù)分析
5.1 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文采用SPSS26.0計算各變量的Cronbach’α值并對量表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判斷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本文所有變量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8;量表的KMO值為0.926,大于0.5,Bartlett球形檢驗達到顯著水平(p < 0. 001),適合做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AMOS26.0計算量表的組合信度和收斂效度,結果如表2所示。各變量的CR均大于0.7,AVE均大于0.5,說明測量題項內(nèi)部一致性較好,具有良好的組合信度和收斂效度。
本文采用AMOS26.0計算量表的收斂效度,各變量AVE值的平方根基本大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說明本文的區(qū)分效度合適。
5.2 模型假設檢驗
本文采用AMOS26.0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模型的擬合度檢驗結果顯示,CMID/DF=2.630<3,GFI=0.860>0.8,AGFI=0.815>0.8,CFI=0/918>0.9,TLI(NNFI)=0.902>0.9,RMSEA=0.079<0.08,指標基本符合推薦水平,說明模型擬合度良好。模型路徑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社會臨場感顯著正向影響感知信任(β=0.178,p<=0.01),假設H1a得到驗證;社會臨場感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β=0.345,p<0.001),假設H1b得到驗證。由此可知,消費者在觀看服裝直播過程中,與主播和其他觀眾的互動更加深入,對他人存在的真實感受程度越深,越容易對商家產(chǎn)生較深的信任。
產(chǎn)品臨場感顯著正向影響感知信任(β=0.362,p<0.001),假設H2a得到驗證;產(chǎn)品臨場感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β=0.342,p<0.001),假設H2b得到驗證。由此可知,消費者在服裝直播的介紹下,獲得更多產(chǎn)品信息,即增加對產(chǎn)品的了解程度時,他們對商家的信任程度和感知有用性將顯著提升,從而促進購買。
空間臨場感顯著正向影響感知信任(β=0.399,p<0.001),假設H3a得到驗證;空間臨場感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β=0.474,p<0.001),假設H3b得到驗證。由此可知,觀看服裝直播時,商家能夠通過增加消費者對虛擬環(huán)境的感知程度提升信任水平和感知有用性。
感知信任對購買意愿的影響不顯著(β=0.032,p=0.634),假設H4沒有得到驗證;感知有用性顯著正向影響購買意愿(β=0.763,p<0.001),假設H5得到驗證。由此可知,在服裝直播中,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程度并不顯著增加其購買意愿,而消費者產(chǎn)生令其滿意的商品和服務的認知時,能夠促進消費。
6 結論與討論
6.1 研究結論
(1)在服裝直播中,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和空間臨場感都顯著正向影響感知信任。臨場感拉近了消費者與商家和商品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使消費者放下戒備心理,增加了對直播的信任。相對來說,社會臨場感對感知信任的影響較弱,這是因為在直播情境下,觀眾更難以建立起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因此這種人際關系難以建立用戶對主播和平臺的信任。
(2)在服裝直播中,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和空間臨場感都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直播電商的情境下,社會臨場感、產(chǎn)品臨場感、空間臨場感的產(chǎn)生促進了服裝消費者與主播、其他消費者、商品以及直播間環(huán)境的互動,顧客得以獲得更多可靠的信息,產(chǎn)生對商家能力和商品價值的認可,促進購買。
(3)在服裝直播中,感知信任并不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這一結論與之前的許多研究不一致,原因可能是消費者對服裝類商品的合身程度要求較高、服裝網(wǎng)店的賣家售后態(tài)度不佳等因素使消費者在長期網(wǎng)購服裝的經(jīng)歷中有較多不好的體驗,從而對銷售服裝類商品的賣家的信任程度普遍較低,對直播購物過程中服裝的質(zhì)量、賣家的服務及售后態(tài)度普遍持質(zhì)疑態(tài)度,消費者選擇在直播中購買服裝更多是因為價格、款式等優(yōu)勢。因此,服裝直播中消費者對商家的感知信任并不顯著影響其購買意愿。
(4)在服裝直播中,感知有用性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在主播對服裝的展示及試穿中,消費者能觀察到更多服裝類商品的細節(jié),增加對商品實用價值和優(yōu)勢的感知,從而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6.2 營銷啟示
(1)在服裝直播中,商家應通過促進與消費者的互動等提升社會臨場感。
商家應及時回應消費者的疑問,積極與觀眾互動溝通,升級聊天工具方便觀眾咨詢商品信息與服務內(nèi)容等,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
