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一行人趕到現(xiàn)場的時候,圣洛夫福利院正在熊熊燃燒,火焰把這座臭名昭著的福利院幾乎燒成灰燼?;鸸饴欤瑹熿F刺鼻,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奔逃叫嚷,亂成了一鍋粥。
警局的同事弗朗茨暗暗叫罵了一聲,用浸濕的帕子捂著鼻子,邊跑邊吹著警哨,叫著封鎖現(xiàn)場。在此起彼伏的尖銳的警車、消防車、救護車聲中,我們拉起了一道道黃黑相間的警戒線。線外熙熙攘攘地圍著一大批看熱鬧的市民,他們當中有目不識丁、大嗓門的民工,也有搖著天藍色絲綢扇、手掩鼻皺著眉的貴婦。
我心中陡然一沉,在如此規(guī)模龐大的縱火案中,現(xiàn)場越是騷動、混亂,開展刑偵調查就越困難,更別說四周還是居民區(qū),尋找目擊證人何其困難。
聚集在警戒線外的紳士和婦人越聚越多。貴婦之中響起幾聲尖銳嘲諷的嗔怪,讓人想起得克薩斯州那些談起八卦來擠眉弄眼、噪聲如同過山車般浮夸的女人。照理說這群附庸風雅的紳士、貴婦是不會踏足這人流如麻且臟污渾濁的現(xiàn)場的,但我明白,圣洛夫福利院的基金正是由他們籌備的。
孤兒們求之不得的衣食,對他們來講不過是稀松平常的施舍,但能展現(xiàn)自己宅心仁厚的一面,那正是他們所極力追求的——優(yōu)雅、高貴、仁慈。他們之中當然也有真正寬厚且富裕的人。我初到警局苦苦謀一官半職的時候,史密斯太太引薦了我。她是個溫和健談、頭發(fā)花白的英格蘭老太太,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參與福利院的捐款后,她日日為苦難的孩子們祈福,渴求圣母的庇佑。
圣洛夫福利院的縱火案,讓這群紳士、貴婦極為憤怒。但身為警察的我們也很無奈,在感同身受地撫慰了他們躁動的情緒后,我們宣稱定然會給出一個公正的結果,給他們一個說法,并對兇手加以審判。幾天后,依然無果,這群富人下了最后通牒。
但是,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兇手,談何容易?不論是團隊作案還是個人行動,總要有一星半點的線索才能往下推演。十多年的刑偵經驗告訴我,這種近乎完美的作案表象往往只是冰山露一角,我換上毫不起眼的灰色便服,如同一個游離市民一樣靠在欄桿上陷入深思。半晌,我點起一根香煙,煙火明滅,周遭的喧囂褪色,化作警局線索板上的信息。細細觀摩人群的流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觀察人們的表情、行走的肢體動作,揣測他們的出身和心理活動,每個人的人生都實在是一出好戲。
不曾相信神的存在,但此刻我似乎受到了上天的眷顧。一切如同命運的安排一般,我從未想到還能夠再見到她。
指導老師點評
佳妮的小說用一種在場的方式展開場景,從故事一開始就給我們設置了一個懸念。圣洛夫福利院為什么會燒成灰燼?這個地方藏著什么樣的秘密?接著用充滿細節(jié)的場景搭建起人物活動的時空,混亂的現(xiàn)場充滿了刺耳的警車、消防車、救護車聲,人物又是如何見縫插針地登場的呢?這種充滿緊張感的現(xiàn)場調動了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場景鋪墊完成后,敘述者“我”終于登場了,“我”作為一名警員,以有限的視角背負著尋找真相的使命,“我”將如何展開行動呢?作者并沒有立刻開始調查,而是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開始觀察警戒線外的人群,開始像定格動畫一般展現(xiàn)場景中的細節(jié)。此處其實是設置了一個延宕,讓真相如同沙漏一般顯現(xiàn),但并不直接展現(xiàn)關鍵信息。混亂的場面、延遲的真相、不同面相的眾生,構成了強大的敘事張力。
在展現(xiàn)眾生群像的同時,作者也并沒有偏離圣洛夫福利院這個核心空間,通過福利院孤兒們的生活和這些窮奢極欲的富人的生活對比,極具諷刺性地揭露了這個縱火案背后的一角。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兇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似完美的作案表象背后卻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節(jié)選最后一段猶如神跡一般,“我從未想到還能夠再見到她”,這句話本身就蘊含著強大的敘述張力,引導讀者去猜想這個懸念背后“我與她”的糾葛。這篇小說語言老到,節(jié)奏張弛有度,敘事張力在信息釋放和懸念設置中展開。