(2)服裝直播的商家應詳盡地介紹商品信息從而提升消費者的產(chǎn)品臨場感。
商家不僅應近距離地向觀眾展示服裝類商品的面料、做工等細節(jié),還應讓不同身高、體重、身材的模特上身試穿服裝,為不同的消費者提供全面的參考信息。
(3)服裝直播的商家應盡量提供真實的環(huán)境等提升空間臨場感。
首先,線上服裝商家應升級直播界面的設計,使其更加精美和實用便捷,提升消費者的空間臨場感。其次,商家還應營造盡量真實的直播間環(huán)境,如打光盡量還原自然光線等,從而拉近商家與消費者的物理距離。
(4)在服裝直播中,商家應提升消費者對感知有用性的感知,通過對比同類產(chǎn)品等突出服裝商品的優(yōu)勢,著重展示服裝商品的質(zhì)量和性價比,以及提供運費險等售后服務,使消費者增加對商品和商家的價值認可。
6.3 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第一,本文選取的樣本數(shù)量有限,且只采用問卷研究法,未來可以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并將收集的問卷與平臺客觀數(shù)據(jù)結合,得出更加可靠的研究結論。第二,本文僅研究了消費者在服裝直播中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忽視了消費者回購產(chǎn)品的重復購買意愿,未來可以針對電商直播中消費者對服裝類產(chǎn)品的重復購買意愿進行研究。第三,本文的量表基本借鑒以往的權威量表,對電商直播的針對性不足,后續(xù)研究可考慮開發(fā)更適用于直播情境的量表。
參考文獻
李淼,華迎.直播電商中臨場感對購買意愿的影響: 替代學習視角[J].中國流通經(jīng)濟,2021,35(8):81-92.
李永誠,王倩.電商直播中臨場感三維度及其作用機制[J].江漢學術,2023,42(1):99-110.
SONG K,F(xiàn)IORE A M,PARK J.Telepresence and fantasy in online apparel shopping experience[J].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management,2007(4):553-570.
趙宏霞,王新海,周寶剛.B2C網(wǎng)絡購物中在線互動及臨場感與消費者信任研究[J].管理評論,2015,27(2):43-54.
Jahng J.Successful desig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environments:the role of sense of presence on user behavior[D].Milauke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aukee,2000.
李永誠,寧昌會.你“曬單”何以影響我購物: 產(chǎn)品呈現(xiàn)效應及作用機制研究[J].財經(jīng)論叢,2021(8):91-101.
張寶生,張慶普,趙辰光.電商直播模式下網(wǎng)絡直播特征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 消費者感知的中介作用[J].中國流通經(jīng)濟,2021,35(6):52-61.
BITNER M J.Servicescapes:the impact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on customers and employe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2):57-71.
呂洪兵.B2C網(wǎng)店社會臨場感與粘性傾向的關系研究[D].大連: 大連理工大學,2012.
XIANG L,ZHENG X,LEE M K,et al.Exploring consumers’impulse buying behavior on social commerce platform:the role of parasocial interaction[J].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6,36(3):333-347.
KI-SOO S,EUN Y L.The role of virtual experience in consumer learning: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ly,2005,29(4): 115-143.
NICHAYA S,JOSEPH K.Machine and person interactivity: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influence on consumers’willingness to purchase online[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0(4):299-325.
黃思皓,肖金岑,金亞男.基于S-O-R理論的社交電商平臺消費者持續(xù)購買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軟科學,2020,34(6):115-121.
劉婷艷,王晰巍,張雨.基于TAM模型的直播帶貨用戶信息交互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22,42(11):27-39.
王敦海.網(wǎng)購模式下消費者重復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顧客價值理論和習慣的調(diào)節(jié)效應[J].商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18(2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